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36氪首發|「新果農業Singrow」完成數百萬美元A輪融資,青山資本、Finc International領投

2025-10-15 16:13

36氪獲悉,「新果農業Singrow」近日完成數百萬美元A輪融資,本輪由青山資本、Finc International領投,AgFunder、Ritz Venture Partners等老股東跟投。本輪資金將主要用於技術研發、市場擴張等。

「新果農業Singrow」(以下簡稱「新果農業」)2019年成立於新加坡,團隊憑藉分子育種領域的核心技術優勢,篩選、開發突破氣候環境限制的作物品種。目前,其「耐氣候」草莓已經有多個成熟品種,在新加坡、中國、印尼、泰國等多地完成商業化。以更具優勢的作物品種為基礎,新果農業的業務覆蓋從種苗、種植方案到農業運營、銷售管理等在內的全鏈條。

今年9月1日,新加坡副總理兼貿工部長顏金勇率團訪華,首站抵達廣州,並在當天參觀了新果農業的現代草莓種業基地。后續會談環節中,顏金勇還特別提到參觀感受,「新加坡並非農業國,但得益於與中國的合作,我們得以開發、應用這一技術,如今更能將其推廣至全球其他地區。」

新果農業創始人鮑晟傑博士先后就讀於浙江大學應用生物科學專業(農學方向)、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功能基因組學和生物信息學專業、新加坡國立大學,在植物生理學、分子生物學、作物育種與基因編輯領域有10余年的研發經驗和項目經歷。他在2015年觀察到新加坡草莓市場的需求,將主要精力投至草莓耐高温開花品種的篩選中,新果農業的業務也由此延伸。

從草莓出發,讓好口感的草莓不再受制於温差和地域

在全球範圍里,草莓的培育、生長、銷售看起來都已極為成熟,但背后其實隱含一些長期未被滿足的需求。

將全球市場的主流草莓分類,可以粗略分為兩大類——中國、日本、韓國等地多數是「季節性草莓」,也稱「短日照草莓」或「日系草莓」;包括北美、澳洲、歐洲多國等在內的大部分其他地區,則以「四季性草莓」為主。后者是目前農業工業化生產中的主流選擇,它口感較硬、貨架期較長、適合長距離運輸,但往往味道不甜,在國內常被用於糕點點綴等場景,多數時候要加糖食用。

「所以中國人出去后,其實很難接受國外的草莓。」鮑晟傑的自身體驗,也是不少海外華人、留學生的共鳴之處。

2013年到新加坡后,鮑晟傑意識到當地草莓市場與國內的差異,在后來的研究中發現,「日系草莓」之所以主要在東亞地區種植,一大原因是受制於開花——「日系草莓」大多品種的開花過程受低温響應,需要大温差的環境條件,即白天有較高的温度、夜間又能大幅降温。加之這類草莓偏軟、不適合長距離運輸,造成一個極具「歷史性」的市場偏差,即歐美幾乎很少有「日系草莓」。

「市場對高端草莓有需求,但大部分地區沒有種植條件,所以我們就去篩耐高温、好種且甜的草莓品種。」鮑晟傑告訴36氪。

利用分子育種手段進行「花期調控」,是鮑晟傑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就讀期間的「老本行」,也是新果農業在篩選草莓品種過程中的優勢——篩出更容易在高温下開花的品種,讓它的風味、口感、習性類似「日系草莓」,但開花性又能不同。

目前,草莓是新果農業成熟度最高的業務,收入佔比超過80%,已經有8個不同顏色、不同風味的品種。其中,部分品種在最低温20攝氏度的環境中便能正常開花結果,相較原本的「8~10攝氏度」條件寬松許多。

2023年起,新果農業開始沿着兩條思路拓展中國市場——一是進行草莓的夏季反季節種植,二是提供從種苗到種植方案、下游採購管理及銷售渠道的全流程「植物工廠」服務。

就國內市場而言,夏季很難達成夜間低温的條件,草莓量少,且大多來自四川阿壩、大涼山等高海拔地區,種植成本、運輸成本更高的同時,產量也偏低,導致價格比當季草莓貴出數倍,每年5月底到12月初的草莓供應也極少。

這段「空白時間」帶來的稀缺性市場意味着機會。新果農業在陝西種植一年半后,目前商品果的平均畝產約3000斤,且在河北、山東、北京等地測試種植的效果也不錯。特殊品種之外,在氣候條件適宜的地區,新果農業也在開展傳統的大田種植。

但近幾年,國內外的不少農業公司嗅到機會,在雲南大理等地開展反季節草莓種植。國內的夏季草莓市場,被鮑晟傑形容為「窗口性市場」——先行者的機會或許會被慢慢稀釋。

不過,在中國市場,新果農業還有更大雄心。「我們希望能在西北形成夏草莓種植的整體性聯盟,不僅供國內市場,還可以組團出口。」鮑晟傑認為,在最近的東南亞地區,本土草莓種植往往高度缺失,進口需求極高,但「中國草莓的出口還有很大空間,話語權不夠高。」

三大主業務,其中兩座循環工廠有其「代表意義」

整體來看,新果農業的重點業務可分為三部分:

一是「耐氣候」草莓的種植與銷售。草莓之外,圍繞「開花時間調控」的核心優勢,新果農業也在延展作物品類,第二個比較成熟的是「藏紅花」——通過人工干預開花時間,縮短藏紅花種植周期。接下來,新果農業將有數個藏紅花項目落地。

二是植物工廠的全套解決方案。新果農業因地制宜地為意向客户提供整套的植物工廠解決方案,覆蓋種苗、種植方案、銷售、運營管理等環節,合作方僅參與提供前期基建投入,新果農業承擔運營職能,二者各自分紅。未來,新果農業將在中東、北美主推這一模式。

三是種植服務。過去的研發及運營中,新果農業積累了大量關於植物生長狀態觀測的方法,結合關鍵基因的追蹤,能夠更數字化、更客觀地判斷某一種植園中的作物生長態勢,進而為其提供農業決策輔助的服務。該業務目前在印尼、中國海南均有大客户。

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加坡與美國休斯頓,新果農業正建設兩座頗具代表意義的循環型植物工廠。

以新加坡的在建工廠為例,團隊將菌菇生產與草莓種植融合到一個場景中,形成循環農業模式——菌菇生產的高碳排放能形成現場固碳,高二氧化碳濃度帶來的冷氣又能作為草莓種植的「免費冷源」及「免費二氧化碳氣肥」。降低蘑菇種植碳排放、提升草莓生產速度的同時,也降低其生長成本。

據新果農業測算,該工廠預計於2026年底完工,投產后的草莓市場價有望做到15~17新元/公斤,這意味着比新加坡目前的進口草莓價格更低。在新加坡這樣的高物價市場,利用極致生產效率達到更低價格,或許會是植物工廠領域的代表性事件。

在美國休斯頓開設植物工廠,新果農業將會與當地最知名的草莓植物工廠公司Oishii形成直接競爭。但鮑晟傑告訴36氪,由於對氣候環境的需求更寬松,且新果農業的植物工廠模式具有循環性,運營成本將比Oishii低出約60%。

去往更廣地方:中東與東南亞將會是重心

就營收貢獻而言,國內市場更成熟、拓展更快,是新果農業當前的主要營收來源。

鮑晟傑透露,2025年底新果農業將實現盈虧平衡。在成熟的中國、新加坡市場以外,團隊將會進一步拓展市場區域,其中中東、東南亞將會是下一階段的重心,原因有二:

一是作物新品種的優勢匹配度高——以中東地區為例,受制於地理、氣候等限制,當地高端果蔬的供給能力偏低,但新果農業可憑藉氣候耐受性強的品種,搭建「從不可能到可能」的本土生產條件,創造新供給。

二是植物工廠的商業化將會擁有更多利好——近年來,中東、東南亞等地區持續投入電力設施,發電成本將逐步降低,植物工廠天然可以成為解決本土農業生產的極佳方案。

團隊方面,除創始人鮑晟傑外,市場負責人CHEN Huakai本科畢業於新加坡管理大學 SMU,在新加坡服兵役期間曾是新加坡特戰部隊成員,因家族經營新加坡最大的果蔬進出口貿易公司之一,從小對果蔬貿易耳聞目染。其他核心成員在海外投資機構、海外資源對接、農業種植等領域亦有豐富經驗。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