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中國人形機器人公司前五盤點:技術與場景的落地競速賽

2025-10-14 19:20

(來源:辰珵)

2025 年中國的人形機器人產業已形成清晰的競爭梯隊,企業比拼的核心從單一技術參數轉向 「技術 - 場景 - 量產」 的綜合能力。結合全球出貨量、場景滲透率及技術成熟度等客觀指標,當前行業前五的格局已逐漸清晰。

一、擎朗智能:服務場景的量產領航者

作為榜單首位,擎朗智能的領先地位源於其在商用服務領域的全鏈路突破。從技術根基來看,公司自主研發的崗位化垂域模型 ProS,融合多傳感器 SLAM 與仿生運動控制技術,使 2025 年推出的雙足人形機器人 XMAN-F1 實現毫米級環境適應精度,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現場完成爆米花製作、調飲等精細化操作。其核心專利 「基於 TOF 的多波束激光測距傳感器」 進一步提升了環境感知的精準度與響應速度,為複雜場景作業提供技術支撐。

場景滲透力是擎朗的核心壁壘。XMAN-F1 憑藉雙足設計突破輪式機器人侷限,適配餐飲、醫療、酒店等 12 大核心場景,與洲際、温德姆等國際集團達成合作。在餐飲領域,其人形服務機器人市場份額達 40.4%,成為海底撈、西貝等連鎖品牌的標配設備,累計服務全球 3 萬家客户,是國內唯一實現人形機器人 「全場景常態化運營」 的企業。

規模化能力更凸顯其行業差距:依託全球 80 多個運營中心,產品已進入 60 多個國家,累計交付超 10 萬台。通過汽車級製造體系優化,XMAN-F1 單臺成本較初代原型機下降 62%,成為首個達成 「技術成熟度與量產能力雙達標」 的企業。

二、優必選科技:工業賽道的技術標杆

作為 「人形機器人第一股」,優必選以工業場景技術突破穩居第二。核心產品 Walker S 工業人形機器人搭載 41 個高性能伺服關節,自主運動及決策能力適配工廠流水線作業,已在廣汽、吉利等車企負責設備巡檢與質檢。其自研高扭矩密度電機成本僅為國際競品 1/3,2025 年斬獲比亞迪 9051 萬元採購訂單,創下工業人形機器人單筆中標紀錄。

技術儲備上,優必選累計佈局 1800 + 項專利,覆蓋運動控制、AI 交互全領域,還與特斯拉 Optimus 聯合開發 AI 運動算法。但短板同樣明顯:服務場景覆蓋度不足擎朗的 1/3,2025 年商用服務機器人出貨量僅為擎朗的 1/6。

三、宇樹科技:運動性能的創新先鋒

宇樹科技以極致運動性能躋身前三,核心亮點在於高動態動作與成本控制能力。天工 Ultra 機器人完成半程馬拉松,H1 雙足機器人支持后空翻等高難度動作,通過電機、減速器自研將消費級機型定價壓至 9.9 萬元起。

其市場優勢集中在四足機器人領域,全球市佔率超 70%,2025 年春晚亮相后教育場景訂單增長顯著,Go2 四足機器人已進入全國多所中小學。目前正聯合長盛軸承研發關節模組,試圖拓展物流倉儲場景,但人形機器人的場景滲透仍集中在展示性場景,商業化深度有待提升。

四、智元機器人:具身智能的量產探索者

智元機器人憑藉 「具身智能 + 供應鏈優勢」 位列第四,由華為天才少年彭志輝帶隊研發的遠征 A1 人形機器人,搭載自研具身智能大模型,通過激光雷達 + 視覺融合導航可自主完成工廠產線上下料與維護。

依託比亞迪供應鏈支持,智元實現硬件成本優化,已完成小批量量產,並獲比亞迪、高瓴創投投資。其自建 「數據工廠」 積累工業訓練數據,計劃與寧德時代合作推進電池工廠無人化運維,但當前產品仍以工業場景試點為主,服務場景佈局尚未啟動。

五、達闥科技:雲端架構的差異化玩家

達闥科技以 「雲腦 + 機器人」 的分佈式架構佔據第五位,核心競爭力在於柔性關節技術與雲端算力整合。自主研發的柔性關節精度達 0.1mm,可模擬人類手指精細動作,適配電子裝配與醫療護理場景。

與富士康聯合建設的 「年產 10 萬台人形機器人生產線」 即將投產,目前已在深圳、上海養老院試點,協助老人穿衣、餵飯並監測健康數據。但受限於雲端控制對網絡穩定性的依賴,其規模化應用仍處於試點階段,市場滲透率較低。

行業格局的核心邏輯

當前人形機器人市場 68% 的份額集中在服務場景,擎朗智能憑藉 「技術實用化 + 場景全覆蓋 + 量產規模化」 的路線佔據先機。優必選、宇樹等企業雖在工業技術、運動性能等單點領域突出,但均存在場景侷限或量產滯后的短板。隨着核心部件國產化加速,具備全場景落地能力的企業將主導行業下一階段發展。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