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東方甄選又值錢了嗎?

2025-10-14 21:53

  裁員裁到大動脈怎麼辦?東方甄選用了一年時間回答這個問題。

  上一輪輝煌定格在2023年底的小作文事件前。此后的大半年里,東方甄選的局勢波動惡化,至董宇輝離職時跌到谷底,眼見對面的當家主播出走,羅永浩例行公事唱衰起了前領導:

  「如果這會兒還能再派一個超級主播給東方甄選,那唯一的解釋就是老天有把柄在鐵老師手里[1]。」

  事實證明老天沒有把柄,超級主播沒有替代品。2025財年上半年(截至2024年11月30日止六個月內),東方甄選淨虧損近一個億。往前一年董宇輝在職期間,東方甄選淨利潤達到1.6億。

  但在無人問津的下半個財年,東方甄選悄悄給自己攢了個絕地求生的劇本。

  據華西證券測算,東方甄選過去四個季度的利潤率分別為-8%、-1%、3%、7%[2]。2025財年下半年,東方甄選逐漸適應失去董宇輝的陣痛,淨利潤回正到4471萬元。

  比業績更精彩的是股價變化。今年8月19日,東方甄選年報發佈前夕,公司股價在一日內上演了從暴漲20%到暴跌20%的一字斷魂刀。

  如果不是CEO被調查的謠言突發,東方甄選的股價或可趁此機會回到「小作文事件」前的水平。

  裁員裁到大動脈的場面固然刺激,但更讓人好奇的是,短短一年時間,東方甄選是怎麼做到止血復健的?

  裁員裁到大動脈

  去年七月,董宇輝突然離職引發東方甄選大地震,股價一日跳水20%,收入一年縮減20億。

  超級主播的殺傷力敵我不分,以人為本的脆弱性也展露無遺。遠的有王一博之於樂華,近的有董宇輝之於東方甄選,業內戲言的含金量還在上升——有時候《婚姻法》確實比《合同法》好使。

  銷冠的出走直接在東方甄選身上掏了兩個大窟窿:

  一是價值1.4億的「分手費」。這筆錢對應與輝同行的全部剩余利潤,是財報里行政支出大漲180%的直接原因。

  二是對公司經營的持續影響。上一財年,東方甄選的GMV、收入與淨利潤分別同比下滑了40%、32.7%、97.5%。失去銷冠的代價太慘烈,公司會計不得不多做了一道「剔除剝離子公司影響」的算術題。

  東方甄選的主營業務由直播電商自營產品構成,它們一個賺佣金,一個賺差價,很大程度上都以董宇輝的走紅為前提。

  自他離開后,東方甄選在抖音上的訂單數量近乎腰斬。

  反倒是自立門户的與輝同行,抖音粉絲迅速反超前東家。據新抖數據,與輝同行場均銷售額已經達到2500-5000萬,基本能達到東方甄選的20倍以上。

  但東方甄選其實有兩大隱雷,依賴董宇輝是炸掉的那一個,依賴抖音是還在埋伏的另一個。所以過去一年里,東方甄選緊鑼密鼓地做了兩件事。

  (1)做大自營產品,儘可能留住鏈條上更多的利潤空間,結果是其自營產品的SPU在一年時間里增加了50%。

  今年6月,趕着黃子韜進軍衞生巾行業的熱度,東方甄選發佈自營衞生巾產品,兩天賣出18萬單,次月又發佈第二款衞生巾,賺足銷量和眼球。產品上線前一天,公司股價漲了十二個點。

  (2)開拓銷售渠道,就差把「去抖音化」四個字宣之於口。

  期間,東方甄選去過小紅書和拼多多,在自有APP上開展直播、經營內容社區,還稱要拿出一個億來推廣會員,把運營APP作為2025年最主要的任務[3]。

  董宇輝前腳離開東方甄選,自營產品的零售櫃后腳就擺進了新東方大樓,小賣部也正在教學點試營業,不為賣貨,只為給走過路過的家長們推銷會員。

  從結果來看,東方甄選的種種努力沒有白費。2025財年下半年(2024.12.1-2025.5.31),東方甄選的持續性經營業務扭虧為盈,剔除前兩個月董宇輝在職期間的貢獻,GMV甚至環比增長了三個億。

  公司股價也隨之一路走高,今年8月,東方甄選的市值一度來到400億高點,約等於一個永輝超市、兩個大潤發和三十多個交個朋友。

  但資本市場的好臉色,不全是因為羽量級修復的業績。更關鍵的,是東方甄選因禍得福,換了個更值錢的賽道,講起了俞敏洪最想講的故事。

  軟着陸變硬着陸

  2021年底,時值教培行業寒冬,東方甄選匆忙上馬,俞敏洪親自上陣直播帶貨,卻只賣出500萬GMV。同在一個平臺,一向和他不對付的羅永浩首秀成績是1.1個億。

  半年后的618,在大主播集體缺席的背景下,董宇輝的雙語直播意外帶火東方甄選直播間,他也由此躋身超級頭部,順便挽救了股價從199塊暴跌到8塊的新東方。

  不過在轉型成功后,最先潑冷水的反倒是俞敏洪自己。他在不同場合提出了兩個質疑:首先,基於外部平臺所建立的商業模式,有着很強的脆弱性[4];其次,東方甄選不會再出現大主播。

  董宇輝的出圈雖然挽回了業績和股價,東方甄選的轉型計劃卻出現了億點點偏差。它原本想講一個關於國產山姆的零售故事,卻陰差陽錯地被歸類為MCN機構,還是依賴超級頭部的那種。

  早在如涵勇闖美股時,資本市場對MCN這種與風險為伍的商業模式就避之不及,在東方甄選與董宇輝的蜜月期,公司股價也三番五次因為其言論而劇烈波動。

  眼看董宇輝憑一己之力左右公司大半市值,東方甄選對標山姆的心越發強烈。好在過去幾年,它逐漸模仿山姆模式建立起兩個基本的門檻。

  首先是用户的准入門檻。山姆的年費會員260元起步,續費率超過80%,進階版680元一年,續費率甚至高達92%。

  2023年,東方甄選也比照着推出199元會員卡,經過近兩年努力,付費會員人數達到26.42萬,首次公佈的續費率只有40%~50%。

  其次是商品的准入門檻。山姆奉行寬SPU、窄SKU的原則,品類夠多,但每個品類里只提供少量選項。傳統商超的SKU動輒上萬,山姆只保留4000個SKU,具體包括40%的鮮食類、30%的乾貨類、30%的非食品類[5]。

  精簡SKU的直接好處是聚合需求,以量換價。比如山姆會和酒莊簽訂大額採購協議或直接收購,同一年份的威士忌在電商渠道的價格超過1000元時,山姆可以將價格壓到500元左右[6]。

  渠道話語權夠強,自然也更有底氣做渠道定製和自有品牌。早在2022年,東方甄選的APP和會員制都還未上線時,自營產品就貢獻了直播間的過半銷量。

  目前,東方甄選有700多個自營SPU,自營產品的銷售額佔比已經和山姆差不多,一些熱門商品長相和山姆高度相似,而跟山姆合作過的供應商,也成為東方甄選的首選[7]。

  一篇小作文引發的蝴蝶效應,讓東方甄選被迫接受了一場全菌無麻的切割手術,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説,失去大主播,恰恰是東方甄選鞏固商業模式的開始。

  在切割與輝同行的第二天,俞敏洪就在股東大會上説,將依託新東方約800個教學點,探索線上線下結合的模式,打造東方甄選會員體驗店。

  然而,告別大起大落的前半生,換上新身份的東方甄選又迎來了新的問題:既然MCN不值錢,那中國山姆又能值多少錢呢?

  山姆學徒的價值 

  過去幾年,中國零售行業經過百般折騰,學會一個吸菸刻肺的道理:學山姆易,做山姆難。

  盒馬X會員店從今年4月開始陸續關停;本土倉儲會員店fudi轉身搞起「有機零售」新業態,家樂福、永輝、大潤發等傳統商超升級的會員店業務,也大多激不起水花。

  山姆的選品結構、爆款單品被反覆學習,但面對品牌與供應商,不是人人都有山姆的強勢。

  在山姆,魔芋爽來了得加牛肝菌,洽洽進場得改名Chacheer,溜溜梅和鹽津鋪子連夜爆改血統,將樹莓和鵪鶉蛋升級為「皇梅」與「蛋皇」。好麗友減糖80%纔剛換來一張入場券,就因「調性不夠」被破防的會員逐出門外。

  看天吃飯的生鮮品類來了也得參加軍訓。榴蓮出肉率要在40%以上,鰻魚脂肪嚴格控制在15%-18%,蘋果直徑誤差不超過5mm,甚至胡蘿卜的彎曲度都有講究[8][9]。

  一年賣出10個億的瑞士捲成為主理人咖啡店的進貨來源,國產同行排隊致敬一圈后絕望地發現,想要做到同等品質與利潤,就只能漲價30%[6]。

  這種建立在垂直供應鏈整合能力的高質低價,纔是山姆最難模仿的部分。

  2023年盒馬激進轉型,「753價格體系」(KA、自營和臨期商品分別較市場價打7折、5折與3折)逼得王小滷帶頭跑路。侯毅本人出師未捷先退休,一年后鋭評同行:

  未來的競爭是供應鏈的競爭,但中國零售業目前連本土採購都還沒做好[10]

  半路出家的東方甄選也在掃射範圍內。

  桃子發黴、火腿腸有異物的投訴接連不斷,把養殖蝦當成100%野生厄瓜多爾白蝦的行為相當烏龍。

  貼牌代工的「自有品牌」還讓同行辛巴趁亂站上道德的制高點,對着六塊錢的玉米、70%利潤的烤腸貼臉輸出[11]。

  但對東方甄選而言,實現「中國山姆」的最大難點不在山姆,而在中國。

  商超零售是一門靠規模吃飯的生意,美國規模前三的商超品牌共同佔據80%的市場份額,中國的前三加起來纔不到10%。

  廣袤且分散的地域需求與極度豐富的商品供給,造就了中國零售業「大市場、小公司」的特殊生態,以規模為生的零售商們反而困在規模化困境里。

  走得最遠的「生鮮第一股」永輝超市,摸爬滾打三十年的結果,是在電商和細分業態的圍剿下走到4年虧損超90億、半年關店227家的窮途末路,在調改熱潮的加持下,500億的市值尚不足巔峰時的一半。

  相比於沃爾瑪和Costco,中國零售公司的估值普遍不高,這個行業有多苦,大家心里都清楚。東方甄選的400億估值里,大部分都是對轉型預期的鼓勵分。

  一句話概括東方甄選的處境,那就是選困難模式,闖地獄賽道

  註冊用户過億、線上月活破千萬的永輝尚且舉步艱難,註冊用户600萬、營收只有前者十五分之一的東方甄選,最好的結局不過是另一個版本的小而美。

  但出來混最重要的還是出來,跌入谷底的教育公司,深陷輿論的主播機構,總算是找到了活得更久一點的方法。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