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14 14:48
智通財經APP獲悉,目前,加拿大從墨西哥進口的汽車數量已超過美國;中國在大豆收穫季避開美國豆農,轉而從南美種植戶手中採購;印度與中國則恢復了兩國間直航,重啟稀土貿易,終結了多年冰凍關係……隨着各國政府重新構建貿易聯盟,企業也紛紛尋找其他市場以規避美國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最高水平的關税,全球貿易的新輪廓正逐步顯現。
小型經濟體同樣在適應美國市場準入門檻抬升的新現實。祕魯正為其藍莓開拓亞洲市場;紡織業生產國萊索托則將重心轉向亞洲、歐洲及非洲其他地區。此外,包括新西蘭、新加坡、瑞士和阿聯酋在內的14個國家已組建夥伴關係,旨在促進相互間的貿易與投資。
儘管外界曾擔憂,針對特朗普政府關税政策的「以牙還牙」式報復會引發經濟衰退,但全球經濟並未如預期般陷入低迷。相反,美國轉向保護主義的做法恰恰證明了:在全球貿易中,85%的交易發生在美國之外,這一格局具備強大韌性。今年10月,世界貿易組織(WTO)已將2025年全球商品貿易增長預期從0.9%上調至2.4%。
「很明顯,各國正積極嘗試組建新聯盟、深化現有合作關係並建立新的夥伴關係,」前歐盟貿易委員、現任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研究員Cecilia Malmström表示。
航運公司、港口運營商等物流企業首當其衝感受到這些變化。馬尼拉港口運營商——國際集裝箱碼頭服務公司(ICTSI)的執行副總裁Christian Gonzalez指出,面對美國的貿易壁壘,中國製造商正積極開拓替代市場。該公司股價今年已上漲近30%。「貿易格局的重塑對我們而言,藴藏着巨大的積極潛力,」他談到這一變化時表示,「全球貿易的流動不會中斷。」
目前,全球商品流向的變化尚未引發「地震級」動盪,更多是細微調整,但這些變化已開始在數據中顯現。8月,中國出口增速降至六個月來最低,其中對美出口暴跌33%;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當月中國對東盟十國出口增長近23%,對歐盟出口增長10%,對非洲出口增長26%。這些數據表明,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今年仍有望實現1.2萬億美元的創紀錄貿易順差。
海事數據服務商Clarksons Plc預測,作為中美貿易的主要通道,跨太平洋航線今年的貨運量將收縮近3%;但其他所有航線均呈現增長態勢,儘管增速較2024年有所放緩。
「很明顯,我們正在重塑國際貿易版圖,」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經濟學副教授Ina Simonovska表示,她預測,「未來各國之間、以及國家子羣體之間,將會涌現更多雙邊貿易協定。」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表示,她與布魯塞爾的其他官員正全力擴展歐盟的貿易伙伴網絡(目前已涵蓋76個合作伙伴),包括加速推進此前拖延多年的談判。歐盟各國目前正推進與南美共同市場的協定批准進程——該市場覆蓋7.8億消費者,這份協定的談判已歷時25年。今年9月,經過近十年磋商,歐盟還與東南亞最大經濟體印尼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同樣,自2017年啟動的歐盟-澳大利亞協定談判,也在今年6月取得突破性進展。「目前,各項貿易談判獲得了新的推動力,不少談判有望最終達成,」長期追蹤全球貿易動態、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的Simon Evenett表示。
儘管全球貿易展現出韌性,但康奈爾大學經濟學教授、貿易問題專家Eswar Prasad仍警告稱,各國爭相簽署雙邊或區域協定的熱潮,可能會將小型經濟體排擠出局——這些經濟體長期依賴由世界貿易組織主導的基於規則的貿易體系。「原本所有國家都遵循一套共同規則,如今卻轉向‘各自為戰’,對於那些經濟實力無法與美國匹敵的國家而言,這樣的世界將變得更加殘酷,」Prasad表示。
例如,作為世貿組織最新成員的東帝汶,這個東南亞國家人口僅140萬,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約1300美元,2002年從印尼獨立后,長期面臨局勢動盪。儘管特朗普政府曾竭力削弱世貿組織(這個已有30年曆史的機構)的作用,包括大幅削減其資金,但東帝汶駐日內瓦聯合國辦事處代表安東尼奧・達孔塞桑仍對加入世貿組織抱有期待——他希望通過為該國咖啡、香草和水果打開新市場,助力依賴石油的本國經濟實現多元化。「我們的國家可以開始向其他國家學習,」達孔塞桑表示,他在2012年至2015年擔任貿易部長期間,曾啟動東帝汶加入世貿組織的談判。
特朗普的貿易戰在美國本土也激起漣漪。Ben Knepler在賓夕法尼亞州沃林福德經營着一家名為「True Places」的公司,該公司設計的户外座椅由柬埔寨工廠生產。由於關税導致商業模式難以為繼,他已停止將產品進口到美國,轉而在海外尋找客户,試圖讓公司維持運營。「我們竟然要考慮這種事,實在有些荒謬,」Knepler稱,「但如今的情況是,作為一家美國公司,我們卻在考慮不再在美國開展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