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破局與進階 山東省屬國資國企「十四五」發展觀察

2025-10-15 11:37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收官之年。站在這一時間節點回望,中國經濟加快轉型升級,外部環境不確定性疊加,如何在穩增長中強內核、在深改革中育新機,成為國資國企必須作答的時代命題。山東作為國資國企大省,其五年間的實踐軌跡,恰為這一命題提供了一份具象的觀察樣本。

  回溯這五年,是國資國企功能提檔、價值躍升、戰略支撐作用持續強化的五年;是發展從「求速度」向「求質量」轉變,改革從「破難題」向「提效能」深化,新動能新優勢加快塑造的五年;更是在黨建引領、監管護航下,企業治理效能與精神面貌全面煥新的五年。

  山東國企的進階之路,以市場需求定義創新方向,以綠色低碳作為轉型底色,沿着產業鏈重塑產業生態,不斷優化結構、增強競爭力。這條路徑不僅為山東國資國企破解改革「深水區」難題提供了思路,更成為觀察中國國企改革「從理論到實踐、從單點到系統」的重要窗口。

突圍——以市場為錨,啃下技術「卡脖子」硬骨頭

  當中國製造業告別「規模紅利」,進入「質量競爭」的深水區,「卡脖子」技術的突破不再是單純的技術命題,更成為關乎產業安全與企業生存的戰略選擇。

  對山東國企而言,這場突圍沒有統一的「模板」,卻有着共同的邏輯——以市場真實需求為錨點,用持續的研發投入與協同創新,將「技術痛點」轉化為「競爭優勢」。

  在戈壁灘上,全球首臺套500兆帕高強鋼風電塔架靜靜矗立着。這強度刷新了全球塔架用鋼板強度等級紀錄。

  作為「大風車」的支撐結構,塔架是其屹立不倒的關鍵。當風電產業向高原、荒漠等極端環境延伸,對風電用鋼的易焊接、高強韌、抗疲勞等性能就提出了更加嚴苛的要求。

  從300兆帕到400兆帕再到500兆帕,每一級強度的提升背后,都是對行業極限的挑戰。當其他企業還在為建築用鋼的價格戰焦頭爛額時,山鋼已經將目光投向了風電鋼這片「藍海」。

  其研發的行業首個400兆帕級風電鋼,不僅填補了國內空白,更在全球風電建設中刻下了中國標準。而當同行開始追趕400兆帕級風電鋼時,山鋼又在行業低迷之時,「豪擲」37.67億元研發經費,攜手北京科技大學合力研發500兆帕風電產品。

  「產銷研用」深度合作,經過3年潛心研發,成功突破了環焊縫低應力焊接,高強塔架熱矯形等一系列關鍵技術,最終推出500兆帕高強風電鋼等系列高端產品,獲國內外專利600多項,實現25%極致省材效果。

  如今,山鋼風電鋼市場佔有率穩居國內第一,成為風電鋼先進技術的全球領跑者,為中國風電產業發展築牢「鋼鐵脊樑」完美實現「需求—研發—轉化—市場」的價值閉環。

  沒有落后的產業,只有落后的技術和管理。鋼鐵作為最古老的基礎工業,其生命力正來自於與時代需求的持續對話。從鳥巢筋骨到港珠澳大橋脊樑,從大興國際機場到新疆哈密風電項目,山鋼生產的鋼鐵在與現代工程的碰撞中不斷煥發新生。

  如果説山鋼的突圍是「傳統產業煥新」的代表,那麼山東重工濰柴動力在柴油機熱效率上的4次突破,則是裝備製造領域市場導向創新的突出範例。

  從技術角度看,熱效率是衡量內燃機燃油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標,熱效率越高,油耗越少,節能減排效果越顯著。行業發展至今,熱效率每提升1個百分點,對內燃機行業而言都是「世界性難題」。

  濰柴組建百名博士掛帥、千名工程師攻堅的團隊,聯合產學研夥伴開展協同創新。2020年9月16日,全球首次發佈本體熱效率50.23%柴油機;2022年1月8日,熱效率提升到51.09%;2022年11月20日,熱效率提升到52.28%。在2024世界內燃機大會上,濰柴動力發佈了內燃機行業的最新技術突破——全球首款本體熱效率高達53.09%的柴油機!

  5年間,濰柴自主研發的柴油機本體熱效率相繼突破50%、51%、52%、53%,不斷刷新世界紀錄,引領行業4次邁向全球科技最高峰,極大提升了我國內燃機在全球行業中的話語權。

  具體到經濟賬上,按照重型卡車一年跑25萬公里測算,搭載53%熱效率柴油機每年可以節省柴油1.2萬升左右,以目前柴油市場價每升7.8元計算,一年可為車主節省約9萬多元。

  這些數據與案例的背后,是一套支撐市場需求、引領及時創新的「組合拳」:

  頂層設計上,山東將省屬企業的科技創新考覈權重從12.5%提至33%,研發費用最高按2倍視同利潤加回,首席科學家制度與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試點,為創新注入制度動力。

  平臺支撐上,建成國家級科研平臺78個、省部級平臺609個;建設概念驗證中心、中試基地等轉化平臺19個;打造「山東科技大市場」,發佈成果700余條。這一操作讓技術轉化有了「中轉站」,「十四五」期間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轉化300項。

  產業賦能上,設立創投基金投向硬科技領域,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等領域形成突破;應用「三首」產品222台套。培育出高新技術企業513家,國家級製造業「單項冠軍」13家、專精特新「小巨人」320家。

  從更深層來看,山東國企的創新突圍,本質上是對「科技與產業關係」的重新詮釋——科技是產業的基礎,產業是科技的載體,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其有效性已被數據印證:「十四五」期間,省屬企業研發投入從2020年的255.7億元增至2024年的514.8億元,年均增速20%。

pagebreak

服務丹麥的中通新能源客車

服務丹麥的中通新能源客車

  領跑——攥緊產業鏈「主動權」,打造細分領域「天花板」

  今年,全球市場颳起「山東重工風」。

  在祕魯,中國重汽(祕魯)有限公司揭牌落地;

  在智利,895輛中通純電動客車順利交付,穿梭於聖地亞哥街頭;

  在墨西哥,濰柴大數據中心發電機組以「佈局全、響應快、性能優」的全鏈條速度優勢,成功打入國際巨頭的叢林;

  在東南亞,濰柴自主研發的「黃金動力總成」系統完成千套級出口訂單,中國重汽高性能工程車輛獲當地政府領導人親自接車、為中國智造品質點贊;

  在歐洲,中通N12系列新能源客車首登北歐大陸,為丹麥客户專屬定製……

  要知道,當下全球製造業正普遍面臨「寒冬」:供應鏈重構、原材料價格劇烈波動、地緣政治風險交織,國內汽車及裝備製造業更是「內卷」加劇。

  而山東重工,今年1—7月出口收入同比增長5.1%,重卡出口佔全國行業總量的62%,輕卡出口同比增長79%;區域市場中,全面開花,亞太區、中東非洲區、美洲區、歐洲區同比分別增長34%、25%、47%、38%。

  這種逆勢中的領跑,是山東國資國企的縮影。這背后不只是技術上的強勢、產業鏈上的強勢,更是企業戰略眼光的強勢、口碑的強勢。

  如今,這種「領跑」之姿早已跳出單一領域,在更多產業賽道上開花結果。

  在化工行業,華魯集團不滿足於普通化工產品的生產,而是深耕高端領域,其不僅DMF、甲胺、二元酸、碳酸酯等產品市場佔有率居全國首位,25個醫藥產品實現領跑,或是市場佔有率第一或是獨家品種。

  山東能源打造鈣基新材料、高端化工新材料、纖維及複合新材料產業集羣,齊翔騰達獲批全國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東辰瑞森成為山東省新材料產業特種尼龍產業鏈「鏈主」企業,渤中海上風電完成4個場址建設,帶動形成全國規模最大、產業鏈最長、配套最全的海上風電裝備產業園。

  山東海洋建成北方最大海洋漁業苗種基地,超30余個海水魚良種實現規模化養殖;山東海洋運力達1700萬載重噸,成為全國第三大、省級第一大遠洋運輸船隊,乙烷運力位居全球第一,建成「藍鯤01」「藍鯤02」,承擔多地重大海上風電、光伏項目建設。

  在「十強」等重點產業領域,25户省屬企業入選山東省標誌性產業鏈「鏈主」,發揮技術、資本、品牌優勢,強化戰略資源整合,圍繞強鏈補鏈延鏈需求,推動產業鏈改造提升,產業鏈關鍵環節控制力和產業集羣發展帶動力持續增強。

  尤其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山東規模增速領跑全國。山東率先出台《關於推動省屬企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實施意見》等系列文件,通過頂層設計明確戰新產業發展路徑。同時,會同省發展改革委等9部門出臺25條高「含金量」的支持政策,將戰新產業發展情況納入經營業績考覈體系,引導企業加大資源傾斜力度,為戰新產業發展提供堅實的政策保障和方向指引。2025年上半年,省屬企業戰新產業營收佔比達24.6%,投資佔比達22.4%,較「十三五」期末顯著增長,且分別高出全國地方國資平均水平6.4個和2.6個百分點。

pagebreak

重塑——從「補短板」到「立標杆」,刷新行業發展格局

  「您已進入山東省界,請做好起飛準備」——這句流傳於自駕遊客間的調侃,説的正是山東開闊、平坦的道路。

  看山東企業的「形象」,交通領域很有代表性。

  「去煙臺威海出差得提前一天出發,綠皮車晃悠大半天;往魯西南去更麻煩,省道繞彎不説,遇上雨天更發愁」——這樣的經歷,曾是不少人對山東交通的深刻記憶。

  短短數年,這種局面徹底逆轉。如今的山東,高鐵通到了縣域,高速織成了密網,港口聯通了全球,機場撐起了空中通道,交通領域不僅告別了「不便」,其發展更躍居全國前列。

  這重塑的不只是百姓的出行認知,更是行業的發展格局。

  在鐵路版圖上,山東鐵投集團主導建設的濰煙高鐵於2024年正式開通。這條全長237公里的「黃金線路」,結束了煙臺萊州、招遠等多地不通高鐵的歷史,膠東半島由此形成高鐵「雙環」格局,讓濟南東站到萊州的行程從過去大半天壓縮至70分鍾。截至2024年底,山東高速鐵路通車里程達3047公里,居全國首位,其中山東鐵投主導建設的項目佔比約50%。

  公路與機場的突破,則讓「時空距離」進一步消融,更催生出多個「全國第一」的行業標杆。山東高速集團連續4年上榜《財富》世界500強,2024年以388.20億美元營業收入列第401位,較上年提升11個位次。2024年山東高速7條路提前通車、4條路順利開工,助力全省高速公路突破8700公里,有力穩固在全國第一方陣地位。山東高速運營高速公路里程增至9070公里、穩居全國同行業首位。

菏澤機場開通

菏澤機場開通

  在航空領域,2021年4月2日,菏澤牡丹機場正式通航,不僅圓了魯西南人民的「航空夢」,更在2024年提前完成2030年旅客吞吐量規劃目標。全省機場版圖中,2024年山東省機場管理集團客貨運輸雙雙實現新突破:完成客貨吞吐量3824萬人次、27.65萬噸,同比增長13.4%、9.9%。濟南機場旅客吞吐量突破兩千萬大關;煙臺機場對韓貨機周出港30班,居全國首位。

  港口作為對外開放的「橋頭堡」,更以多項「全球第一」「全國第一」展現山東國企在全球產業鏈中的資源整合能力。

  2024年,山東港口貨物吞吐量突破18億噸,位居全球第一,集裝箱量達4400萬標準箱,位居全球第二,5年間連跨6個億噸臺階的增速令人矚目。這份成績的背后,是357條內外貿航線對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覆蓋,是51個內陸港與101條班列線構築的「沿黃出海口」。如今的山東港口,已不再是單純的「貨物中轉站」,而是成為鏈接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產業鏈樞紐」。

  交通領域的重塑與蝶變,是山東國企掌控產業鏈關鍵環節的典型縮影,這種掌控力既體現在路網的物理延伸上,更彰顯於「全國第一」的運營實力與模式創新。

  從交通路網的「全國第一里程」到化工產品的「全國第一市場佔有率」,從港口的「全球第一吞吐量」到海上風電的「全國第一產業園」,山東國企的領跑路徑清晰可見:它源於對「補短板」的堅持——交通哪里弱就攻堅哪里,產業哪里缺就補哪里;也源於對「提優勢」的追求——不僅要做到「全國領先」,更要在細分賽道做到「天花板」。

pagebreak

綠色——以能源轉型為鑰,重塑產業發展基因

  提及山東,過去人們或許會先想到轟鳴的鋼鐵廠、林立的燃煤發電廠。如今,渤海灣轉動的風電葉片、高速公路的光伏板、連續多年居全國首位的光伏裝機,正在改寫這一認知。

  「十四五」以來,山東以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為牽引,將能源結構轉型作為「突破口」,帶動產業結構向綠向新變革。其速度與規模背后,是省屬企業持續攻堅的身影。

  能源端,山東能源集團渤中海上風電G場址一期項目堪稱標杆。2025年5月31日,這個位於東營市東部海域的項目實現一次性全容量併網,投產后預計年發電量超13億千瓦時,能滿足80萬戶家庭一年的清潔用電需求,相當於每年減少標準煤消耗約43萬噸、減少碳排放約110萬噸。從「依賴傳統能源」到「引領清潔能源技術」,山東能源的實踐,是能源結構轉型帶動技術升級的生動體現。「十四五」以來,山東新能源裝機以年均25%的增速快步向前,2024年先后實現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機超過煤電裝機、新增全社會用電量全部由綠電供應兩大標誌性跨越,徹底改寫煤電為主的能源版圖。

山東高速「零碳高速公路」濟青中線濟南至濰坊段

山東高速「零碳高速公路」濟青中線濟南至濰坊段

  產業端,山東高速集團的「零碳高速公路」探索打破行業固有認知。2023年9月,我國首條零碳智慧高速公路濟青中線濟南至濰坊段通車,這條公路的「綠色」藏在每一個細節里:邊坡、隧道中分帶、收費站屋頂、服務區車棚都佈設了光伏板,實現「綠電」自給;服務區污廢通過智能裝置就地處理,碳排放管控實現數字化可視化;互通匝道的竹林每年可固碳800噸,形成「碳匯」效應。2024年12月,全國首條改擴建零碳高速濟菏高速改擴建工程又全線通車。項目創新提出「CO2-REMOVE」零碳理念,打造可再生能源利用、節能降碳、零碳綜合管控三大系統,30兆瓦的光伏發電裝機容量每年可發電3300萬度,不僅實現全路段零碳運營,還創造了穩定的綠色經濟效益。

  能源消費低碳化、運輸方式綠色化、資源利用集約化、管理模式智慧化——這些變化的背后,是省屬企業以「先行官」的姿態,用技術創新打破綠色轉型瓶頸,用模式創新拓寬綠色發展路徑。

  根據山東印發的《關於加快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意見》,到2027年,先行區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55%左右,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機達到1.6億千瓦左右,形成一批首創性、開拓性改革經驗。到2030年,新質生產力發展走在全國前列,碳達峰目標順利實現,發展方式全面綠色轉型取得決定性成效。

pagebreak

破壁——整合重組打破「各自為戰」,「強強聯合」擰成一股繩

  今年一開年,山東省屬國企便接連拋出3則重磅消息:山東國惠與山東發展、山東國投與山東人才、魯糧集團與山東種業實施戰略性重組。

  短短半年,重組便落地見效——7月1日,山東省農業集團有限公司正式註冊成立;7月16日,山東國惠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更名為山東發展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7月18日,山東人才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劃轉成為山東省國有資產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3組6户企業已完成集團層面重組改革任務。

  這樣的重組並非簡單的「合併同類項」,而是企業家戰略思維下的「強強聯合」,旨在破解「各自為戰」痛點,釋放國有資本集聚效應。

  戰略性重組與專業化整合,一直被視為優化國有資產佈局的兩大關鍵舉措,也是山東優化國有資產佈局的關鍵抓手。事實上,經過多年發展,山東國資國企統籌推進穩增長、抓創新、促改革、調結構、防風險、嚴監管、強黨建等重點任務,整體工作走在全國前列。但是,部分企業「大而不強」「全而不優」等問題仍然存在。「十四五」期間,省屬企業大力推進佈局優化、結構調整,聚焦戰略安全、產業引領、國計民生、公共服務等,讓國有資本的「集聚效應」持續釋放。

  ——圍繞服務重大戰略實施重組整合,讓國有資本成為「戰略支撐」。山東紮實推進國有資本向「十強」產業、基礎設施、重要礦產資源及公共服務領域集中,國有資本集中度和配置效率顯著提升。其中,重組后的山東發展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定位清晰——發展現代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持全省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新型工業化和服務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國有資本投資公司,企業發展站在了新的更高起點上。

  ——圍繞增強產業協同實施重組整合,破解「資源分散」的行業痛點。魯糧集團與山東種業集團的整合便是典型。從產業領域看,魯糧集團與山東種業集團均為農業領域省屬企業。其中,魯糧集團是綜合性大型糧食企業集團和山東省糧食儲備主體企業,承擔全部省級儲備糧油集中統一管理、政策性糧油綜合交易等政策性任務。山東種業集團曾是省屬一級企業中唯一的種業主業集團,在良種培育、農業技術推廣上有深厚積累。整合前,兩者雖同屬農業領域,卻「各管一攤」,整合后成立的山東省農業集團,恰好解決了這一問題,不僅能避免農業領域的重複投資,更能通過「種儲協同」提升全省農業產業鏈的抗風險能力,形成「1+1>2」的效果。

  ——圍繞優化公共服務實施重組整合,讓國有資本更具「公益性」。2022年6月,山東省環保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成立,便是這一路徑的重要實踐。在此之前,山東環保產業雖規模大,但缺乏龍頭企業帶動,協同集聚效應弱,難以滿足全省環境治理的一體化需求。而山東環保集團的組建,立足於全省環境治理的市場化支撐平臺、省級環保科技成果研發轉化平臺、環保產業項目投融資平臺、環保產業市場化綜合服務平臺等「四個平臺」定位,整合全省優質環保資源,引領、帶動全省環保產業實現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十四五」期間,山東完成山東能源和泰山地勘、山東健康和魯華能源、山東國投和山東人才、山東國惠和山東發展、魯糧集團和山東種業等戰略性重組,組建山東環保集團,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集團,實現產業鏈優化升級與規模效益雙提升,有效提升省屬企業核心競爭力與抗風險能力。

  值得關注的是,山東並未止步於「物理整合」,而是通過配套舉措推動「化學融合」:同步深化專業化整合,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強省屬企業專業化整合工作的意見》等制度文件,「一企一策」明確改革試點方向和任務,完成企業內部專業化整合254次。

  站在新的起點,山東國資國企的使命在延伸:既要持續深耕高端製造、新能源、現代交通等優勢領域,鞏固細分賽道的「天花板」地位;更要在新質生產力培育、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綠色低碳發展等國家戰略中主動擔當,推動國有資本向更具前瞻性、更具引領性的領域集中。未來,山東國資國企將以更強勁的動能、更開放的姿態,弘揚企業家精神,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注入更多「國資力量」,書寫從「破局進階」到「全域領航」的新篇章。(陳曉婉)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