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中國AI的另一面,創業公司正在集體「出局」

2025-10-14 11:00

中國AI應用的故事仍然屬於大廠。

01中國AI應用的故事,仍然屬於大廠種種跡象顯示,中國AI產品的敍事正在徹底進入「大廠」時代。根據aicpb.com,國內AI應用Top20中,來自大廠(市值超過500億元)應用有14個,佔比高達70%。前三名毫無懸念:夸克、豆包、百度網盤。唯一闖進前十的創業公司,只有DeepSeek和Kimi。

這個比例這一比例遠高於海外。 全球榜單上共有34個非中國產品,但只有5個屬於「大廠」,佔比只有15%,比如ChatGPT(OpenAI)、Gemini(Google)、Grok(X)、Character.AI(Google)和Microsoft Copilot。其他幾乎全是Perplexity、PhotoRoom這樣的小團隊或創業公司。
在國內頭部AI產品里,大廠的身影幾乎無處不在,字節、百度、阿里、訊飛這四家合計包攬了Top20榜單的大半壁江山。 其中,上榜最多的大廠是字節,旗下4款產品躋身國內Top20,分別是豆包、即夢AI、星繪、貓箱。 百度緊隨字節之后,3個產品入圍,分別是百度網盤、百度文庫和文小言。排在第三位的是阿里,夸克和通義先后入榜。此外,老牌AI公司科大訊飛也有兩個產品入榜,分別是訊飛星火和訊飛聽見。 為什麼國內AI產品市場會出現大廠一邊倒?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資源的碾壓。字節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2024年,當字節決定全力投入AI產品,僅一年時間,它就一口氣推出了11個AI應用,比前一年幾乎翻倍。 在AI產品的方向選擇上,字節從不追求「原創」,更擅長複製爆款。從品類來看,字節跳動的產品覆蓋了市面上主流的AI應用熱門領域,包括聊天、社交、圖像/視頻、教育、音樂等,從聊天助手到效率工具,應有盡有。 豆包的成功正是這一策略的產物:一旦發現趨勢,便集中資源與人才,迅速抹平差距。 其次是場景優勢。大廠無需冷啟動,只需將AI作為「功能插件」嵌入現有入口。夸克、百度文庫就是典型代表。 這直接帶來的結果是,更高的獲客效率。QuestMobile的數據顯示,這種「插件式AI」拉新成本僅為獨立App的五分之一,用户留存率還要高兩成。 在大廠主導AI產品的情況下,國內AI應用市場還和國外有一個很大的不同:沒有絕對領先的AI產品。 在國外,可以説是ChatGPT一騎絕塵。根據AI產品榜的數據,ChatGPT在9月的訪問量超過60億,比2-9名AI產品的訪問量加起來還要多。在移動端,ChatGPT的月活用户超過7億,是排在第二名的5倍。 而在國內,排在前三的產品的MAU均在1.5億,分別來自阿里、字節和百度。即使在原生AI應用上,豆包的MAU也大概為DeepSeek的2倍,遠遠沒有達到ChatGPT的領先程度。 這正是國內AI競爭的現狀:大廠全面控盤,勝負難分。 02AI創業公司:被迫出海 在大廠佔據絕對主導地位的情況下,出海幾乎成了中國AI創業公司的「唯一解」。 這也反映到了數據上。在不久前a16z發佈的AI移動應用Top50里,有22箇中國產品上榜,但只有三個主要在中國使用。也就是説,22箇中國AI移動應用中有19個主戰場在海外。
在這22個產品里,來自大廠的產品不超過10家,佔比遠低於國內。這意味着,更多是創業公司和小廠在唱主角。 最令人意外的是,美圖成為上榜最多的中國公司,一口氣擠入榜單5個產品:美圖秀秀、BeautyCam、美圖設計室、Wink和AirBrush。 AI出海的「美圖時刻」,某種意義上標誌着新一代中國工具公司正在取代字節、阿里,成為全球AI消費級產品的新面孔。 AI創業公司「被迫」出海帶來的直接后果,是人才與創新的外流。 以此前大火的Manus為例,其不僅放棄了產品在國內落地,還宣佈將總部從中國遷往新加坡,並在美國、日本設立分部。原在華團隊120人中,40名核心技術骨干隨之遷出,其余大部分被裁撤。 在Manus之前,早在Manus之前,HeyGen已將總部從深圳遷至洛杉磯,Lovart則直接設總部於舊金山。 這背后固然有國內付費能力不足的考慮,但多少也受到了國內過於激烈的競爭環境影響。 比如,此前Kimi憑藉「200萬字上下文」功能登上熱搜,但僅五天內,阿里、百度等大廠便迅速推出類似功能,以更高的字數上限迅速抹平差異。 類似地,MiniMax旗下星野憑藉「多人語C羣聊」出圈,衝進iOS娛樂榜前20,字節很快推出高度相似的「貓箱」,還新增抖音合拍入口。 這種「像素級跟進」,其差異化優勢周期被壓縮至「周」級。這種「像素級跟進」讓Kimi、星野等少數躋身前20的產品,差異化優勢周期被壓縮至「周」級別,創業團隊驗證的「長文檔總結」「語C羣聊」新場景,三天內就會被大廠復刻並憑藉更淺的入口、更低的成本推向市場。 在這種節奏下,創業團隊要做出差異化、還要活下來,幾乎不可能。 03總結 在中國,AI有着堅實的用户基礎和極高的滲透潛力。 QuestMobile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國內AI原生App的月活用户數已達到2.7億,甚至超過了ChatGPT的1.8億。 但問題在於,這個龐大的用户池,並不意味着屬於創業公司的機會。 國內的AI市場已經形成了非常典型的「雙層結構」:上層是大廠驅動的生態整合,下層是工具層面的細分創新。 他們有數據、有流量、有錢、有工程師,掌控着用户每天都會打開的那些App。 與此同時,他們也在一點點壓縮,留給創業公司的生存空間。無論是語音助手、圖像生成、AI辦公還是視頻剪輯,創業團隊的創新周期幾乎都被壓縮到數周。一旦出現亮點,大廠就能在功能、渠道、流量、價格上迅速追平。 於是,中國的AI市場呈現出一種極端的結構:用户規模在膨脹,但創新來源在收縮。 這也是一個悖論:中國的AI應用滲透率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卻鮮有像Perplexity、Runway那樣能在產品端打出足夠影響力的創業公司。大廠主導的模式讓AI在中國跑得更快,卻也讓創業公司很難再生長。 AI的確正在重塑中國互聯網的日常,但這個故事的主角,大概率還是那些已經贏過一遍的大廠們。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