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14 19:01
昨晚,渤海銀行發佈一則大額資產轉讓公告。人們不禁關注其轉讓行為、經營策略和模式等話題。
判斷大額資產轉讓的利害應基於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資產轉讓對銀行是利好之舉,有助於優化資產結構、剝離潛在風險。判斷經營策略和模式的優劣應基於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在普遍困難環境下,一家機構化解問題、把握機遇的能力和效果。
2023年以來,渤海銀行主動適應銀行業發展新趨勢,從轉變理念入手,重構戰略戰術,統籌推進「穩規模、調結構、增營收、降成本」,深耕「九大銀行」轉型。通過主動推進資產批量轉讓,出清高風險業務,渤海銀行不僅實現了風險的有效收斂,更在「舍」與「得」之間實現了業務結構優化與降本增效。伴隨該行科技金融、綠色金融等以金融五篇大文章為代表的重點領域業務顯著增長,該行高質量發展路徑愈發清晰——一些「霧里看花」式的質疑,恰恰成為其戰略定力與轉型成效的最佳註腳。
理念之「銀行經營是長跑不是短跑」:摒棄短視激進思維 鍛造長期發展韌性
商業銀行是經營風險的行業,風險具有滯后性。在經營中,如果僅顧當期的業績而犧牲了長遠的利益,就可能埋下巨大的風險隱患。同時,銀行也是服務千家萬戶和社會百業的民生行業,惟有靠信用才能行穩致遠,而贏得各方信任需要靠長期積累。基於此,辦一家穩健發展的好銀行,要處理好短期和長期的關係,不能以百米衝刺的速度跑馬拉松比賽,必須持之以恆做打基礎、利長遠的事,才能行穩致遠,贏得發展。特別是在當前宏觀經濟下行、銀行業整體承壓的背景下,銀行更應下決心練好內功,打磨自己。
近年來,渤海銀行堅持「長期主義」,摒棄規模情結,將工作的重心放在提升質量上,做「難而正確」的事,為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經營效益穩中向好。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人民幣254.82億元,同比增長1.94%,淨利潤人民幣52.56億元,同比增長3.44%,實現止跌回升;2025年上半年,實現營收142.15億元,同比增長8.14%,淨利潤38.30億元,同比增長3.61%,趨勢好於同業。降本增效走深走實。持續加大成本壓降力度,2025年上半年成本收入比32.17%,較2023年同期壓降6.52個百分點;優化存款結構,加大高成本存款管控,重點調降三年及以上中長期存款價格,2025年上半年存款付息率較2023年同期壓降67BPs。客户基礎夯實提質。傾力打造「客户工廠」,實施千戶工程、央企攻堅、上市公司攻堅系列客户專項計劃,客户拓展持續突破。2025年上半年,公司全量客户較年初增長5.43%。產品創新不斷積聚。大力推進「產品工廠」建設,一體形成業務流程、風控審批、系統支持相關策略。推出「渤銀E鏈」「渤銀跨境通」「渤銀司庫」系列產品品牌,打造了開拓市場、獲客黏客的利器集成。
理念之「戰略主動是最大的主動」:搶佔戰略佈局先機 築牢風險防控屏障
商業銀行贏得戰略主動體現在精準把握時與勢。通過洞察經濟周期波動、行業技術趨勢及監管政策導向,既能提前佈局「第二增長曲線」,更要敏鋭識別潛在風險,果斷對高風險行業、領域、客羣及時收縮乃至退出,築牢風險防線,實現健康發展。
2023年以來,渤海銀行積極研判風險管理趨勢,主動應對風險管理的挑戰,加大不良資產的處置力度,問題資產清收規模創歷史新高,主動推進資產批量轉讓,領先同業率先出清互聯網助貸業務,堅決讓風險管理走在業務發展的前面。正是得益於風險管控的戰略主動,標準普爾將渤海銀行評級展望由負面上調至穩定。
理念之「發展定位是先導 比較優勢是目標」:聚焦差異化定位 重塑核心競爭優勢
戰略的本質是取捨。商業銀行戰略將明確業務定位作為關鍵,是應對複雜市場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在銀行業務日益細分的當下,一個模糊不清、「大而全」的業務模式,將導致銀行陷入同質化競爭的困境,資源分散、效率低下。清晰的業務定位能夠幫助銀行精準錨定目標客羣和業務領域,最大化資源配置效率,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
近年來,渤海銀行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將自身業務定位與國家戰略相銜接,在融入全國發展大局中找準方向,與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相銜接,在技術迭代和產業佈局中選準目標和戰場,瞄準「九大銀行」 業務定位,推動「五篇大文章」深耕提質,支持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擔當底色持續擦亮,全行競爭優勢不斷夯實。2025年上半年,科技型企業貸款余額712.52億元,比上年末增加241.53億元,增長51.28%;製造業貸款余額1,107.90億元,比上年末增加121.84億元,增長12.36%;綠色貸款余額499.02億元,比上年末增加65.18億元,增長15.02%;普惠貸款客户比上年末增長9.65%。
站在新的發展起點,渤海銀行把戰略理念轉化為服務實體經濟的生動實踐,以「長跑思維」築牢風險底線,以「戰略主動」搶佔發展先機,以「精準定位」鍛造差異化優勢,在服務實體經濟、服務國家戰略中書寫金融報國的時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