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15 10:52
(來源:Gangtise投研)
一、業績與盈利:JPM一騎絕塵,CITI追趕
1. 淨利潤與每股收益(EPS):高盛單季盈利爆發,摩根大通體量領先
從第三季度的絕對盈利水平看,四家銀行呈現出巨大差異。高盛本季度表現最為亮眼,淨收入達到152億美元,每股收益(EPS)高達12.25美元,這主要得益於其投資銀行和金融市場業務在活躍市場環境下的超常發揮。摩根大通作為資產規模最大的銀行,淨收入為144億美元,略低於高盛,但考慮到其更為龐大的業務基礎和多元化的收入結構,這一成績依然體現了其穩健的盈利能力,其EPS為5.07美元。
富國銀行和花旗集團的盈利規模相對較小。富國銀行報告淨收入56億美元,攤薄后每股收益為1.66美元。花旗集團的淨利潤為38億美元,每股收益為1.86美元。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花旗的業績包含了與出售Banamex業務相關的商譽減值,若剔除該一次性因素,其調整后每股收益為2.24美元,這更真實地反映了其核心業務的持續運營績效。
2. 核心回報率:摩根大通效率典範,花旗設定追趕目標
回報率是衡量銀行經營效率的關鍵尺度。摩根大通的有形普通股權益回報率(ROTCE)高達20%,遠高於同行,這充分證明了其卓越的運營效率、資本配置能力和業務模式的優越性。
高盛本季度的淨資產收益率(ROE)為14.2%,年初至今達到14.6%。富國銀行的ROTCE提升至15.2%,顯示出其在解除監管約束后盈利能力的改善。花旗集團的ROTCE為8%,調整后為9.7%。儘管與領先者仍有顯著差距,但花旗已明確設定了2026年實現10%-11%的ROTCE目標,這表明管理層對其轉型戰略能夠提升回報充滿信心。
3. 收入與費用管理:正運營槓桿成為普遍現象
四家銀行均實現了收入增長,並努力控制費用,以期產生「正運營槓桿」(收入增速高於費用增速)。
:收入增長9%,調整后費用增長3%,所有五項核心業務均連續多個季度實現正運營槓桿。
:收入增長強勁,但費用控制面臨壓力,第三季度總運營費用為95億美元,非薪酬費用同比增長14%,部分源於交易相關成本和慈善捐贈等。
:收入同比增長5%,但非利息支出同比增長6%(增加7.79億美元),主要由於一次性重組費用(severance)及與業績相關的薪酬增加,其效率比率有進一步優化空間。
:收入同比增長9%至471億美元,費用同比增長8%至243億美元,也實現了正運營槓桿,其規模效應在費用控制上得到體現。
二、業務表現:核心優勢與戰略側重分野清晰
1. 機構業務(投資銀行與市場業務):高盛與摩根大通的雙雄PK
在面向企業和機構客户的高端業務領域,高盛和摩根大通展現出絕對統治力。
高盛:
:王者地位穩固。第三季度諮詢收入達14億美元,同比增長60%;股票承銷收入4.65億美元,增長21%;債券承銷收入7.88億美元,增長30%。其併購業務在全球領先優勢巨大,年初至今宣佈的交易規模領先第二名2200億美元。投行業務儲備達到三年新高。
:固定收益、外匯和大宗商品(FICC)業務淨收入35億美元,增長17%;股票業務淨收入37億美元,其中融資業務收入創紀錄達17億美元,增長33%。
摩根大通:
:收入199億美元,同比增長17%。投資銀行費用增長16%,市場業務中固定收益收入增長21%,股票收入增長33%。其業務前景樂觀,管道強勁。
花旗:
同樣擁有強大的機構業務平臺。市場業務收入增長15%(固定收益增12%,股票增24%);銀行業務的投資銀行費用增長17%。其Services業務(包括交易服務)表現穩健,收入增長7%,託管和管理資產(AUCA)增長13%至近30萬億美元。
富國銀行:
正在努力追趕。其企業和投資銀行部是增長重點,自2019年以來招聘了超過125名董事總經理,投資銀行業務費用同比增長25%,在美國的市場份額自2022年以來增加了超過120個基點。但其市場業務規模與前述三家相比仍有差距。
2. 財富管理與資產管理業務:各方必爭之地
此業務因其資本消耗低、收入穩定的特性,成為所有銀行的戰略重點。
:將其作為未來增長的支柱。管理資產(AUS)創紀錄達3.5萬億美元,第三季度末資產與財富管理業務管理資產達3.5萬億美元。財富管理客户資產達1.8萬億美元。另類投資募資勢頭強勁,第三季度募資330億美元,年初至今700億美元,並將全年預期上調至1000億美元。
:資產與財富管理(AWM)業務創紀錄收入61億美元,增長12%。資產管理規模(AUM)達4.6萬億美元,增長18%;客户資產達6.8萬億美元,增長20%。税前利潤率高達36%,顯示出極強的盈利能力。
:財富業務收入增長8%,客户投資資產增長14%,季度淨新增投資資產創紀錄達186億美元。其戰略是與BlackRock等第三方合作,堅持開放架構。
:財富和投資管理業務收入同比增長8%,推出了Wells Fargo Premier服務,前九個月淨投資流入增長47%。但其承認,該業務的貸款滲透率和顧問生產力與領先同行相比有提升空間。
3. 個人與商業銀行業務:富國與摩根大通的傳統優勢區
這是富國銀行和摩根大通的根基市場,提供穩定的存款和貸款基礎。
:核心聚焦美國市場。消費者小企業銀行業務收入同比增長6%;信用卡收入增長13%;平均貸款實現增長,期末貸款余額環比增長為三年多來最強勁。
:消費者與社區銀行(CCB)收入195億美元,增長9%。消費者韌性十足,信貸指標穩定。其Sapphire信用卡新賬户獲取量為歷史最佳。
:美國個人銀行(USPB)收入增長7%,品牌卡和零售銀行業務均表現良好,並持續進行產品創新。
三、戰略轉型與展望:路徑各異,目標清晰
1. 花旗集團:史詩級重構,聚焦五大核心業務
花旗正處於其歷史上最深刻的戰略轉型之中,即剝離非核心資產(如Banamex)並重塑為一家更精簡、更專注的銀行。其戰略核心是:
:圍繞五大核心業務(Services、Markets、Banking、Wealth、USPB)進行管理,旨在提升問責制和效率。
:轉型的核心目標之一是降低費用基礎。2025年轉型支出預計略低於35億美元,並預計2026年隨着項目完成,支出將下降。公司已產生約6.5億美元severance費用。
:大力投資技術,特別是人工智能,將AI嵌入工作流程,其專有AI工具已被使用近700萬次。在數字支付創新方面,如Cititoken服務,也處於領先地位。
:成功出售Banamex 25%股權是去合併化的重要一步,將釋放約370億美元的風險加權資產,為未來資本返還和業務投資提供彈藥。
:明確設定2026年ROTCE達到10%-11%的目標,並將在2026年5月的投資者日分享長期目標。
2. 高盛:從交易驅動到資產管理與財富管理的規模化
高盛的戰略演進清晰可見,即降低對波動性較大的交易業務的依賴,構建更穩定、可規模化的資產與財富管理引擎。
:推出由AI驅動的更集中化運營模式,旨在提升效率併爲增長創造產能。這是一個為期六年的計劃,聚焦於銷售賦能、客户入職等跨部門工作流自動化。
:通過收購(如Industry Ventures)和合作(與T. Rowe Price),加速平臺建設。其1000億美元的年度募資目標彰顯了其雄心。
:繼續強化其在投行領域的領導地位,利用深厚的客户關係為資產管理和財富業務導流。
:管理層對監管環境改善(如SLR減免、巴塞爾III終局規則調整)持樂觀態度,認為這將改善其相對於非銀機構的競爭地位。
3. 富國銀行:后資產上限時代的增長衝刺
解除資產上限是富國銀行的轉折點,其戰略全面轉向出擊。
:第三季度末總資產首次超過2萬億美元。企業和投資銀行部的交易相關資產自2023年底以來增長15%,並預計繼續增長。
:在信用卡、投資銀行、財富管理等領域加大投入,尋求市場份額提升。例如,信用卡新賬户在2025年前九個月同比增長9%。
:儘管進行投資,但仍致力於成本控制。自2019年以來,總費用下降了36億美元,預計到年底實現約150億美元的總費用節省。員工人數較峰值減少24%。
:設定了雄心勃勃的中期ROTCE目標為17%-18%,並將CET1比率管理在10%-10.5%(當前為11%)。這意味着未來將通過業務增長和大規模股票回購來優化資本。
4. 摩根大通:穩健領跑,持續投資未來
摩根大通的戰略可概括為「在穩健中創新,在領先中佈局」。
:持續在各個業務線進行投資,包括技術、人才和市場擴張。其人工智能投入巨大,雖未明確量化節省,但致力於通過AI提升生產力。
:產生大量有機資本,擁有顯著超額資本。其資本配置優先考慮支持業務增長(如未來10年5000億美元的貸款支持計劃)、戰略性投資(如100億美元的直接股權投資),並保持靈活的股票回購和股息政策。
:長期目標是實現15%的全國零售存款市場份額,並通過深化客户關係而非惡性價格競爭來實現。
:對宏觀經濟和信貸風險(如NDFI敞口)保持高度警惕,強調審慎的承銷標準。
四、資本、信貸與風險狀況
1. 資本充足與股東回報
四家銀行資本均非常充裕,遠高於監管要求。
:花旗13.2%、高盛14.4%、富國銀行11.0%、摩根大通14.8%。均大幅超過其各自的最低要求。
:第三季度,花旗向股東返還超過60億美元(其中50億為回購);高盛返還33億美元;富國銀行回購了61億美元,並預計第四季度規模相當;摩根大通雖未披露當季具體數據,但一直是最大的股票回購者之一。這體現了行業強大的資本生成能力和對股東回報的承諾。
2. 信貸質量:當前穩健,未來存憂
當前信貸環境整體良好,但銀行對未來的潛在風險保持謹慎。
:信貸成本為25億美元。消費者信用卡組合信用質量良好(約85%的消費者FICO評分在660或更高)。企業不良貸款因個別降級增加,但絕對值仍低。
:信貸損失撥備3.39億美元,主要反映信用卡沖銷。
:信貸表現強勁,淨貸款沖銷率同比下降9個基點。消費者韌性十足。
:信貸成本34億美元,其中淨沖銷26億美元。其提及批發業務中因特定項目(Tricolor)產生1.7億美元沖銷,並指出后全球金融危機時代的極低沖銷率不可持續,預計會正常化略升。
共同關切點:所有銀行都強調消費者目前表現出韌性,但擔憂勞動力市場可能疲軟是未來最大的風險。對於非銀行金融機構(NDFI)的貸款風險,各家銀行均表示其敞口結構良好(如高擔保、投資級),但承認這是一個需要高度關注的領域,在經濟下行時可能暴露風險。
五、美國發展:戰略調整,擁抱未來
1. 宏觀經濟看法
銀行普遍認為全球經濟比預期更具韌性,美國是引領者,受AI和技術投資驅動。但對中國增長放緩、歐洲結構性問題表示關注。高盛和摩根大通均看到併購和IPO市場的復甦跡象,對企業高管信心回升持樂觀態度。
2. 利率環境與淨利息收入(NII)
降息環境對銀行的NII構成壓力,特別是資產敏感的銀行。摩根大通提供了2026年初步NII展望約950億美元(非市場部分),並指出利率是其逆風因素。富國銀行預計2025年全年NII與2024年477億美元大致持平。各家銀行都依賴貸款增長(尤其是信用卡和商業貸款)來部分抵消利率下降的影響。
3. 技術變革與數字化
人工智能
:四家銀行都將AI置於核心戰略位置。花旗使用AI工具近700萬次;高盛利用AI重塑運營模式;摩根大通投入巨大。AI被用於提升客户服務、風險管理和運營效率。
區塊鏈與數字貨幣
:花旗在數字支付創新領先,集成Cititoken服務。富國銀行和摩根大通也積極探索。行業共識是機構客户需要實時、低成本的資金流動解決方案,代幣化存款是重點,而穩定幣是補充但存在摩擦。
4. 監管政策
銀行普遍期待監管環境的明朗化和優化,特別是巴塞爾協議III終局規則的最終版本。高盛和摩根大通都認為更合理的監管將有利於受監管銀行與非銀機構競爭。富國銀行則在等待新規以確定其資本目標。
六、綜合對比與結論
通過對四家銀行2025年第三季度業績的深度數據對比,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層級分化明顯:摩根大通憑藉其全方位的領先優勢,包括20%的ROTCE、近5000億美元的季度營收和無與倫比的業務廣度,穩居行業第一梯隊,是銀行業「規模、穩健與增長」的典範。高盛則憑藉其152億美元的單季淨收入和投行霸主地位,在特定領域展現出極強的爆發力和溢價能力,位居另一維度的領先位置。
戰略路徑清晰各異:富國銀行和花旗集團同處「轉型追趕」陣營,但戰略側重不同。富國銀行戰略相對直接:解除束縛后,利用其龐大的美國客户基礎,通過投資和效率提升,衝向17%-18%的ROTCE中期目標,是一場全面衝刺。而花旗的轉型更為深刻和複雜,是一場「刮骨療毒」式的全球業務重構,其成功與否取決於超過三分之二轉型項目的最終落地效果以及能否實現10%-11%的ROTCE這一階段性目標。
未來的核心戰場:財富管理與資產管理已成為所有銀行的戰略共識。高盛和摩根大通已建立起巨大領先優勢(AUM分別達3.5萬億和4.6萬億美元),並將此作為未來增長的主引擎。花旗和富國銀行正奮力直追,通過開放架構或深化內部協同等方式,挖掘其現有客户基礎的巨大潛力(如花旗提及的5萬億美元客户資產機會)。
共同的挑戰與風險:四家銀行共同面對三大挑戰:一是宏觀經濟的不確定性,尤其是勞動力市場可能走弱對信貸質量的潛在衝擊;二是在降息周期中如何維持NII的穩定;三是如何在迅猛的技術變革(尤其是AI)中保持領先並控制好投資風險。此外,對NDFI等新興風險領域的管控能力,將是考驗銀行風險管理成色的試金石。
綜上所述,美國四大銀行巨頭在2025年這個關鍵時點,正沿着各自選擇的戰略道路疾馳。摩根大通和高盛憑藉已建立的強大護城河,試圖將領先優勢進一步擴大;而富國銀行和花旗集團則充滿鬥志,希望通過成功的戰略轉型實現王者歸來或價值重估。未來的競爭將不僅僅是財務數據的比拼,更是戰略定力、執行能力、技術創新和風險駕馭能力的綜合較量。投資者可密切關注其ROTCE目標的達成情況、成本控制的有效性以及在各戰略重點業務板塊的市場份額變化,以此作為評判其投資價值的關鍵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