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中國高淨值家庭的藝術收藏與傳承新趨勢 | 專訪瑞銀藝術與收藏諮詢業務負責人Eric Landolt

2025-10-15 08:02

(來源:WEALTH財富管理)

在財富管理領域,藝術收藏正逐漸成為超高淨值家族代際傳承與資產配置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而在這一趨勢的實踐解讀與深度探索中,兼具全球視野與行業經驗的從業者往往能提供更具洞察力的視角。

近日在上海一場緊湊的行程中,瑞銀集團全球家族及藝術與收藏諮詢業務負責人 Eric Landolt抽空與媒體對話,深入剖析了藝術諮詢在財富管理中的獨特價值、中外高淨值人羣藝術收藏的差異,以及藝術收藏如何在家族傳承中扮演 「情感紐帶」 角色。

瑞銀全球家族及藝術與收藏諮詢業務負責人 

Eric Landolt

不同於多數銀行僅聚焦金融服務,瑞銀自1990年代末便設立藝術諮詢部門,如今已成為連接藝術市場、收藏家與家族傳承的「超級聯繫人」——這一職能,無論在國內銀行還是全球同業中都堪稱稀缺。

瑞銀Art Advisory:不止「管錢」,更管「有温度的財富」

「財富管理不是隻談金融投資,它更像一朵多花瓣的花——投資、家族企業、收藏品、慈善等,必不可少。」

Eric開篇便點出瑞銀藝術諮詢的定位:它並非獨立於財富管理的「附加項」,而是覆蓋收藏全生命周期的「專業管家」,核心價值在於提供「公正、中立的建議」。

具體而言,這份「管家服務」貫穿收藏的三個關鍵階段:

1

收藏開發期:針對越來越多的年輕收藏家,幫助制定策略——比如如何從「興趣」走向「系統性收藏」,避免盲目跟風;

2

收藏管理期:當藏品規模擴大,提供維護、存儲、文件梳理等實操支持,甚至協助策劃「藏品激活」(如借給博物館展出);

3

收藏傳承期:這是最複雜的環節——判斷藏品是否傳給下一代、是否部分出售,或是通過慈善方式讓其「公開可及」,都需要結合家庭願景與市場趨勢制定方案。

Eric特別強調,藝術諮詢的獨特性在於「跳出金融看財富」:「對許多高淨值客户而言,除金融資產以外,藏品可能佔其財富的很大比例;更重要的是,藝術是對話的橋樑——通過藝術家對環境、社會議題的思考,我們能與客户探討超越投資的深層話題,這是傳統私人銀行難以做到的。」

中外高淨值收藏對比:中國藏家兼具「傳統根基」與「國際視野

當被問及中國高淨值家庭與歐美同行在藝術收藏上的差異時,Eric直言「不能一概而論,但趨勢清晰」——中國藏家正經歷從更「聚焦本土」到「全球佈局」的轉變,且代際特徵尤為明顯。

從代際差異來看,中國老一代收藏家更傾向於「安全牌」:聚焦國內藍籌藝術,如張大千等名家作品,收藏邏輯偏「穩妥保值」,且更具「個人主義」色彩——多是私下研究、小範圍交流;而年輕一代則完全不同:他們做足功課,收藏範圍更廣泛,不僅關注現代或戰后藝術大師,還會挖掘中期藝術家、新興藝術家,甚至數字藝術。

「社交媒體成了他們發現藝術家的重要渠道,我自己也會通過社交平臺找到沒機會接觸的創作者,這在老一代中很少見。」

從中外共性與差異來看,中國藏家與歐洲藏家共享「長期視角」——二者都重視藏品的「文化意義」,而非短期投機。「中國有幾千年的收藏傳統,去上海博物館就能感受到這種基因,藏家不會只問‘這東西能賣多少錢’,更會想‘它背后的哲學是什麼,能否代表一個時代’。」

Eric舉例,許多中國藏家會將當代作品與古代青銅器、玉器一同展示,形成「古今對話」,這與歐洲藏家注重「藏品連續性」的邏輯高度契合。

相比之下,美國藏家可能更偏向「短期視角」,但Eric也強調「不能標籤化」:「每個收藏家都是獨特的,中國有專注當代藝術的藏家,歐美也有痴迷古典作品的藏家,核心差異還是在於‘收藏目的’——是爲了情感寄託,還是爲了快速變現。」

家族傳承:藝術收藏的「難」與「美」,在代際妥協中找共識

「金融財富傳承看‘數字’,藝術傳承看‘情感’——這是最大的不同。」Eric認為,藝術收藏在家族傳承中最核心的挑戰,是「代際品味的差異」:老一代可能偏愛油畫、雕塑等「傳統載體」,年輕一代卻對數字藝術、紙上作品(如版畫)更感興趣;更棘手的是,有些家族的藏品並非「世代繼承」,而是第一代靠個人品味積累,如何讓下一代接受這份「非金融遺產」,成了關鍵。

瑞銀的解決方案並非「強迫傳承」,而是「尋找共識」。Eric分享了一個亞洲家族的案例:

老一代收藏印象派作品,核心原因是「喜歡自然、享受散步時光」;年輕一代卻對印象派毫無興趣,更關注環保議題。「我們沒有讓他們‘二選一’,而是找到‘自然’這個共同紐帶——最終方案是:保留與自然相關的印象派風景畫,出售肖像畫,併購買與環保主題相關的藝術作品,還在家族辦公室展示這些‘自然主題藏品’,讓訪客看到家族‘藝術與可持續理念’的一致性。」

在他看來,藝術傳承沒有「標準答案」,常見的路徑有三種:

1

家族延續:若下一代對藏品有興趣,通過早期參與(如協助策劃展覽、管理私人博物館)培養歸屬感;

2

市場流轉:若下一代無意繼承,制定「分階段出售計劃」——避免一次性拋售多件作品衝擊市場,而是根據市場熱度分批變現;

3

慈善捐贈:將部分重要藏品捐贈給公共博物館,或設立基金會管理藏品,讓其「服務公眾」。

「最好的傳承不是‘把藏品留給孩子’,而是‘把藏品背后的故事和價值觀傳下去’。」Eric強調,有些家族甚至會在三代后基於初始藏品建立私人博物館,「第一代因自然收藏印象派,第三代可能收藏太空主題藝術——核心是‘故事的延續’,這纔是藝術傳承的魅力。」

中國藝術市場:從「瓷器認知」到「當代覺醒」,海外藏家正重新發現中國

此次上海之行,Eric帶領20位海外頂級收藏家(多來自歐美、亞洲)走訪了上海的公共博物館、私人機構與基金會——這是瑞銀收藏家社羣(UBS Collectors Circle)計劃的一部分,旨在讓海外藏家跳出「中國藝術=瓷器、古典書畫」的刻板印象。

「一位美洲收藏家告訴我,這次旅行徹底改變了她對中國藝術的認知——她原來並不太瞭解中國當代抽象畫、裝置藝術,才發現這里有如此豐富的創作生態。」Eric坦言,此前海外市場對中國藝術的瞭解多侷限於「知名藝術家」,但上海外灘周邊的「藝術機構走廊」足以證明:中國當代藝術已形成多元體系,且策展理念能兼顧「專業性」與「公眾性」。

這種「認知改變」也反映在市場數據中:儘管2024年中國藝術市場因「后疫情反彈后的冷卻」,從2023年的全球第二降至第三(僅次於美、英),但Eric認為這是「迴歸理性」的信號——「雖然全球藝術市場總值按年下跌12%,但交易量在增加,説明更多年輕收藏家從低價作品入手,減少了投機,這對長期發展更有利。」

他進一步預判,未來中國藝術市場將受兩大趨勢驅動:

一是「世代財富轉移」——未來20年全球將有83萬億美元資產傳給下一代,中國年輕藏家的品味(如對數字藝術、多元媒介的偏好)將重塑市場;

二是「女性收藏家崛起」——她們不僅更關注女性藝術家(包括重新發掘20世紀被忽視的女性創作者),還擅長將收藏與慈善結合,比如通過私人博物館開放藏品,或通過藝術支持連接藝術與健康的公益項目,如心理健康倡議。

藝術是家族財富的「靈魂」,瑞銀做「橋樑而非主導」

「我們從不説‘你該買哪幅畫’,只說‘你的收藏想實現什麼目標’。」Eric強調,瑞銀藝術諮詢的核心始終是「中立」並且探討如何收藏——它不介入市場交易,而是通過「諮詢+生態構建」為收藏家服務:既幫家族調和代際矛盾,也通過贊助藝術與設計博覽會,如上海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在全球範圍內的巴塞爾藝術展,以及開放自身4萬件藏品的企業收藏(全球最大企業藝術收藏之一),為市場搭建對話平臺。

對中國高淨值家族而言,藝術收藏已不再是「奢侈品裝飾」,而是「家族身份與情感的載體」。

正如Eric所説:「金融財富能衡量家族的‘實力’,而藝術收藏能定義家族的‘温度’——當三代人圍繞同一主題收藏,這份財富便有了超越金錢的意義。」

未來,隨着中國藏家國際視野的拓寬與代際傳承的深化,藝術諮詢或將成為家族辦公室的「核心職能」之一——而瑞銀,正試圖成為這場變革中的「長期夥伴」。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