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15 06:58
OpenAI又造就了一波大漲。這已經是過去一個多月的第四次。站上OpenAI的風口,股價就能上天。一個月時間,OpenAI已經從英偉達、AMD以及博通敲定了26吉瓦的算力。
半導體巨頭博通周一收盤大漲10%,市值已經接近1.7萬億美元,一舉超過臺積電,成為市值僅次於英偉達的第二大半導體公司。在這波AI熱潮中,陳福陽領導的博通同樣受益匪淺,今年以來股價已經增長了一倍。
此次推動博通股價攀升的,又是造富神話OpenAI。這家生成式AI巨頭不僅自己估值突破5000億美元,成為全球估值最高的創業公司,而且還有着「金手指」的美譽。誰和他們達成合作交易,隨后就會股價飆升。
博通大漲是因為他們宣佈與OpenAI達成戰略合作,兩家公司將共同部署定製的10吉瓦(GW)級AI芯片。OpenAI將負責AI芯片設計,並與博通共同開發和部署。與此前英偉達和AMD的交易不同,OpenAI與博通的合作不涉及投資與補貼。
根據兩家公司的新聞稿,OpenAI將通過這些自研芯片和系統,將其前沿模型和產品開發經驗直接融入到硬件產品中,釋放全新的計算能力和智能水平項目預計將在2026年下半年開始部署並完善網絡系統,在2029年年底前完成工作。
實際上,這已經是博通第二次因為OpenAI股價大漲了。上個月博通發佈財報之后,陳福陽宣佈有一家神祕新客户承諾了高達100億美元的新訂單。當時市場就猜測這個新客户是OpenAI,推動博通股價大漲16%。
現在兩家公司正式宣佈合作。儘管這是已知消息,但依然讓投資者感到興奮,推動博通股價又迎來第二波漲勢。陳福陽算是把OpenAI這個股價推動劑用到了極致,真正做到「一魚兩吃」。
過去一個月,OpenAI持續宣佈了數千億美元的幾項重磅新交易,從英偉達、AMD和博通敲定了高達26吉瓦的算力。奧特曼在持續推動雲服務商與芯片巨頭們股價大漲的同時,也為自己爭取到了最好的合作條件。
上個月,OpenAI宣佈與甲骨文達成未來五年3000億美元的雲服務大單。甲骨文股價一日飆升36%,創下三十多年的最大漲幅,市值暴漲2500億美元,一度超過9000億美元。
幾周前,OpenAI又與英偉達宣佈達成戰略投資協議。英偉達計劃向OpenAI投資至多1000億美元,支持OpenAI購置英偉達AI處理器打造耗資數千億美元的數據中心集羣。交易宣佈當天,英偉達市值猛增了2000多億美元,總市值突破4.5萬億美元。
一周前,OpenAI和AMD宣佈達成戰略合作:OpenAI將在未來幾年部署總計6吉瓦(GW)的AMD處理器,預計從2026年下半年開始首批1吉瓦的部署,使用AMD即將推出的MI450系列。受此消息刺激,AMD股價上周攀升了35%,市值一路飆升突破3500億美元。
短短一個多月時間,OpenAI已經連續達成了雲基礎設施,AI處理器採購以及合作研發自有芯片的四筆重磅合作交易,不僅確保了自己未來的算力,實現了處理器供應商多元化,更計劃構建自有AI基礎設施。
奧特曼的野心還不僅於此。今年8月接受媒體採訪時,他還暢想了OpenAI向消費硬件、腦機接口和社交媒體的擴展空間。當時他就表示,OpenAI在「不遠的未來」將花費數萬億美元用於數據中心建設,並暗示如果美國政府迫使谷歌出售Chrome瀏覽器,該公司將有興趣收購。
奧特曼是想把OpenAI打造成一個類似谷歌這樣的全棧AI巨頭,成為橫跨大模型、消費硬件、處理器、社交平臺以及數據中心的巨無霸企業。如果這些規劃得以落實,OpenAI的估值或許將增長數倍,達到數萬億美元的級別,與谷歌、微軟、蘋果平起平坐。
然而,在這股AI大躍進的背后,卻隱隱浮現另一個風險:OpenAI這已經簽下了數千億美元的大單子,作為一個創業公司,他們真的有錢支付落實嗎?如果沒有足夠資金,還在不斷簽下無法兑現的天價大單,在資本市場推高自己估值與AI公司股價,那麼目前這股AI熱潮的背后是否存在巨大的泡沫?
花旗集團分析師估算,OpenAI每新增1吉瓦計算能力,需在基礎設施上投入約500億美元。因此,OpenAI與芯片製造商的最新合作,預計到2030年將累計帶來約1.3萬億美元的資本支出。
OpenAI絕對是史上融資能力最強的創業公司,他們的融資與估值不斷打破創投圈的記錄。就在今年4月,他們又完成了400億美元的創紀錄融資,估值達到3000億美元,孫正義的軟銀負責300億美元,微軟也有繼續跟投。其中100億美元在已經4月中旬到位,其余300億美元將在年底到位。
不過,軟銀的總投資額將與OpenAI的營利性轉型掛鉤,如果OpenAI母公司無法順利轉型為營利性公司,軟銀的投資額將降至200億美元。這也是馬斯克持續通過訴訟以及收購等手段,阻止OpenAI母公司轉型的主要原因,他想為自己的xAI創造追趕時間。
不到半年時間,OpenAI最近的估值繼續增長到驚人的5000億美元,超過馬斯克的SpaceX,成為史上估值最高的創業公司。馬斯克只能略有些酸溜溜地在X上評論説,OpenAI的估值過高了。
馬斯克或許是存在敵意,但OpenAI的瘋狂也面臨着諸多質疑。短短一個多月時間,OpenAI、英偉達、AMD、甲骨文與博通之間的鉅額投資與合作掀起了AI時代最大的資本風暴。
如此大規模的算力投資,OpenAI能否產生相應的商業回報,這依然是個疑問。當一家尚未盈利的創業公司以數千億美元估值撬動全球資本市場,並與芯片巨頭、雲服務商編織起資本與技術深度綁定的交易網絡時。業界自然會討論是在見證一場技術革命的必要基建,還是在目睹一場危險的資本循環遊戲。
的確,OpenAI的營收增長相當驚人。他們的營收主要來自於ChatGPT的訂閲營收,企業用户的API付費以及向微軟等企業出售定製AI解決方案。雖然目前OpenAI主要營收還是來自用户訂閲,他們周活躍用户已經高達8億級別,但正在積極轉向企業AI基礎設施為主的營收模式。
繼去年營收增長150%之后,今年上半年OpenAI的年化營收已經超過了100億美元,預計今年全年營收將增長超過兩倍,達到127億美元。按照目前的規劃,OpenAI預計2030年營收達到2000億美元。
只是,這麼誇張的融資額度,如此迅猛的營收增長,都滿足不了OpenAI的燒錢胃口。去年OpenAI淨虧損高達40億美元,他們預計今年增長一倍達到80億美元。爲了在AI軍備競賽中繼續保持優勢,OpenAI豪言未來五年將投入超過1150億美元,主要用於自建數據中心等算力投資。
這個燒錢速度遠遠超過了OpenAI的營收和融資步伐。奧特曼不得不邊談合作邊融資。爲了儘可能降低資金需求,奧特曼在英偉達和AMD兩筆處理器採購協議上,採用了創新的「投資-採購」模式。
英偉達向OpenAI進行至多1000億美元的股權投資,OpenAI則用這些資金採購英偉達的處理器。而OpenAI採購AMD足夠的處理器,推動AMD銷售和股價增長達到目標后,AMD將向OpenAI提供至多10%的認股權證,相當於是向OpenAI提供業績獎勵。據媒體報道,奧特曼還去找了臺積電尋求投資,但臺積電並沒有接受。
英偉達GPU可以用股權投資來抵消,但AMD的GPU採購和博通的自研芯片都需要前期鉅額資金投入。而且,OpenAI與甲骨文簽下的雲基礎設施服務,每年的賬單就高達600億美元。OpenAI哪來的這麼多錢支付?
看起來,甲骨文並不擔心。甲骨文聯席CEO克萊·馬古伊克(Clay Magouyrk)本周信心十足地表示,OpenAI「當然」能支付每年600億美元的雲資源費用。他提到,OpenAI的用户增長速度是前所未有的,AI技術將對各行各業、各種類型的企業產生巨大影響。
黃仁勛也就「供應商融資」的外界質疑進行了澄清。他表示,OpenAI暫時沒有錢,他們需要用未來指數級增長的前景來籌集這些資金。所以他們給了我們機會,與其他投資者一起投資。黃仁勛甚至表示,自己只遺憾沒有更多的錢可以投資OpenAI。他相信,OpenAI會成為一家價值數萬億美元的公司,而英偉達會成為首個市值超過十萬億美元的企業。
有趣的是,在外界擔憂OpenAI瘋狂擴張存在資本泡沫之際,作為當事人的奧特曼也在警告AI行業的泡沫風險。他在一個多月前公開表示,自己也認為AI市場正處於泡沫期,但AI仍然是長期以來最為重要的創新。
目前的AI投資熱潮,也讓很多人想到了二十多年前的網絡股泡沫。在世紀之交之際,投資者瘋狂湧入新興的互聯網公司,相信互聯網會改變所有的商業模式,盲目推動尚無盈利能力和缺乏商業模式的互聯網公司市值與估值。
在隨后的幾十年時間里,互聯網的確改變了此前幾乎所有的行業,但是這並沒有阻止泡沫破滅與股市崩盤。2000年3月至2002年10月,納斯達克指數損失了近80%的價值,許多互聯網公司都沒有存活下來。
實際上,很多行業人士都提到了目前AI領域的投資存在泡沫風險。阿里巴巴聯合創始人蔡崇信今年3月份就表示,很多大型科技公司、投資基金和其他機構紛紛競相建立AI訓練服務器基地,這種趨勢開始顯得有些盲目。許多項目在建設時並沒有明確的客户。
雖然蔡崇信相信AI市場規模可能至少達到10萬億美元,但也強調AI並非贏家通吃的領域,真正的勝利不在於開發出最強大的AI模型,而在於能否更快地實現技術落地和應用。蔡崇信和馬雲一道親身經歷過網絡股泡沫破滅。
Apollo Global Management 首席經濟學家託斯滕·斯洛克(Torsten Slok)甚至認為,當今的AI泡沫事實上比互聯網泡沫更大,標普500指數前十大公司今天的遠期市盈率(P/E)高於1990年代中期科技泡沫時期的前十大公司。
在他看來,目前的AI泡沫與與互聯網泡沫有一個重要區別:當年的眾多互聯網創業公司分散了泡沫風險,而目前市場風險高度集中在極少數科技巨頭上,估值甚至比當年更為誇張。
但樂觀者總是存在。Constellation Research首席分析師Ray Wang認為,「從更廣泛的AI和半導體投資角度來看¼¼我不認為這是泡沫。供應鏈的基本面依然強勁,AI趨勢的長期軌跡支持持續投資。」
美銀證券董事總經理維韋克·阿利亞(Vivek Arya)看來,雖然AI公司正陷入一場競賽,以保護主導地位或尋找新的創收方式。現在的科技巨頭比起當年的網絡股公司有着更為雄厚的財務實力。
頂級雲服務提供商現在有足夠的運營現金流來支持其資本支出。相比網絡股時代的互聯網公司總是依賴債務融資,現在頂級雲服務提供商的資本支出強度約為25%,而預期運營現金流平均超過30%。
英偉達目前市盈率是51倍,而2026年預期市盈率僅為29倍,這「遠低於」其盈利增長率。分析師們表示,這與二十多年前思科、北電網絡和雅虎等股票100倍估值時「截然不同」。
更重要的是,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目前正處在降息周期,這與此前2000年和2008年市場崩盤時美聯儲持續加息的狀況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