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FIC專訪|復宏漢霖朱儁博士:創新葯做全球化,最怕被「經驗」困住

2025-10-14 17:31

2021年開始,國內創新葯行業從泡沫的最高點退潮,本土創新葯企遇困而求變,在這五年里不斷尋找出路。

到了2025年,一方面是全球地緣氣候反反覆覆,另一方面是中國創新葯模式百花齊放、交易總額越來越大,僅2025年上半年,本土創新葯企BD交易已超過50起,交易總額近500億美元。

在冷暖交織的背景中,從2021年到2025年,中國創新葯的敍事主線始終是出海,或者説全球化。

創新葯企的生命紅線是現金流,能為生命線續命的是后續管線的想象力,能為想象力估價的是全球化的成果。

在2025年這個節點,「全球化」的意涵變得清晰又多元,不管是全球做臨牀還是全球做市場,不管是授權交易、Newco還是共同開發,都是本土創新葯企實現全球化的組成路徑。

與此同時,全球化的成果也先到先得——先走通一整條全球化道路的藥企,就能將全球化的邊界再往前推一步。

從這個角度而言,復宏漢霖是本土藥企全球化的獨特樣本。它出海的起點是生物類似藥,這個品類在當時並不使業內興奮。但在推進全球上市的過程中,它快速取得商業回報,也積累了自身全球化的體系、人才和經驗,現在,它把手中的成果複用到后續創新管線上,推進創新葯的全球化。

從2019年復宏漢霖的第一個產品上市到2025年上半年復宏漢霖實現營收約28.2億元,相比IPO時,復宏漢霖的營收增長逾60倍。目前,復宏漢霖9款產品在中、美、歐盟、巴西、印度近60個國家和地區獲批上市,2025上半年,復宏漢霖海外產品利潤同比增幅超200%,預計公司2025全年海外產品收入及利潤將實現大幅增長,2026年有望持續高速增長。

這些財務報表上的數字和預期,說明了這樣的路是走得通的:從立項就開始明確目標,每一步儘量穩健而可驗證,儘早形成商業和體系閉環並複製形成利潤迴歸,再追尋下一輪更高的目標,包括加大投入做全球臨牀,包括頭對頭對藥王的挑戰,尋找K藥、O藥的未竟之地。

復宏漢霖走過的路,對有全球化雄心的中國藥企有參考價值,近期,在2025中國醫藥決策者峰會上,FIC創新葯平臺專訪了復宏漢霖執行董事、首席執行官朱儁博士,他介紹了斯魯利單抗、HLX43、HLX22等創新管線的差異化開發路徑和思考,自建團隊的效率和速度,以及這些年來在海外市場「多點開花」的心得感受。

據朱儁透露,海外市場增長在持續,H藥將瞄準50億美元銷售峰值,希望明年海外市場的收入有望進一步高速增長。未來,復宏漢霖將發力創新葯管線,通過全球化佈局與差異化打法,平衡長短期收益。

專訪結束后,10月9日,復宏漢霖宣佈H藥在胃癌圍手術期(術前/術后)治療的Ⅲ期註冊性研究達到主要終點,獨立數據監察委員會(IDMC)建議提前申報上市,這是全球首個在胃癌圍手術期階段以免疫單藥取代術后化療的治療方案。

以下為整理過后的對話內容:

過往的全球化經驗:

「多點開花」與初步閉環

FIC創新葯:在以往的「出海」過程中,公司自主完成了國際多中心臨牀研究、與全球多個國家的藥政監管機構溝通、GMP生產等環節。在以上環節中,您認為哪些經驗值得分享?

朱儁:我覺得最大的經驗是:不能被過去的「經驗」限制。

做創新葯不要「倚老賣老」,特別是與全球各地的監管機構打交道時,有時候所謂的「經驗」反而變成包袱、變成負累。

比如從「經驗」里下意識總會覺得,「這個東西乾脆不要去問監管了,問了肯定也不同意」,但后來我們發現,只要沉下心來,好好從患者的角度去想,從藥物機制的角度去分析,把可能的利弊都捋清楚,如果我們覺得這件事確實該做、必須去跟海外的監管機構溝通,那最后往往會有不一樣的結果,當地的監管機構往往會被我們説服。

同樣的思維也體現在我們的臨牀開發決策中。比如在胃癌領域,過去包括K藥和O藥等免疫藥物嘗試胃癌圍手術期這個適應症均告失敗,但我們仍堅持開展這個研究。不僅如此,我們和研究者在項目早期就意識到一個現實問題:很多術后患者無法完成輔助化療,不是因為條件不足,而是因為無法耐受化療帶來的長期毒副作用。

這讓團隊萌生了一個「逆向」的假設——如果患者無法承受化療,能否術后只用免疫方案?這在當時幾乎被視作「挑戰常識」的決定,因為此前全球同類研究未有先例。

但復宏漢霖最終堅持了這一思路。事實證明,這種不受「經驗」束縛的選擇成為突破口——H藥的III期臨牀研究在圍手術期階段取得陽性結果,IDMC建議提前申報上市。這一結果不僅打破了免疫單藥在胃癌領域的「天花板」,也為更多患者帶來了更可耐受、可持續、可治癒的治療新希望

所以從我們的實戰經驗和教訓來看,最大的經驗是從患者利益的角度去思考和溝通,而不要依靠過去的經驗。

FIC創新葯:那麼,在全球開展國際多中心臨牀試驗這方面,您有沒有想補充的經驗?

朱儁:我的體會是速度、效率是重中之重。當然不同公司的情況會不一樣,如果企業出海的產品數量較少,階段性地依託CRO的全球資源,其實是很合理的;但如果公司的產品管線較多,且立項一開始目標就是全球市場,那自建團隊往往會更高效、更具戰略價值。

在開展國際多中心臨牀研究時,復宏漢霖的實踐路徑是建立了自己的全球臨牀研究團隊以及全球註冊團隊,在這個過程中積累了完整的運營和人才體系,自己有團隊、自己有判斷,有內部的分析邏輯,提高了整體效率。

FIC創新葯:自建團隊能提高多少效率?有量化的指標嗎?

朱儁:效率=效果÷時間,要是效果一樣,那看時間就行;但我想説的是效果上的差別,這不只指時間上的快慢,還有從「本來不行」到「現在可行」的質的變化,是0到1的突破,比如剛纔提到的和海外監管機構溝通方面。

在時長方面,我們的經驗是流程閉環越短、反應越快,推進就越快。我們第一個出海產品從中國獲批到美國獲批,花了4年時間,但后續的產品在海外的獲批時間越來越快,比如地舒單抗是在美國先批,不到一個月歐盟也批了。這説明這幾年我們找對了方法,並且做對了很多事。

FIC創新葯:之前您曾在採訪中將佈局東南亞、拉美等新興市場比喻為「插旗」,這幾年下來,達到當初預期了嗎?

朱儁:當初佈局東南亞市場,我們主要想做兩件事。第一是爲了完善臨牀開發能力的閉環,這是構建全球臨牀能力模型中很關鍵的一塊拼圖。在中國做臨牀是一種打法,競爭也非常激烈,但在東南亞、在拉美這些新興市場,企業能把整個全球臨牀開發的能力再進一步實踐、打磨、驗證,這對構建一個能打硬仗的全球化臨牀能力模型至關重要。目前,我們已經形成了從臨牀開發、運營、與海外監管機構溝通、註冊、全球化GMP生產檢查等全球化的初步閉環。

第二是商業回報方面,新興市場的確是對價格比較敏感的市場,但總體體量不小,而且同類競爭相對少,還能打響品牌知名度,擴大影響力。比如在印度,H藥是唯一在印獲批小細胞肺癌適應症的PD-1產品,醫生可以很方便地使用,值得一提的是,H藥在印度上市僅12天,就已有150余位患者接受用藥,我們希望未來印度市場的H藥的銷售額能夠加速放量。

后續的全球化戰略:

頭對頭試驗與差異化打法

FIC創新葯:以往,H藥以小細胞肺癌適應症的突破性療效和差異化優勢,在中國、歐盟、東南亞等市場迅速佔領市場份額。請問接下來H藥在美國等全球重要市場將有哪些動作?

朱儁:2024年,H藥實現全球銷售收入約13.126億元,目前主要銷售在中國,但對於H藥,我們預估全球銷售峰值約在50億美元,為實現這一目標,未來我們會有兩大方向的動作:拓展H藥的適應症範圍,以及突破包括美國在內的更多市場。

從目前全球已落地的市場來看,H藥在中國、歐洲、印度都表現很出色。在中國市場,H藥已經佔據國內小細胞肺癌的PD-1賽道40%-50%的份額;在歐洲,H 藥是小細胞肺癌領域首個獲批的PD-1,也獲得了歐盟官方的孤兒藥認可,被歐盟ESMO MCBS認為是該適應症下「Best in Class」(同類最佳);而印度市場等新興市場對於生物藥的需求亦不容小覷,預計未來將持續放量,成為H藥海外銷售的重要增長部分。

在美國,H藥會首先申請小細胞肺癌適應症。目前,在H藥聯合化療一線治療廣泛期小細胞肺癌的美國橋接試驗已入組近200人,計劃明年申請在美國上市。

小細胞肺癌的適應症是H藥進入美國市場的「敲門磚」,但故事並未到此講完。

小細胞肺癌外,未來H藥會在全球市場拓展兩大適應症,一是H藥對於胃癌圍手術期的適應症,目標是在術后不使用化療方案,讓患者免於化療伴隨的嘔吐、脫發的副作用,並仍舊有效降低胃癌術后複發率,帶來了更高的治癒機會。這項聯合化療的新輔助/單藥輔助治療Ⅲ期註冊研究達到主要終點,IDMC建議提前申報上市,不僅拓寬了免疫治療在胃癌領域的應用邊界,也有望革新全球治療指南。第二個是H藥在結直腸癌方面的適應症。結直腸癌是全球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範圍內均居高位。

這幾大適應症都是K藥還未成功佔領的市場,H藥通過在全球的差異化佈局,將成為未來增長引擎。

FIC創新葯:未來,公司還有幾款重要后續創新管線正在進行全球開發。HLX43正在進行國際多中心臨牀研究,作為一個未來錨定全球市場的PD-L1 ADC,您認為HLX43有哪些對應的優勢?

朱儁:復宏漢霖開發HLX43是基於嘗試解決目前傳統ADC和PD-L1的臨牀痛點。傳統的ADC有兩個較為明顯的痛點,一是適應症相對狹窄,二是易積累血液和骨髓等毒性;而PD-L1抑制劑則儘管其適應症較廣,但對PD-L1表達陰性患者療效不顯著。而帶有IO(腫瘤免疫)功能的ADC,有望解決ADC的適應症較窄、PD-L1依賴生物標誌物篩選的兩個問題,還能通過免疫激活機制強化抗腫瘤療效,並通過獨特的連接子-毒素設計,減少患者長期使用ADC后的血液毒性積累問題。

目前,從目前我們得到的臨牀反饋來看,由於HLX43具備雙重作用機制創新,在開展國內臨牀研究時,國內醫生對HLX43認可度較高,入組意願也高,甚至有人開玩笑説HLX43是「藥物界的LABUBU」。

我們發現HLX43有個特點——對於EGFR野生型非鱗狀NSCLC(非小細胞肺癌)的患者有明顯效果,最近在WCLC上公開的I期臨牀數據中其ORR(客觀緩解率)達46.7%,顯著高於現有療法。

美國的EGFR野生型非鱗狀NSCLC的患者約十幾萬人次,是EGFR突變型患者的6-7倍,但EGFR野生型非鱗狀NSCLC人羣在一線免疫化療失敗后缺乏有效方案,有很高的未滿足的臨牀需求。所以當我們今年在ASCO上發佈了HLX43的數據后,美國的臨牀PI態度也很積極,也會來詢問能否能加入HLX43國際多中心臨牀試驗。

抗腫瘤藥有句話叫「得肺癌者得天下」,總體上HLX43對NSCLC全人羣覆蓋,在特定亞組如EGFR野生型非鱗狀NSCLC人羣中,療效優異。根據陸續讀出的臨牀數據,HLX43具有廣譜、高效的特點,其低毒性也在驗證。目前HLX43國際多中心II期臨牀在中美日澳等地啟動,速度上,HLX43與另一款輝瑞的PD-L1 ADC 產品並肩跑在全球第一梯隊。

FIC創新葯:另一款后續管線HLX22目前正在開展國際多中心III期臨牀研究(聯合曲妥珠單抗及化療一線治療HER2陽性晚期胃癌),HLX22面向全球市場,頭對頭挑戰K藥,您可否介紹一下它的開發思路?

朱儁:HLX22國際多中心III期研究已在中國、美國、日本、澳大利亞、阿根廷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啟動,花費接近2億美元,投入巨大,這在本土藥企中較為少見,反過來也體現了我們的信心和決心。

開發HLX22的目的同樣基於旺盛的、未被滿足的臨牀需求。HER2陽性晚期胃癌患者十分痛苦,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在被確診時,這部分患者往往已經不能做手術,而目前所有療法單藥或者聯合治療后,患者的PFS(無進展生存期)約8-10個月,在此之后腫瘤容易進展,僅能依賴姑息性化療。

在今年ASCO上披露的HLX22 頭對頭國際多中心Ⅱ期臨牀中,HLX22聯合曲妥珠單抗及化療的方案,將患者的PFS從8個多月顯著延長,在超過兩年隨訪時PFS仍未達到,即患者能夠用藥超過兩年無復發且腫瘤持續縮小,甚至部分患者有望達到更長時間無復發。

如果能讓患者帶瘤生存,極大提升患者生存質量和時間,這對藥企來説是很有使命感的事。同時,從商業回報而言,將患者的有效治療期從8個月延長到兩年甚至更長,意味着相同患者羣體的市場規模有望擴大近3倍,「淺藍海」市場有望變為「深藍海」。

總之,如果一款藥物能圍繞真實的臨牀價值,讓患者的複發率降低、生存期延長,市場自然而然地就會有回報。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