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14 21:32
(來源:商悟社)
剛刷到京東微博那則消息時,我差點以為看錯了:京東要造車了,還拉上了廣汽和寧德時代,10月底就能試駕,雙11前正式發佈。這可不是玩票——要知道劉強東在汽車圈佈局了整整十年,這次動手,分明是憋了個大招。更讓人好奇的是,京東這步棋一落,淘寶和拼多多會坐得住嗎?
先搞懂:劉強東這十年,根本沒閒着千萬別覺得京東造車是跟風小米、百度。咱翻翻老黃曆就知道,劉強東對汽車的執念早有苗頭。2015年李斌找他投資蔚來,倆人聊了15分鍾,劉強東10秒就拍板説「yes」,章澤天當時還在朋友圈曬過這事兒。那時候外界以為就是次財務投資,現在看,這分明是京東造車的「種子輪」。之后的操作更能説明問題:2018年上線整車交易平臺,2021年成立汽車事業部,2022年把「京車會」升級成「京東養車」,現在全國有1700家門店、4萬家合作網點。到2023年汽車事業部獨立運營,直接喊出要做車主「買-配-養-用-換」全生命周期服務。就連今年5月,京東還悄悄註冊了「Joyrobotaxi」商標,擺明了要搞自動駕駛。
這次聯合廣汽和寧德時代,更是把「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玩到了極致:廣汽負責造車身,畢竟有成熟的工廠和技術;寧德時代給電池,還是能5分鍾換電的那種硬核技術;京東呢?不碰製造,專搞自己最擅長的——靠2000萬車主的大數據抓需求,再用自家渠道賣車,甚至要讓「買車像買手機一樣方便」。搜狐網都披露了,京東明確説「不直接涉及製造環節」,這算盤打得也太精了。劉強東的真實算盤:造車是爲了「反哺」京東基本盤有人説劉強東是想在新能源市場分杯羹,這話只說對了一半。京東的核心優勢從來不是造硬件,而是物流和供應鏈,造車根本是爲了把這個優勢焊得更牢。
首先是降本增效的「剛需」。京東物流每年要養多少貨車、僱多少司機?之前他們自研的無人輕卡已經能省60%的成本,效率還能提40%。現在造乘用車,不光能把自動駕駛技術從物流場景複用過來,未來説不定還能搞「移動快遞站」,連最后一公里的成本都能壓下來。劉強東自己都說了,造車是爲了「推動物流建設,增強電商核心競爭力」,這話可比「進軍新能源」實在多了。其次是抓牢下一代流量入口。現在的汽車早不是代步工具了,而是跟手機一樣的智能終端。特斯拉單車淨利潤超10萬,靠的就是后續服務變現。京東手里有3億活躍用户,要是新車能聯動京東家電、智能家居,搞個「車家互聯」,相當於多了個超級流量入口。以后你在車里就能下單買菜、預約家電維修,這不就是把京東的服務嵌進了用户的出行場景里?最關鍵的是避開紅海陷阱。乘用車市場現在卷得頭破血流,特斯拉降價、比亞迪衝量,新勢力死了一批又一批。劉強東偏不往里擠,早期搞物流無人車,現在搞「國民好車」,瞄準5-20萬的下沉市場,還帶換電技術解決續航焦慮。這種差異化打法,比硬剛聰明多了。靈魂拷問:淘寶、拼多多真敢下場嗎?京東一動,全網都在猜淘寶和拼多多會不會跟。但説實話,這兩家的處境,跟京東差遠了。先看淘寶。阿里其實早有動作,之前賦能智己汽車,阿里雲還搞過自動駕駛技術。但問題是,淘寶的核心是平臺生態,太複雜了——連個直通車都能分出十幾種玩法,商家都嫌麻煩。造車需要的是精準聚焦,阿里現在又是即時零售又是雲計算,精力太分散。而且淘寶沒有京東那樣的自營物流和養車門店,真要造車,服務閉環根本搭不起來。大概率還是會走「技術賦能」的老路,不會親自下場。再看拼多多。它的優勢是低價和下沉市場,之前搞過低價賣車、跟車企搞定製款,確實賺了波眼球。但造車不是賣9塊9包郵的耳機,廣汽的工廠、寧德時代的電池,哪樣不要真金白銀?拼多多那套「低價高配」的玩法,放到汽車上很容易變成「減配降質」,抖音上都有人吐槽「車圈拼多多」不靠譜。更重要的是,拼多多沒有京東十年積累的汽車行業資源,真要跨界,純屬從零開始,風險太大。說白了,京東造車是「順勢而為」——有十年佈局打底,有物流場景託底,還有廣汽、寧德時代補短板。而淘寶、拼多多缺的恰恰是這種「積累」,硬跟風只會摔得很慘。最后聊句實在的劉強東這步棋,表面看是造車,實則是給京東的物流、零售、服務生態畫了個更大的圈。11月9日新車發佈那天,咱們最該看的不是車長啥樣,而是京東能不能真的把「買車像買手機一樣方便」落地,能不能把換電網絡鋪到縣城里。至於淘寶和拼多多,短期內大概率會觀望。畢竟比起造車這種重投入,淘寶更可能升級汽車后市場服務,拼多多或許會搞一波新車低價補貼,但真要拉隊伍造自己的車?懸。你覺得京東這車能成嗎?要是賣5萬起售,你會去試駕嗎?淘寶拼多多到底該不該跟?評論區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