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14 13:48
關税衝擊下,企業的營銷預算就像一個「縮水的池子」,它們會更傾向於把錢投在能帶來更高回報,甚至有收益保障的渠道。
文|錢麗娜
ID | BMR2004
今年以來,全球跨境電商正遭遇關税上漲推高落地成本、傳統廣告ROI不確定、海外市場認知壁壘難破等多重挑戰,中國企業出海的營銷預算與策略佈局面臨嚴峻考驗。
當各種不確定的風險推高品牌的海外落地成本時,品牌方該做怎樣的營銷規劃?
01
關税衝擊之下,中國企業出海更要重視「價值」
關税較低時,中國出海企業有充足的資金投入廣告,但利潤空間被關税壓縮后,這些企業反而更傾向於投資按效果付費的聯盟營銷。
「如果有人説能夠完全預判關税政策的走向,那他很可能在説謊。不過相比幾個月前,現在我們對局勢的判斷已經清晰了一些。關税上漲確實會讓跨境電商的運營策略變得更復雜。對中國出口企業而言,這意味着‘落地成本’,即產品進入目標市場的綜合成本上升,且產品推向市場的速度會變慢。」合作伙伴營銷平臺impact.com首席營收官(CRO)賈斯廷·莫里森(Justin Morrison)對《商學院》雜誌表示。
「中國跨境電商正面臨愈發複雜的全球環境:政策變動、關税調整、物流限制等因素,都在重塑整個行業的發展格局。這就要求企業必須着力推進三大方向:一是物流樞紐多元化佈局,二是數字化運營轉型,三是精細化成本管控。」莫里森説。
關税較低時,中國出海企業有充足的資金投入廣告,但利潤空間被關税壓縮后,這些企業反而更傾向於投資按效果付費的聯盟營銷,因為這類模式(比如按點擊付費CPC、按銷售付費CPS、按行動付費CPA等)可控性更強。
「這對我們來説其實是件好事。疫情初期,我們曾擔心需求受衝擊,結果卻發現跨境電商的需求反而增長了。這次關税問題也是如此:一開始我很擔憂,但和團隊溝通后發現,大家的共識是,企業廣告預算減少,且傳統廣告的投資回報率(ROI)不確定,而聯盟營銷的回報率不僅更可控,還能實現精準投放和規劃,收益可預測性更強。」莫里森認為,「關税衝擊下,企業的營銷預算就像一個‘縮水的池子’,它們會更傾向於把錢投在能帶來更高回報、甚至有收益保障的渠道。」
再看搜索引擎優化(SEO)和付費搜索(Paid Search)領域:谷歌算法一直在頻繁調整,核心方向是「加強消費者保護」,同時減少向廣告商提供信息,而且這兩塊業務的成本還在不斷上漲。過去十年趨勢已經很明顯,品牌在這兩塊的投入越來越貴,已經有些力不從心了。
對此,出海企業的應對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履約多元化」,比如在目標銷售國建立配送或履約設施;二是「加大數字渠道投入」,通過聯盟營銷、績效營銷等方式,抵消部分利潤壓力。企業不會因此停止擴張,而是會調整運營模式,以維持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也正因為如此,營銷領域正在發生轉變。有數據顯示,目前近九成品牌都在開展某種形式的聯盟營銷或夥伴營銷,但平均來看,這類營銷帶來的收益僅佔企業「總營收歸因」的2.5%。莫里森説:「我們並不覺得這是壞事,反而認為這是教育市場、挖掘潛力的機會,而且這種轉變已經開始了。」比如中國有部分企業之前給經銷商的利潤很低,導致經銷商賺不到錢,這使得越來越多的營銷機構轉而與impact.com合作,研究如何運營客户的合作推廣項目以實現盈利,並從中獲益。尤其是從2025年開始,這種轉變變得愈發明顯了。
合作伙伴營銷是在塑造獨特的品牌力。比如,有家企業在出海時能完全掌控產品成本,甚至可以把單件成本壓到1美分,但產品售價卻是成本的10到20倍。企業一方面通過品牌建設和網紅營銷積累了一批忠實粉絲社羣,另一方面靠高利潤率構建了極強的抗風險能力,因而受關税影響不大。
「很多品牌方都告訴我們,‘品牌認知度’是關鍵。比如安克(Anker)、OPPO、小米這些知名品牌,之所以能立足全球市場,靠的就是品牌力。」莫里森説。
當然,市場上的品牌有分層:頭部品牌靠品牌力站穩腳跟,而大多數中小品牌還在成長階段。那些處於起步期、尚未建立品牌的低端品牌,往往會先從亞馬遜這類平臺切入,藉助平臺生態獲得初始流量;等發展到中端階段、有了一定品牌基礎后,就會逐漸脱離平臺,搭建自己的用户羣,在細分領域深耕,實力也隨之越來越強。如今,更是有不少品牌利用當地的合作方資源,精準觸達目標市場的消費者。因為這些合作伙伴已在當地建立起信任網絡,中國企業只需「借力」現成的信任網絡與本地市場公信力,就能快速打開局面。
02
品牌出海,如何以效果為導向
中國品牌在海外目前最大的挑戰或許是打破認知壁壘。
與其他國家出海策略不同的是,中國品牌尤其注重如何高效地打入美國市場。相比之下,其他國家的企業更傾向於先深耕本土市場,再考慮向周邊拓展。莫里森説:「就我觀察到的情況而言,許多中國企業始終在全力衝刺,力求在美國這類最大型的市場中做到最優,對深耕美國市場的專注度,中國企業往往比其他地區的企業更強。」
但莫里森認為,中國品牌在海外目前最大的挑戰或許是打破認知壁壘。過去,中國品牌給人的印象往往是配送快,且產品定價具有競爭力,但在高端化和溢價能力方面,相比能提供超越消費者預期價值的本土品牌,可能存在認知差距。不過這一情況已經出現明顯轉變,由於中國國內市場競爭激烈,且企業日益重視品質,如今中國涌現出大量優質的產品與服務。美國消費者也開始逐漸意識到這一點,不再單純將「中國品牌」與「性價比導向、價格敏感型產品」劃等號。
這其中有不少值得參考的案例。
在全球化競爭的浪潮中,杭州「六小龍」之一的羣核科技正站在從1到10 的關鍵轉折點。作為全球最大的空間設計平臺,其海外業務Coohom已覆蓋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隨着出海進入「深水區」,真正的挑戰是如何從技術輸出轉向文化滲透,在歐美等成熟市場實現沉浸式本地化。
AIGC、SaaS或軟件類產品的本地化挑戰很大,從0到1這個階段大多做些基礎性的改進,比如做多語言中臺、多幣種支付等基建,但進入增長期后,產品轉向了本地化的情感體驗、交互體驗和表達。比如中國市場軟件的交互簡單高效,但歐美更強調情感互動,用户註冊后,會收到一句來自產品方富有人情味的自我介紹,甚至配有真人頭像。
Linkloud合夥人周莉指出,品牌出海需重點關注三方面問題:其一,出海核心是「思維出海」而非「技術出海」,不能將國內成功產品簡單地推向海外,而要針對不同市場用户習慣調整功能與內容,例如剪映海外版CapCut進入美國市場后,通過與當地創作者合作搭建本土內容體系實現適配;其二,海外宣發麪臨平臺政策頻繁變動的挑戰,YouTube、TikTok等社交媒體及本地平臺的數字營銷政策往往每三四個月就會調整,像7月YouTube突然限制AIGC內容便導致大量賬號流量鋭減,品牌需跨地區及時捕捉政策動向以應對;其三,要正視中外互聯網環境的差異,中國AI、SaaS類產品多以APP形式呈現,而歐美市場仍以PC互聯網為主,搜索引擎優化(SEO)尤其是Google SEO及GEO優化至關重要,但國內企業對Google SEO較為陌生,需着力補足這一能力短板 。
03
新市場需要新思維
合作伙伴營銷已成為品牌出海的核心抓手。
在全球市場競爭加劇與貿易環境多變的背景下,出海品牌正通過戰略調整與營銷革新尋求增長突破,行業從業者基於實踐總結出多維度趨勢與核心策略。
遨森電商Aosom獨立站運營總監秦曉臻指出,今年4月關税戰之后,出海品牌的戰略佈局呈現三大顯著動向。其一為市場多元化,此前不少品牌過度依賴美國市場,關税壓力下紛紛拓展歐洲、東南亞、中東等地區市場,通過分散佈局降低單一區域政策波動帶來的風險;其二是品類擴展,面對原有品類增長放緩的瓶頸,品牌主動延伸業務邊界,例如傳統家俱品牌向智能家俱、模塊化家俱升級,部分企業觸角更長,以豐富產品線提升市場競爭力;其三是渠道與模式革新,流量獲取邏輯從傳統貨架電商的「人找貨」轉向興趣電商的「貨找人」,同時突破純線上B2C模式,探索與線下渠道合作及ToB分銷業務。
秦曉臻同時強調,合作伙伴營銷已成為品牌出海的核心抓手,其價值體現在三大層面:一是信任背書與精準觸達,新市場中品牌認知度不足時,行業KOL、垂類媒體的推薦能快速建立信任,且合作伙伴的受眾畫像與品牌目標用户高度契合,實現「精準魚塘捕魚」;二是效果歸因與成本可控,多采用CPS(按銷售付費)或CPA(按行動付費)模式,相比品牌廣告的模糊效果,能清晰追蹤轉化路徑,投入產出比更易衡量,降低運營風險;三是長效槓桿與品牌資產沉澱,雖然維護合作關係比投放谷歌廣告更復雜,但深度合作形成的「XX博主同款」「XX媒體精選」等標籤,會成為長期品牌資產,甚至衍生新的品牌搜索詞,持續為品牌帶來流量與聲量。
作為出海企業服務方,愛達慧通CEO寧瑞靜則觀察到三大行業新趨勢:一是預算向口碑營銷傾斜,當前品牌在各大流量平臺的佈局已趨飽和,獲客成本持續上升,用户自發的評價、推薦等「用户聲音」價值凸顯,不少客户主動提出分配預算用於口碑運營;二是AI全面賦能降本增效,人工智能技術已滲透到廣告投放智能優化、網紅精準匹配、內部運營流程簡化等多個環節,顯著提升運營效率;三是「國家隊」入場抬高行業壁壘,部分國企背景的新能源汽車、高科技產品企業,憑藉資金、技術優勢系統性佈局海外市場,覆蓋歐美、中東等地區,這一趨勢將推動行業營銷與運營標準提升,普通品牌需珍惜當前發展窗口期,儘快建立穩定的合作伙伴生態,鞏固市場地位。
04
所有的營銷都要回歸價值本源
「價值」通常涵蓋三個維度:幫助客户增加收入,幫助客户節省成本,幫助客户降低風險。
莫里森説:「人們很容易認為,是產品的功能本身促成了客户購買,但實際上,真正打動客户的是產品所帶來的實際價值。這是‘價值導向型銷售模式’。」
「價值導向型銷售」的核心在於,要弄清楚企業的關注點是什麼,然后思考如何通過自身產品,以差異化的方式為企業實現這些目標。重點不在於「我們的技術比您現在用的更好,能優化您的業務流程」,而在於企業最看重的核心需求是什麼?解決方案如何以別人無法複製的方式為企業創造獨特價值?
對於服務型公司而言,「價值」通常涵蓋三個維度:幫助客户增加收入,幫助客户節省成本,幫助客户降低風險。
無論是上市公司還是非上市公司,每家企業都有自己的核心戰略目標。對於上市公司來説,它們會向投資者公開這些重點方向;但對於非上市公司,這些目標往往不會對外披露。不過,同行業的企業在覈心關注點上,其實存在很多共性。
莫里森説:「你要做的是弄清楚(客户)最核心的戰略目標是什麼,然后找到能以差異化方式對接這些目標的技術方案。」企業往往有很多待辦事項,但只要能對接其最核心的需求,業務自然會被納入優先考慮的範疇。比如合作伙伴營銷在幫助客户增加收入這一點上的直接性,是很多其他軟件解決方案難以比擬的。
隨着關税政策、供應鏈格局、消費者需求的變化,品牌不能再依賴線性的市場進入策略了。如果是首席營銷官(CMO),就會發現策略重心已經轉變,必須優化營銷預算與渠道的組合方式。莫里森説:「我們發現,品牌需要的是‘靈活的合作生態’,既包括聯盟夥伴、內容創作者、網紅,也包括品牌自身的客户,還有在目標市場擁有‘流量與信任基礎’的本地合作伙伴。這種模式不僅能降低擴張成本,還能加速進入新市場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