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14 14:27
「股權很可能煙消雲散,拿在手里的纔是資產。」
AI投資的熱度尚未退潮,已經有投資人悄悄調轉方向,去投實業了。
前不久,一位此前看具身、AI方向的投資人朋友向我分享了他履新的消息:他已正式轉型,開始看新能源領域的光伏站、充電站等實體資產。
問及這一巨大轉變背后原因,他留下一句意味深長的話:「股權很可能煙消雲散,拿在手里的纔是資產。」
幾乎在同一時期,另一位國資背景的投資人也透露,其所在機構近兩年在一級市場幾乎「按兵不動」,反而在二級市場投資了幾個核電項目,恰好趕上板塊行情上漲,實現了可觀的賬面收益。
這兩個看似獨立的轉向,共同指向一個被傳統風投長期忽視的領域:基礎設施資產。而我進一步觀察發現,以新能源、數據中心為代表的實業類資產,正在成為時下私募基金的新寵。
這一趨勢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一,市場活躍,參與主體多元。除傳統投資主力——央企、地方政府和產業方外,險資、私募機構紛紛加碼,鼎暉、中金、深創投等國內頭部機構也相繼設立基礎設施基金。
二、基金規模顯著攀升。黑石、KKR的相關基金募資額屢創新高。
關於私募基建,全球資管巨頭KKR也給出了「定性」,將其稱之為「一種適配所有經濟態勢的資產」 其預測,在「數字化」、「綠色能源」和「去全球化」三大趨勢下,基礎設施資產可能迎來20-30年黃金發展期。
各路人馬都活躍起來了
投資人秦風在一家PE機構負責新能源與AI基礎設施方向。他表示,長期以來,國內私募基金普遍追求高風險、高回報的投資邏輯,因此對現金流穩定但增長相對平緩的基礎設施領域關注有限。
然而這一態勢正在轉變。據秦風觀察,自2024年以來,市場對基礎設施基金的興趣顯著升溫,越來越多機構開始研究如何通過配置這類「另類資產」來優化投資組合,以應對日益增強的市場不確定性。
「感覺市場活躍起來了,而且投資力度明顯加大。」秦風表示。
從當前市場格局來看,積極參與基礎設施投資的機構主要可分為三類:
首當其衝的是地方國資平臺。
過去幾年,儘管全國各地的交投、城投公司普遍在向產業投資集團轉型,但憑藉其在基礎設施領域長期積累的資源與經驗,它們仍然是該領域投資的中堅力量。
例如,今年8月,中交資本就完成了對中廣核風電有限公司內蒙古清潔能源資產包的投資。該項目為國家首批以「沙戈荒」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已於2023年實現全容量投產,年發電量超過100億千瓦時。
更早之前,安徽交控集團還發起設立了一隻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母基金。目前,該母基金已經與交銀資本、中國中車等合作設立了多隻子基金。
產業資本同樣在發力。
今年5月,中國國新與中廣核聯合設立了一隻規模達250億元的基金;隨后,中國核電也與中國人壽等共同出資15.01億元,在北京成立了中核田灣核電股權投資基金合夥企業,進一步強化在覈能基礎設施領域的資本協同。
而另一方面,PE也在加快佈局基礎設施基金,且單隻基金規模屢創新高。
國內PE機構正在積極跟進。例如,早前,鼎暉夾層旗下新基建專項投資基金完成近10億元人民幣首關,該基金重點投資於新型基礎設施IDC(數據中心)領域。
此外,包括普洛斯、越秀資本、深創投、中金資本、高和資本等機構也紛紛設立了相關基金。
海外,典型代表就是黑石集團,9月9日,其宣佈完成了基礎設施二級份額基金——Strategic Partners Infrastructure IV L.P.及相關承諾計劃的募集,總規模達55億美元,成為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專注於基礎設施領域的二級份額基金。
去年,KKR也宣佈了其第二期亞太基礎設施投資基金完成最終交割,規模高達64億美元,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隻亞太區域基礎設施投資基金。
基金規模的持續攀升,也側面反映出LP對基礎設施資產投資的認可與熱情。
94萬億美元缺口
根據麥肯錫數據預測,到2030年,全球基礎設施資金缺口將高達57-67萬億美元。另根據二十國集團全球基礎設施中心發佈的預測數據,到2040年,全球基建項目投資需求將增至94萬億美元。
巨大的資金需求背后,藴含了更多的投資機會。不過,基礎設施涵蓋領域甚廣,並非所有賽道都具有同等的投資潛力。
秦風告訴我,目前資本主要聚焦於兩大方向:一類是數據中心,另一類則是新能源類資產,如核電站、光伏站、充電站等。
這背后與人工智能的爆發密切相關。
過去幾年,人工智能技術迅猛發展,智能計算需求呈爆發式增長。在此背景下,「東數西算」工程被上升爲國家戰略,算力佈局與AI商業化應用鎖定了數據中心資產的長期景氣度。
另一方面,算力需求的爆發帶動了社會用電量的長期增長,疊加全球對「綠色能源」的巨大需求以及「雙碳」戰略的重視,可再生能源項目投資也隨之激增。
這條由AI觸發、貫穿「電」與「算」的清晰主線,已成為機構投資者重點佈局的戰略賽道。
當然,除了AI發展帶來的結構性機會外,加大基礎設施投資,背后也藏着機構出於自身考量的策略轉型。
過去兩年,受IPO退出渠道收窄、募投兩端承壓等現實問題影響,傳統PE/VC依賴高增長、高估值退出的「狙擊手式」投資模式逐漸失靈,市場對「確定性」的追求日益增強。
一機構募資負責人提到:「過去和LP聊天,講的都是投什麼賽道、儲備了哪些頭部項目、它們未來能增長多少倍。如今LP不在乎這些所謂的極致收益了,他們關心的是怎麼可以讓基金更抗風險。提高投資成功率,纔是LP最希望看見的。」
基礎設施資產具有抗經濟周期、現金流穩定、與通脹掛鉤等特點,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加的當下顯得尤為珍貴,這也使得其逐漸成為資本最活躍的流動方向。
長三角某地交投集團的投資人向我透露,其機構在經歷產業投資轉型探索后,也因為IPO退出渠道不明朗等原因暫停股權投資,轉而回歸實業,專注於光伏站、充電站等資產的收併購。
另一西南某地產投負責人張越也表示,儘管當前其投資方向以當地優勢產業——如遊戲、信息技術等為主,但也持續關注固定資產投資機會,例如「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他坦言:「實際上我們更傾向於固定資產投資,因為這類資產看得見、摸得着,不易被質疑造成‘資產流失’,即便存在使用率不高的問題,風險也相對可控。」
此外,張越告訴我,目前很多央企、交投、地方政府,以及民營上市公司都在積極佈局重卡充電站。
資金、資源與耐心
毫無疑問,基礎設施投資是一片廣闊的藍海,但理性來看,這仍然是屬於少數人的機會——尤其是對傳統VC/PE機構而言。
在傳統風險投資領域,機構信奉的是「撒網式」投資策略:投十個項目,只要有一個成為百倍回報的「本壘打」,就能覆蓋其余九個的失敗。這是一場關於「賠率」的遊戲。而基礎設施投資恰恰相反,它追求的不是爆發性回報,而是長期穩定的現金流,本質上是一場關於「概率」的遊戲。
要參與這場遊戲,機構必須直面來自資金、資源與耐心的三重考驗。
首先是資金門檻。基礎設施是典型的資本密集型領域。以核電站投資為例,單個項目總投資額動輒數百億元,即便只參股一小部分,也需投入鉅額資金。這對於管理規模普遍在幾十億至百億之間的人民幣基金而言,嚴重限制了投資組合的分散度。一位中型PE合夥人坦言:「想要佈局基礎設施,就必須募集期限更長、規模更大的專項基金——但真正能成功募到的機構,微乎其微。」
這里就涉及到LP的投資偏好。投中網在《剛剛,管理1280億美元的普洛斯GCP宣佈分拆》一文中曾提到,在市場不確定性仍然居高不下的情況下,LP們信賴「經驗豐富、規模較大」的老牌資產管理人的趨勢已經愈發明顯。
據Pitchbook統計,2024年上半年,全球私募股權基金所募集到的資金,有超過一半被集中分配給了12只大型基金。時間軸和統計樣本再拉大,在整個2023年,經驗豐富的投資機構(擁有四支或更多基金的機構)總共拿走了86%的私募股權募資總額。
其次,是資源壁壘。投資人秦風指出,在新能源領域,特別是核電、電網等關鍵環節,「國家隊」是絕對的主角。私募機構想要從中分一杯羹,就必須具備超強的政府關係和政策理解能力,更需要極高的資源整合能力。
當然,對於VC/PE來説,投資基礎設施資產最根本的衝突還在於期限錯配。
通常,VC/PE基金的存續期為7-9年,而一個基礎設施項目,從建設到產生穩定現金流,可能就需要5-8年,要達到理想的投資回報,持有期往往需要15年甚至更久。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為破解這一困境,部分機構已開始積極嘗試創新解決方案。比如有機構選擇尋求與保險資金等超長線資本合作;有的則設計出更復雜的結構化產品。
諾亞控股旗下資產管理公司,Olive Asset Management在接受外媒採訪時就提到,自去年以來,市場上已經出現可每月或每季度派息,並設有2年內軟鎖定期的基礎設施投資相關基金。這讓資金在追求穩定回報的同時,也能更靈活地進行資產管理。
不難發現,儘管投資基礎設施挑戰重重,但一批具備長期資本、產業認知的機構,已經逐步在這條賽道上找到了自己的節奏。
(文中皆為化名)
參考資料:
Deal Street Asia:Olive Asset Management 談基礎設施投資為何能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Olive Asset Management
基礎設施投資黃金期正當時.Brookfield博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