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中瑞金融領域合作:在全球變局中探索高質量聯通之路

2025-10-15 15:49

(本文作者為瑞銀中國區總裁,瑞銀證券董事長胡知鷙)

資本市富管理與綠色金融的互鑑與創新,為兩國合作注入新的

2025年是中國與瑞士建交75周年。自1950年以來,中瑞關係始終以相互尊重為基礎,秉持開放與創新的共同價值觀,在多個戰略領域保持長期合作,並攜手走過了許多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時刻。

2013年7月,中國與瑞士正式簽署自由貿易協定,這也是中國與歐洲大陸國家簽署的第一份雙邊自貿協定。目前,瑞士已成為中國在歐洲的第三大貿易伙伴,中瑞雙邊貿易額已翻倍增長,在2024年已經超過627億美元。

2019年,中瑞金融工作組機制啟動,為兩國金融業的交流合作搭建起常態化的政策溝通平臺。 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擁有全球第二大債券和股票市場;而瑞士則是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管理着全球約四分之一的跨境資產。在全球經濟和地緣格局深刻調整的背景下,金融合作正成為中瑞進一步發展雙邊關係的關鍵支點之一。

實際上,無論是資本市場的制度創新,還是財富管理的經驗互鑑,抑或在綠色金融與數字金融領域的前沿探索,中瑞合作都展現出極強的互補性和前瞻性,這也為將金融合作打造成雙邊關係核心支柱提供了廣闊空間。

一、深化本市互通:拓寬新與增長之路

資本市場是中瑞金融合作的基礎領域。

過去十年,中國資本市場改革開放不斷推進,境外投資者的參與度顯著提升。瑞士企業和金融機構也愈加積極參與中國資本市場。

2016年,中瑞建立創新戰略伙伴關係。 「開拓創新精神」這一中瑞關係發展中的特點,繼續滋養「平等、創新、共贏」的中瑞合作關係。現在,中國正在以高質量發展爲主線,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在這一過程中,創新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主導力量,也是中國與瑞士金融合作的歷史性錨點——通過進一步便利中瑞兩國創新企業跨境融資渠道,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將為中瑞創新戰略伙伴關係注入新的內涵。

近年來,中瑞兩國在深化資本市場互聯互通方面已經開拓出許多頗具意義的新實踐。2022年,中瑞互聯互通的全球存託憑證(GDR)機制正式落地,標誌着兩國資本市場合作的又一創新,夯實了兩地市場長期合作的基礎。截至目前,已有17家中國企業在瑞士證券交易所上市,許多企業選擇瑞士作為其開拓歐洲市場的第一站,瑞士市場也因而成為中國創新走向國際投資者的重要平臺。

展望未來,擴大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計劃,優化瑞士機構投資國內市場的渠道,以及發展境內持牌機構的衍生品業務、探索共同基金互認機制,均有望進一步深化中瑞兩國之間的雙向資本流動。在監管層面,通過在中瑞監管機構及代表性金融機構之間建立更為系統和緊密的溝通機制,圍繞有利於合作的政策與規則展開交流,市場透明度和投資者信心將獲得顯著提升。

二、互鑑經驗打通財富通道:步入財富管理新階段

財富管理一直是中瑞金融合作的亮點領域。

在中國,財富積累正以每年8%的速度持續快速增長。目前,中國有超過630萬名百萬富翁(以美元計),中等收入人羣數居世界之首。截至2024年,中國財富管理行業的資產管理規模(AUM)已達人民幣150萬億元,位居全球第二。

然而,不斷壯大的高淨值人羣對專業化和個性化財富管理服務的需求持續攀升。在人口結構發生轉變的大背景下, 客户也愈加關注財富傳承規劃與跨代財富轉移議題。這意味着,中國的財富管理行業正步入轉型新階段,亟需更全面、更成熟的服務模式,也需要彌合與發達市場在全球資產配置、多元化投資以及專業顧問服務等方面存在的結構性差距。

瑞士在私人銀行領域擁有逾200年的經驗,在風險管理、家族財富規劃以及全面資產配置方面擁有深厚積澱,並能夠在合作中為中國財富管理行業提供寶貴的專業知識和行業積累。另一方面,隨着中瑞財富通道的不斷強化,中瑞兩國在財富管理領域的深化合作,也將為全球資產配置提供更多可能性。

最后,作為全球最先進的養老金市場之一,瑞士的財富管理和資產管理行業在應對人口老齡化方面,也能夠為中國提供有益的借鑑。瑞士的養老保險制度是由國家、企業和個人共同分擔、相互補充的三大支柱模式。經過多年的成功推行,瑞士在長期養老資金的管理上積累了豐厚的經驗。因此,隨着中國退休人羣不斷增長,中瑞兩國在養老、保險等相關資產管理方面有着廣闊的合作空間。

三、可持:攜手引領綠色金融新篇章

綠色金融和可持續投資是中瑞金融合作的前沿方向。

隨着中國不斷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並將綠色低碳發展納入新質生產力,中國已經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鏈。目前,中國綠色信貸規模全球第一,綠色債券、綠色保險市場規模居全球前列,預計2030年實現碳達峰目標資金需求將超25萬億元,綠色金融發展空間仍然十分廣闊。

瑞士在綠色債券、責任投資和ESG標準制定方面處於領先地位;同時,瑞士金融機構在綠色金融產品設計、風險評估方法以及披露標準方面也積累了豐富經驗,能夠為可持續投資提供涵蓋公募市場、私募市場以及公私混合的多種融資模式。

2020年,瑞銀宣佈將向投資全球的私人客户建議以可持續投資作為首選方案,瑞銀也因此成為首個作出此類投資建議的主要金融機構。除此之外,中瑞雙方還可探索共同開發跨境ESG產品,開展氣候金融領域的聯合研究與培訓,並建立專門的綠色金融監管對話機制,以推動監管協同與政策創新。

中瑞在可持續金融上的合作,不僅能夠推動資金更多流向清潔能源、綠色交通和可持續城市建設,也能在全球可持續發展議題上,樹立國際合作典範。

四、探路字金融:共建未金融新生

數字金融有望成為中瑞金融合作的「藍海」。

中國在移動支付、金融科技應用、央行數字貨幣(CBDC)部署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其中,數字人民幣(e-CNY)的研發與試點,不僅是支付體系的創新,也是跨境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一環。而瑞士在區塊鏈、數字資產和金融監管科技等領域也積累了獨特優勢,可以為中國數字金融發展提供有益補充。

目前,中瑞兩國已在國際清算銀行創新中心(BIS Innovation Hub)框架下建立技術交流機制,為未來進一步攜手探索數字金融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

另一方面,瑞士前瞻性的監管態度也推動了當地金融機構對於數字金融的早期積極探索。中瑞數字金融合作的未來在於共建數字金融生態系統。短期來看,中瑞兩國可以繼續探索全球法人識別編碼在人民幣跨境支付領域的應用;中期來看,代幣化的現實資產和與ESG掛鉤的數字產品可能成為一項重點領域;長期來看,構建可信的監管互操作框架和跨境數據流通機制也是合作的關鍵。

共同加強全球聯動,推動增長

縱觀四個領域,中瑞金融合作既有宏觀戰略意義,也有具體實踐價值。資本市場的開放與互聯互通,為企業和投資者搭建了橋樑;財富管理和養老金融的互鑑,為兩國社會應對人口老齡化提供了啟示;可持續投資的探索,體現了責任資本的全球擔當;數字金融的合作,則展示了面向未來的創新驅動。

在這些實踐中,金融機構的角色也不再僅僅是中介,而是可以成為連接資本、創新、專業知識、網絡與機遇的橋樑。以瑞銀為代表的機構,在紮根於兩國經濟的同時,將繼續致力於推動更加開放、更具韌性且互聯互通的金融合作體系。

過去75年,中瑞關係的不斷發展,不僅建立在經濟利益之上,更體現了雙方的長遠戰略眼光。現在,隨着中國推動更高水平對外開放,並持續深化金融體系改革,中瑞金融合作的舞臺將更加廣闊。在全球貿易面臨諸多不確定性的當下,中瑞兩國通過金融合作加強互信、拓展合作,不僅將造福兩國,也將為全球金融穩定和可持續發展貢獻智慧與力量。

第一財經一財號獨家首發,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