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15 13:43
繼和英偉達、AMD達成戰略合作之后,OpenAI的算力部署計劃再下一城。
美國東部時間10月13日,OpenAI宣佈與博通達成戰略合作。OpenAI是目前全球市值最高的AI(人工智能)創業公司。博通是全球頂尖的芯片設計和網絡芯片公司。
雙方披露的信息顯示,OpenAI將於2026年底開始逐漸部署和博通合作部署10GW(吉瓦,功率單位。1GW算力集羣至少可以容納20萬枚英偉達GB200芯片)自研AI芯片,預計在2029年底完成。這些自研芯片和博通聯合設計,將採用博通的網絡擴展方案。
該合作宣佈后,博通(NASDAQ: AVGO)當日收盤價350.7美元,大幅上漲9.88%,總市值1.68萬億美元。
OpenAI聯合創始人兼CEO(首席執行官)薩姆·奧爾特曼(Sam Altman)和博通總裁兼CEO陳福陽(Hock Tan)在戰略合作后的播客對話中,介紹了合作細節:
其一,過去18個月,OpenAI一直在和博通共同設計一款全新的AI芯片。
其二,2026年底開始,OpeAI將逐漸和博通共同部署10GW自研芯片。博通不僅參與了芯片設計,還將參與整個算力集羣的系統設計工作。
其三,2025年底,OpenAI將擁有2GW以上的算力集羣。最近這些合作(和英偉達、AMD、博通的合作)之后,未來將部署接近30GW算力。
高盛在今年6月28日研報指出,2024年全球算力供應量是57GW。按照這一數據計算,OpenAI未來幾年計劃部署的30GW算力,是2024年全球算力供應量的一半以上。
三場合作,30GW算力
近一個月,OpenAI和英偉達、AMD、博通接連達成戰略合作。
9月22日,OpenAI和英偉達宣佈,OpenA將使用數百萬枚英偉達的AI芯片部署至少10GW算力。與此同時,英偉達將在未來幾年逐步向OpenAI投資1000億美元。
10月6日,OpenAI和AMD宣佈,OpenAI將從AMD採購6GW的AMD AI芯片。與此同時,AMD已向OpenAI授予一份可認購多達1.6億股AMD普通股的認股權證。第一批認股權證將在首批1GW部署完成后生效。后續批次將隨着採購規模擴大至6GW逐步生效。
換句話説,OpenAI採購部署AMD芯片的同時,還能獲得以特定價格入股AMD的權利。
加上10月13日和博通戰略合作中提到的10GW算力,如果計劃順利,OpenAI在未來幾年將逐步部署至少26GW的算力。
今年9月23日,OpenAI還曾宣佈,OpenAI、Oracle和日本軟銀三個「星際之門」計劃合作方,將新建5個算力集羣。接下來的三年,三方將用4000億美元部署7GW算力,最終要用5000億美元部署10GW算力。不過,OpenAI未披露「星際之門」的算力建設計劃是否和英偉達、AMD、博通的芯片採購相關。
按照薩姆·奧爾特曼在與博通戰略合作播客中的説法,最近這些合作,將使OpenAI算力規模接近30GW。
30GW是什麼概念?高盛在今年6月28日研報指出,2024年全球算力供應量是57GW,到2030年預計將有65GW新增容量上線。2030年全球算力供應總量將高達122GW。
OpenAI計劃部署的30GW的算力,是2024年全球算力供應量的一半以上。按照高盛上述數據計算,這甚至可能是2030年全球算力供應量的四分之一以上。如果將整個數據中心的網絡、冷卻和其他能源消耗考慮在內,1GW算力集羣至少可以容納20萬枚英偉達GB200芯片,30GW算力可容納600萬枚英偉達GB200芯片。
不過,OpenAI的30GW規模算力部署計劃能否如期完成,這仍是個未知數。這里面有三個問題:
其一,OpenAI是一家仍在虧損的公司,它是否能融到足夠的錢或拿到足夠的算力?
其二,主要科技巨頭都在規劃10GW以上的算力集羣時,市場是否需要這麼多算力?
其三,如果計劃最終無法實現,這是否意味着這一輪AI泡沫已經開始?
然而,這三個問題目前都是未知數。
一位中國頭部雲廠商管理層今年初曾對《財經》表示,不投入就永遠不可能增長。在今天,過度投資的風險,遠遠少於投資不足的風險。
一位數字化企業高管今年9月曾對《財經》表示,2025年全球科技公司,如微軟、亞馬遜、OpenAI等公司的算力競賽正在往10GW、100萬卡集羣的方向前進。以十倍規模去擴建算力基礎設施,從長遠趨勢來看,這幾乎是確定的。
AI泡沫擔憂出現
近一個月,隨着OpenAI和英偉達、AMD、博通,乃至Oracle、日本軟銀的合作計劃持續推進,美國科技巨頭之間正在形成錯綜複雜的算力和資本合作關係。
OpenAI、英偉達、Oracle等巨頭之間互相採購對方的服務。短期內,這帶動了各個公司的預期收入增長。一些大型科技公司的預期新增收入,甚至是公司現有收入的數倍以上。
截至今年7月末,OpenAI年化收入(月收入×12,軟件公司收入通常按年/月訂閲收費,適合採用這種統計口徑)約120億美元,同比增長超過100%。目前OpenAI仍在虧損。
英偉達2024年營收1305億美元。OpenAI宣佈,未來幾年將購買數百萬枚英偉達Rubin系列芯片。媒體報道,Oracle 2025年計劃斥資400美元採購40萬枚英偉達GB200芯片。
AMD 2024年營收258億美元。AMD執行副總裁、CFO(首席財務官)胡錦(Jean Hu)表示,AMD與OpenAI的合作預計將為AMD帶來數百億美元的收入。
Oracle 2025財年(2024年6月1日-2025年5月31日)營收574億美元。OpenAI計劃未五5年將以3000億美元採購Oracle算力。這是Oracle 2026財年一季度財報中3170億美元RPO(剩余履約義務,即軟件公司未來可實現的收入)的核心來源。
博通2024財年(2023年10月末-2024年11月初)營收516億美元。花旗銀行預估,OpenAI和博通的10GW算力合作大單,將在未來幾年為博通帶來約1000億美元的收入。
隨着收入預期增長,OpenAI估值在攀升。近三個月(7月14日-10月14日),英偉達、Oracle、AMD、博通的市值也在大幅增長。
截至10月14日,OpenAI估值從年初的1570億美元攀升至超過5000億美元,增幅218.5%。英偉達市值增幅為14.3%,AMD市值增幅48.1%,博通市值增幅29.9%,Oracle市值增幅36.3%。
一種不可避免的聲音正在誕生:這一輪AI浪潮是否正在迎來泡沫時刻?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奧爾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今年10月8月在一場公開演講中提到,歷史告訴我們,這種情緒可能會突然轉變。今天的估值正朝着25年前互聯網繁榮時期的水平邁進。如果出現大幅回調,金融環境收緊可能會拖累全球經濟增長,暴露脆弱性。
摩根大通CEO傑米·戴蒙(Jamie Dimon)則認為,人工智能是真實存在的。總體來説,人工智能會帶來回報……但大多數參與其中的人都沒有獲得很好的回報。未來六個月到兩年內股市出現大幅下跌的可能性比市場反應的要高。
不過,產業界人士一種常見的看法是,AI是確定方向,即使是泡沫也會加速產業發展。
一位中國科技公司戰略規劃人士今年9月曾對《財經》表示,可以確定的是,美國科技公司之間的算力、資本交易,是一場高風險、高槓杆的豪賭——它賭的是AI應用的落地速度、算力的消耗速度,能否追上算力的投資速度。
目前Tokens(詞元,大模型算力計量單位,一個Token可以是單詞、標點、數字、符號等)消耗量是衡量AI應用落地的一個重要指標。目前無論是中國、美國市場,Tokens消耗量都在以100倍以上的速度增長。
以中國科技公司字節跳動為例, 2025年5月字節跳動旗下豆包大模型日均Tokens調用量16.4萬億,相比2024年5月的1200億增長137倍。
美國市場也能看到類似變化。2025年10月,谷歌日均Tokes處理量是13000萬億Tokens/月,相比2024年5月的9.7萬億Tokens/月增長134倍。
如果AI應用落地速度足夠快,算力消耗速度還能以10倍、100倍的速度持續增長,那麼這些泡沫就會被消化。
⾼盛董事總經理兼宏觀交易員鮑⽐·莫拉維(Bobby Molavi)10月7日撰文稱,人工智能「成與不成」的爭論將在未來多個季度都無法定論。悲觀者聽起來聰明,樂觀者才能致富。要知道,我們正處在一個回報樂觀的世界。在這里,樂觀者們早已在大快朵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