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發卡近10萬張、月交易數百萬筆,東南亞數字銀行YUP再獲來自美國機構的3200萬美元股權融資,總融資超過一億美元丨36氪首發

2025-10-15 09:42

作者丨歐雪

編輯丨袁斯來

硬氪獲悉,東南亞金融科技公司YUP近日完成3200萬美元(約合2.3億元人民幣)第六輪融資。本輪投資方為幾家美國成長期基金,分別為Moore Strategic Ventures,Spice Expeditions以及Platanus。融資將主要用於支持其在印尼市場的用户增長、新市場籌備及新業務拓展。YUP由張棟及其聯創鄒智力於2021年在印尼首都雅加達創辦。

YUP CFO Gavin Guo向硬氪表示,本次領投的美國投資機構均長期深耕全球Fintech領域,Moore strategic 與Nick Huber(Spice創始人)同爲Nubank早期投資人。基於長期觀察,他們認定印尼潛力優於當年巴西。在追蹤印尼市場及YUP兩年后,對其模式與團隊高度認可,由此促成了投資。

在當前的資本市場環境下,自2021年以來,YUP能夠實現每年完成1到2輪融資,實屬罕見。

截至目前,YUP累計融資額已突破1億美元,歷史投資方包括XVC,SWC Capital (順為資本),MindWorks Capital,香港政府基金HKIC,印尼Sampoerna家族、Sky9 Capital、BitRock Capital,Antao Capital等機構。

YUP成立於2021年,總部位於新加坡,在雅加達、上海設有辦公室。公司以「實體信用卡+虛擬電子錢包」為核心產品,瞄準印尼8000萬工薪階層中缺乏傳統銀行服務的空白市場。YUP的團隊背景多元,核心成員多來自Capital One、招商銀行、交通銀行、Discover、螞蟻集團等機構。

在東南亞,信用卡普及率較低,僅有少數高淨值人羣能夠獲得傳統銀行服務,而廣大基層民眾則往往依賴高利率的小額貸款來滿足資金需求。不過,隨着數字支付方式在東南亞的迅速普及,一個新興的羣體逐漸顯現——他們擁有穩定的社保繳納記錄,屬於正規工薪階層,卻仍難以獲得基礎的信用服務。這一羣體,正是YUP所瞄準的核心客羣。

根據谷歌、淡馬錫與貝恩公司聯合發佈的《2024年東南亞數字經濟報告》,該地區數字貿易總額在2024年預計將達2630億美元,實現15%的同比增長。與此同時,區域內相關企業的數字化盈利能力已躍升至110億美元,是2022年的2.5倍。報告進一步預測,到2030年,東南亞數字經濟規模有望突破2萬億美元。

「近年來,全球資本對東南亞等新興市場的關注持續升溫。儘管自2022年起國際融資環境趨冷,但東南亞——尤其是印尼——仍被許多歐美基金視為最具潛力的區域之一。」YUP創始人張棟告訴硬氪。

YUP借鑑了巴西數字銀行Nubank的商業模式,但針對亞洲以移動支付為主的特點進行了創新:用户既可通過VISA網絡的實體信用卡線下消費,也可通過電子錢包掃碼支付,實現「物理+虛擬」雙形態覆蓋。

張棟將YUP定義為「支付寶+實體信用卡」的結合體,其APP內還嵌入了迷你電商、保險購買、機票酒店預訂等功能,構建了圍繞支付的消費生態。目前,YUP平臺上每日產生數萬筆交易,月交易筆數達數百萬。

 YUP信用卡在線下使用場景(圖源企業)

風控能力是金融科技公司的生命線。硬氪瞭解到,YUP搭建了覆蓋用户全生命周期的11個神經網絡模型,基於超7500個特徵變量與每日千萬級數據條目進行信用評估。團隊與印尼社保、保險、身份ID數據庫及運營商達成合作,並自建反欺詐與行為評分體系,交易成功率達99.9%。

「我們有信心,我們的風控能力遠強於所有東南亞本地銀行與科技企業,」張棟強調,「這套系統完全自研,且不依賴第三方。」

本地化是YUP另一大優勢。據張棟介紹,公司超80%員工為印尼當地人,用户端業務均由本土團隊負責。同時,創始人張棟自2017年起常駐印尼,曾將首次創業的公司出售給360金融並擔任其東南亞業務CEO。深厚的本地資源使YUP成為印尼唯一與VISA簽署戰略合作的科技公司,並已獲取電子支付、信貸及金融科技創新牌照。

在獲客策略上,YUP摒棄了依賴付費廣告的傳統模式,通過本土品牌建設與渠道合作實現自然流量增長。張棟表示,公司90%用户來自自然流量,獲客成本遠低於行業水平。

目前,YUP的業務已覆蓋印尼超過5500萬商户,成為當地最大的發卡機構之一。據張棟透露,其月發卡量近10萬張,約為印尼最大商業銀行的10–20倍。自2021年成立以來,YUP始終保持強勁增長勢頭,營收年均增速約達300%。

針對海外擴張,YUP計劃於2026年下半年進入越南、菲律賓、泰國等市場。張棟表示:「東南亞互聯網從2015年才起步,當地缺乏成熟的運營策略與風控經驗,而這正是中國團隊的優勢。」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