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14 17:36
《關於加強商業銀行互聯網助貸業務管理 提升金融服務質效的通知》(下稱「助貸新規」)落地兩周后,在監管要求明確綜合融資成本的背景下,24%利率紅線已成為行業發展的分水嶺。
第一財經記者調查發現,頭部助貸機構暫時關閉了向高息平臺導流的入口,中腰部機構則面臨資金成本上升的壓力。年化利率24%+市場呈現多元走向:一部分機構艱難轉型至24%以下市場,承受着獲客成本逾千元的壓力;另一部分則通過設立「馬甲」平臺,在監管邊緣尋求生存空間。
當前,監管層正在通過調研問卷、徵求意見等方式進一步釐清助貸業務邊界,業內關注的「24%+權益」模式走向尚未明朗。華泰證券分析認為,下半年流動性收縮力度可能加劇,行業估值修復需待監管邊界清晰之后。
部分銀行尚未披露白名單
助貸新規落地兩周,銀行業合作機構「白名單」的披露顯著分化。據第一財經不完全統計,目前多家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商行及外資行已陸續披露合作機構名單,而國有大行及部分地方中小銀行仍按兵不動,暫未對外公開。
從已披露名單來看,合作機構高度集中在螞蟻、京東、字節跳動等頭部平臺,涵蓋純助貸平臺、聯合放貸的持牌金融機構及融資擔保公司等多種類型。
其中,股份行走在前面。浙商銀行、平安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華夏銀行、廣發銀行等紛紛披露合作機構,互聯網巨頭幾乎成為合作「標配」。以合作機構較多的浙商銀行為例,該銀行與度小滿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螞蟻星河(重慶)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螞蟻智信(杭州)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均有合作。
中小銀行則延續「頭部平臺+跨界流量」的雙軌策略,試圖在渠道整合中建立議價能力。 例如,億聯銀行公佈的合作導流獲客機構名單中,除頭部助貸機構外,還有一家吉林雲天化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下稱「吉林雲天化」)。工商信息顯示,吉林雲天化成立於2008年8月,經營範圍涵蓋肥料生產、水泥生產、飼料生產、農藥生產和食品生產等。
向來以對公業務見長的外資銀行,也正集體加碼中國消費貸市場。今年,富邦華一銀行、韓亞銀行(中國)、開泰銀行(中國)、東亞銀行(中國)、渣打銀行(中國)等6家外資行密集披露互聯網貸款合作機構名單。
與上述機構相比,國有大行暫未披露合作白名單。一名國有大行金融科技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系統內已在推進名單梳理,但因客户基數龐大、網點眾多,全面評估仍需時間。
也有部分地方中小銀行未披露白名單。一名地方城商行金融科技人士透露,部分中小銀行目前暫未披露合作機構名單,是一種審慎策略,有意觀察首例監管處罰的落地情況。「處罰力度與執行尺度,將直接決定我們最終披露哪些合作機構。」該人士表示,「此外,銀行還需考量名單的穿透程度——即使合作的助貸機構本身合規,其實際引流的下層平臺是否合規,也構成潛在風險點,這亦是當前許多銀行擔憂的重點。」
多家頭部助貸機構關閉導流入口
白名單披露持續進行,對助貸行業影響更深的定價穿透也在迎來關鍵節點。
此前,「24%+增信服務費」的「雙融擔」模式較為流行,一些平臺在24%的對客利率之外,會再向借款人收取諮詢費、顧問費、增信服務費,或者會員權益費等費用。
但助貸新規明確,商業銀行應當在合作協議中明確平臺服務、增信服務的費用標準或區間,將增信服務費計入借款人綜合融資成本,明確綜合融資成本區間,同時明確平臺運營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借款人收取息費,增信服務機構不得以諮詢費、顧問費等形式變相提高增信服務費率。
儘管24%以上業務在頭部助貸機構中佔比有限,但它們已主動收斂業務邊界,對存量業務進行系統性合規排查,並預設多種應對方案。
一方面,資產質量風險成為關注焦點。華泰證券分析師李健認為,2025年第二季度,一些謹慎的資金方已部分收縮高定價貸款的投放,導致流動性收緊,而行業中存在「借新還舊」和「多頭借貸」的情況,資金供給下降通常導致風險擴散,進而使貸款質量波動。
多家公司在二季度電話溝通會上提及,對部分信用資質較差的用户進行清退與降額處置,提前應對助貸新規可能帶來的風險波動。
另一方面,盈利結構面臨重構。助貸新規發佈前,頭部平臺通過向高息中小機構導流獲取穩定的「輕資本」收入,甚至形成「套娃式」導流鏈條。
第一財經近期測試部分助貸平臺App發現,或出於合規性考慮,多家頭部平臺從10月起已關閉通過API、網頁跳轉鏈接等方式向24%年化利率以上中小平臺導流的入口。
與此同時,行業放款策略也呈現分化。華泰證券研報顯示,2025年上半年,體量較大的頭部平臺面臨有效信貸需求不足的挑戰,同時貸款風險有上行壓力,因此選擇謹慎的放款策略。一季度、二季度放款量環比基本持平或收縮。第二梯隊平臺的放款策略則更加激進。
李健認為,除基數低的原因外,第二梯隊平臺可能希望抓住助貸新規落地前的窗口期,增加自身業務體量,爭取新規落地后獲得更多大行的准入,並且這些平臺由於貸款定價略高,通常對風險的忍受度也較高,因此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更多地追求放款量的增長。
資金壓力倒逼中小助貸
在資金成本持續攀升的倒逼之下,腰部助貸機構在此輪轉型中最為積極。
一名中腰部機構人士向第一財經透露,在白名單披露與定價穿透的監管背景下,與其合作的多家銀行正全面調整年化利率24%至36%的產品線,部分已暫停放款。「即便仍在放款,資金成本也較去年同期上浮約3個百分點,峰值時一度觸及5個百分點。」該人士表示。
尋找銀行的「替補」資金也不容易。上述人士告訴記者,部分機構嘗試引入信託資金以緩解壓力,2020年前后,由於在成本上較銀行資金並無明顯優勢,信託資金逐漸退出舞臺。
然而,這一路徑亦面臨現實阻力:信託資金更傾向與頭部平臺合作,且對介入24%以上綜合融資成本的資產持更加審慎的態度,因此,信託資金能否成為銀行資金「替補」,短期內尚難定論。
在資金與轉型的雙重壓力下,市場出現分化。部分高息助貸機構嘗試向24%以下市場轉型。一家腰部機構業務負責人王華(化名)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其所在平臺在新規落地前曾進行最后一輪規模擴張以吸收存量流量,近期啟動了向24%以下客羣的系統性轉型,目前投流端已將用户畫像全面聚焦於合規利率區間。
然而,王華坦言,由於短期內大量機構湧入同一賽道,24%以下優質客户的獲客成本被推高至1000元以上,顯著高於此前36%以上的客羣。「更關鍵的是,這個市場早已被頭部機構牢牢佔據,」他表示,「作為后來者,想要分一杯羹難度極大。」
也有機構選擇化整為零,設立多個馬甲跑馬圈地。第一財經此前曾獨家報道,在頭腰部機構退讓形成的「真空地帶」,一類被稱為「月系融擔」的新型平臺開始涌現。它們由同一主體批量註冊數十個高度相似的「馬甲」小程序,以3000~5000元的小額借款、僅一個月的超短周期,瞄準被頭部平臺「勸退」的高風險客户。但這一模式面臨較多合規性問題,遊走在危險的灰黑地帶。
合規邊界在哪里
李健認為,下半年,監管或將進一步收緊,預計流動性收縮的力度相比上半年還將加劇,風險上行壓力增加,后續風險上升和壓降的速度取決於新規的力度,行業估值修復或在監管邊界清晰之后。
行業主流觀點認為,助貸新規最終的落地措施可能主要體現在兩方面。第一,貸款定價或會被要求壓降到24%及以下,這意味着以往撮合高定價貸款的輕資本模式將受到限制;第二,「24%+金融類權益」的業務也可能受到限制。
近期,監管層面進行了密集調研。第一財經記者從多名業內人士處獲悉,今年7月,監管部門向多家消費金融公司下發調查問卷,重點了解「24%+權益」模式的具體運作情況。調研內容涵蓋消金公司自主提供的權益服務、與助貸平臺合作的權益服務模式,以及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7月底,北京市金融監管局對轄區內銀行業金融機構下發一份加強助貸業務管理通知的徵求意見稿(下稱「徵求意見稿」),首次提出「嚴禁通過會員權益、增值權益等方式變相提高綜合融資成本」。8月,部分助貸機構接到針對互聯網貸款息費的行業調研通知,要求機構依據固定數量的真實交易填寫歷史數據,覆蓋所有助貸產品及收費模式。
監管路徑日漸清晰,但關鍵細則仍待明確,業內普遍關注機構在「24%+X」模式中的業務空間究竟有多大。
王華對第一財經表示,目前機構大多「走一步看一步」,核心仍在於監管最終開放的「口子」有多大。他透露,權益類、公證類等服務能否落地、具體合規邊界如何劃定,將直接影響助貸機構的業務佈局。市場共識是,解除權益與借款流程的強制捆綁是底線,但非捆綁式權益的上架空間與金額限制等具體問題,仍有待探索。
另一家助貸機構人士則坦言,由於新規未明確具體執行標準,目前整改方向尚未有定論,「只知道要改,但改成什麼樣纔算合規,還沒有明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