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英偉達要做Robotaxi,採用端到端+強化學習

2025-10-14 23:15

英偉達業務版圖再拓展。

36氪從多處獲悉,英偉達內部正在孵化Robotaxi項目,這項決定在近期的一項All hands meeting(全員大會)上宣佈,將交由就職多年的高級總監Ruchi Bhargava負責。

知情人士告訴36氪,新項目將採用全新的一段式技術路線。該技術路線僅使用一個「端到端」神經網絡,核心是通過仿真技術形成的世界模型對神經網絡進行強化訓練,與特斯拉FSD採用的路線相似。

英偉達今年1月發佈了Cosmos世界基礎模型。該平臺通過整合文本、圖像、視頻及傳感器數據,生成遵循物理規律的高質量合成視頻數據,並已經經過2000萬小時數據的預訓練。

Cosmos世界基礎模型的意義之一,便是能夠拓展現實場景難以產生的複雜數據,來提升自動駕駛系統的能力上限。

這條路線已經得到行業的初步認可,理想、小鵬等企業均已着手打造自己的世界模型。

消息人士向36氪表示,英偉達發力Robotaxi,其邏輯並非簡單的業務擴張,而是想推出一個「Robotaxi的技術樣本」。

此前,英偉達已與通用、奔馳、豐田三家車企展開合作。將基於英偉達技術,合作開發或打造自動駕駛車隊。黃仁勛在今年5月透露,與奔馳合作的L4級自動駕駛車隊將於今年落地。

但此次孵化的Robotaxi是全新項目,「預計投入30億美金,未來會在美國落地開城」,知情人士向36氪表示,在項目組會中,項目投入和目標也在逐漸清晰。

黃仁勛曾多次公開強調,自動駕駛汽車不僅是「機器人技術的第一個主要商業應用」,更是一個「數萬億美元級別的產業」。

發力Robotaxi,英偉達的目標是通過實際項目,驗證其從GPU芯片到物理AI大模型的全鏈路工程能力,從而更精準地定義下一代「物理AI」所需的基礎設施與生態標準。

Robotaxi仍處早期,英偉達下場不晚

2025年,美國市場Robotaxi的落地速度正在加快。

美國Robotaxi公司Waymo,在2025年新增奧斯汀等2座城市為無人商業運營範疇,並推進丹佛等6座城市有人測試準備工作。截至2025年4月,Waymo在美國每周提供超過25萬次付費出行。

特斯拉則於今年9月,在美國得克薩斯州奧斯汀市與加利福尼亞州灣區面向公眾開放了Robotaxi服務。有投資人指出,特斯拉Robotaxi應用的首日下載量,超過Uber 40%,並且比Waymo有史以來的最高下載量高出 6 倍。

法律法規方面,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計劃在2026年提出修訂議案,計劃移除「有駕駛員、有物理操控區」的既定規範,允許Robotaxi去掉方向盤,擁有全新的車輛結構。

同時NHTSA還承諾,對自動駕駛車輛的豁免審查周期將從「以年計」壓縮到「以月計」,加速Robotaxi車輛的落地效率。

然而,行業實際上仍然處於非常早期的階段。

Waymo在美運營車輛約為700輛,特斯拉在奧斯汀的首批投放量也僅為數十輛。且Waymo和特斯拉的技術路線之爭從未停止,L4級自動駕駛技術將如何發展也尚無定論。目前的小爆發,更像是商業化前夕的密集驗證,而非成熟市場的競爭。

對於英偉達而言,其核心優勢在於芯片和計算生態,而非直接運營車隊。

「可以把Robotaxi項目理解為英偉達在練兵」,接近英偉達Robotaxi項目的人士告訴36氪,AI大模型在具身智能行業的應用已經成為行業共識,「但從Know-How來看,AI大模型在自動駕駛汽車上的部署和調教依然是難題,英偉達就是想打磨這樣的工程能力」。

當前的窗口期對於英偉達而言,入場並不算晚,英偉達依然擁有爭奪技術話語權的機會。

英偉達自動駕駛,在摸索中追趕

英偉達在2015年便涉足自動駕駛軟件開發,可惜的是,至今仍然未有成功量產上車的高階智能駕駛軟件方案。

2020年,英偉達與奔馳達成合作,為奔馳下一代車型提供AI軟件架構,包括了自動駕駛軟件方案、智能座艙等。

36氪曾報道,2024年6月,奔馳高管曾先后駕駛英偉達和中國企業Momenta的輔助駕駛車輛,往返洛杉磯和舊金山,路程上千公里。英偉達佈局4年的輔助駕駛軟件,效果竟不如Momenta耗時1個月調試的「踢館」軟件。

因此,奔馳已將中國區多款車型的輔助駕駛業務,從英偉達切換為Momenta。

輔助駕駛能力不足的英偉達,在L4級自動駕駛領域同樣面臨挑戰。

「英偉達內部長期在對標特斯拉FSD」,有知情人士告訴36氪,英偉達今年進行了多次對標測試,公司內部對特斯拉FSD的跨城運行和接管次數感到震驚。「五六百公里的路程,特斯拉FSD只接管了1-2次,英偉達目前和特斯拉的距離還比較大」。

負責Robotaxi項目的老員工Ruchi Bhargava幾乎未曾公開露面,從公開信息中僅能看到,其曾在英偉達多篇自動駕駛論文中擔任作者。

從現有佈局來看,英偉達在人才儲備、量產級自動駕駛算法工程化、複雜場景數據積累以及實際道路測試經驗方面,相較Waymo、特斯拉等頭部玩家仍有明顯差距。

然而,英偉達作為底層芯片供應商,在推進Robotaxi過程中也具備獨特優勢:其自研的DRIVE Thor芯片算力高達2000TOPS,大幅提升了端到端模型推理效率;此外,其在AI訓練集羣和開發工具鏈上的積累,為模型迭代提供了基礎。

更重要的是,英偉達擁有絕大多數自動駕駛企業難以比擬的財力支撐。

2025年第二季度其淨利潤便達到264億美元,而Waymo為達成當前運營規模累計投入為120億美元。在AI技術高度依賴資本支持的背景下,英偉達芯片業務的利潤,能夠為Robotaxi的長期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試錯與迭代空間。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