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14 08:58
【通信產業網訊】(記者 李洪力)10月13日,三大運營商集體宣佈,較早獲得或獲得工信部eSIM手機商用試驗批覆許可。備受關注的中國手機eSIM商用(試驗)終於開啟。
從GSMA聯合中國聯通推出首屆eSIM專題展,到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對eSIM業務相繼「解凍」,再到各大終端廠商相繼推出eSIM產品,eSIM終於在運營商領域塵埃落定。
中國聯通是10月13日最早宣佈的。中國聯通稱收到了監管部門正式頒發的「eSIM手機運營服務商用試驗」文件。中國聯通正式宣佈開放手機eSIM業務全國預約通道,這是國內最早手機eSIM商用的信息。
緊接着,中國移動宣佈,正式獲得開展eSIM手機運營服務商用試驗的批覆。用户可前往中國移動營業廳辦理eSIM手機業務,具體可登陸中國移動APP查詢辦理網點信息。此外,中國電信也獲得工信部eSIM手機商用試驗批覆許可,eSIM手機業務在國內31個省區市正式上市銷售。至此,中國三大運營商正式開啟eSIM的商用試驗階段。
與此同時,蘋果CEO蒂姆·庫克宣佈,此前因eSIM網絡支持問題而推迟上市的iPhone Air,終於清除了在中國大陸市場的最后障礙,將於10月17日開放預購,10月22日正式發售,正式邁入eSIM時代。
eSIM商用試驗的落地,無疑對產業鏈與用户影響深遠。對終端廠商,取消卡槽是否能推動設備更輕薄、續航更強?對運營商來説,能否借eSIM 拓展車聯網等新場景?同時,用户轉網門檻降低,是否會加劇運營商存量競爭?eSIM數字化是否可能被用於電信詐騙,增加安全風險?
為何聯通先行?
eSIM,全稱為Embedded-SIM,即嵌入式SIM卡,簡單説,eSIM就是將傳統SIM卡電子化,而不是作為獨立的可移除零部件加入設備中,無需再插入物理SIM卡也可激活運營商提供的蜂窩號碼。
從整個歷史進程來看,早在2011年,eSIM的首份專利由蘋果申請,在申請中蘋果稱該技術可以告別傳統的插拔SIM卡,僅使用通信設備就可以直接使用運營商提供的無線網絡服務。2014年,蘋果在iPad Air 2上首次應用eSIM卡,開啟了eSIM技術在智能設備上的應用先河。
2016年,eSIM迎來關鍵轉折點,逐步從最初的概念開始走向標準化,同年2月GSMA宣佈完成eSIM規範的制定,適用於iPad等可穿戴設備,意味着全球eSIM技術應用擁有了全球統一的標準規範。
從國內的eSIM發展來看,儘管三大運營商幾乎同時宣佈eSIM進入商用試驗階段,但從整個進程來看,中國聯通始終走在前列。早在2018年,中國聯通開啟了六個城市的「一號雙終端」eSIM卡業務試商用,並在同年4月成立了eSIM產業合作聯盟。2022年,中國聯通建成國內首個自主知識產權的eSIM管理平臺,具備一號雙終端、獨立號碼雙業務能力。
不過,由於eSIM存在安全等多方面原因,三大運營商卻在2023年不約而同地貼出通知:以「系統維護升級」為由,暫停接受一號雙終端的智能手錶eSIM和獨立eSIM卡的申請,eSIM就此走向了長達2年的沉寂。
進入2025年,eSIM熱潮再次襲來,中國聯通對eSIM的技術研發也最為積極。從2025年3月,中國聯通在巴塞羅那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WC 2025)期間與GSMA 聯合發佈 「AI全時空連接」 行動計劃,聚焦AI、5G-A和eSIM技術的融合發展,到6月在上海MWC期間GSMA聯合中國聯通推出首屆eSIM專題展並舉行eSIM峰會,再到今年9月,iPhone Air取消了實體SIM卡槽,僅支持eSIM,僅中國聯通支持eSIM的運營商及相關的移動通信服務計劃。
正如重點領域資深專家、中國聯通終端公司副總經理陳豐偉此前斷言:「從2025年開始,中國的eSIM將進入快車道」。
截至10月13日上午,中國聯通eSIM業務預約人數已突破6萬,且持續增長。用户可通過中國聯通APP、微信公眾號或線下營業廳提交申請,但正式開通需等待后續通知。中國聯通已累計適配終端75款,覆蓋消費電子、工業互聯、智慧出行等多類場景,服務用户規模突破數百萬。
在業內看來,聯通在物聯網領域已經具備連接數規模優勢,而eSIM 在物聯網設備中本來就有成本優勢,將eSIM延伸至手機終端,能形成規模效應,契合消費電子與物聯網融合發展的趨勢。同時,率先在手機端推出eSIM業務,可使聯通樹立起技術創新、緊跟行業前沿的企業形象,增強品牌在用户心中的科技感與創新力認知,這對鞏固老用户以及拓展新用户都具有積極作用。
為何能在此時落地?
長期以來,傳統SIM 卡受限於物理形態,用户在更換運營商或設備時往往需要頻繁更換SIM 卡,費時費力。而eSIM 芯片的出現,打破了這一侷限,為用户帶來了全新的便捷體驗。用户無需再為更換運營商而奔波,只需通過簡單的空中下載,即可在支持eSIM 的設備上開啟新的通信服務,真正實現了隨時隨地隨心用的暢快感受。
在消費電子領域,eSIM技術的應用也在不斷擴大。一方面,AI崛起帶動物聯網eSIM落地場景進一步拓展。GSMA預測顯示,在物聯網領域,eSIM連接也將從2023年的2200萬增長至2026年的近2億。
GSMA產品總監李浩然在今年MWC上海展上表示,「下一個爆發點,我們看重的是IoT(物聯網),最近幾年,GSMA正積極推進IoT相關標準的制定,我們預測,到2030年,IOT應用中將有超過50%會調用到eSIM。」
另一方面,國際eSIM進程要快於中國,正倒逼中國市場佈局eSIM。以美國為例,美國作為全球eSIM商用最早的市場之一。最早可以追溯到2014年,AT&T率先在平板電腦產品中引入eSIM技術,開啟了消費電子領域的eSIM應用試點。隨后T-Mobile、Verizon等主流運營商相繼完成eSIM技術部署,到2018年美國四大運營商就已實現eSIM在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等終端的全面支持。
根據GSMA報告和Statista統計數據,截止2025年7月,全球已有超400家運營商提供eSIM服務。在全球5G網絡用户中,eSIM採用率達到了29%。
不難發現,在全球通信領域eSIM已是大勢所趨。Omdia電信戰略分析師楊光也對《通信產業報》全媒體研究組表示,由於物聯網設備通常對體積、功耗和維護成本有較高要求,eSIM的嵌入式特性使其成為理想選擇。無論是智能家居、車聯網,還是工業互聯網,eSIM都能夠提供穩定可靠的蜂窩網連接,並極大地簡化了設備的部署和管理。
有何影響?
隨着eSIM 技術的不斷推廣,對終端用户、設備廠商以及運營商等多層面均產生了深遠且積極的影響。
對於運營商而言,傳統獲客模式主要依賴線下門店、網點以及實體SIM 卡的發放,成本高昂且效率有限。eSIM 技術的普及,使運營商能夠通過線上渠道便捷地發展用户,無需再承擔寄送SIM卡的成本,顯著降低了獲客成本,提高了業務拓展效率。
對於終端廠商而言,帶來的更多是利好。對於設備廠商來説,隨着終端產品形態的日益豐富,如穿戴設備、智能眼鏡、智能戒指等小型化設備不斷涌現,傳統SIM卡的物理插拔方式已難以適配。eSIM 技術憑藉其無需物理插拔、僅需芯片集成的優勢,為設備廠商提供了更友好的解決方案,不僅提升了設備的防水性能,還為產品的創新設計與功能拓展提供了更多空間,有力推動了終端設備的多樣化發展。
另一方面,從eSIM 卡小巧體積最直接的影響是減少了終端設備的空間,國內絕大部分用户Nano-SIM 的物理規格是12.3 毫米×8.8毫米×0.67 毫米,相比之下,eSIM佔用空間僅為Nano SIM卡的1/3,且以貼片形式直接焊在主板上,免去了卡槽與托盤,不僅提升了整機的密封等級和防水防塵能力,還把省下的空間讓給電池、相機模組等部件,進一步幫助設備做薄做輕。
從產業鏈角度來看,小小的eSIM背后撬動的是大的產業鏈,eSIM生態橫跨芯片設計製造、平臺運營、網絡服務、終端集成與場景應用多個環節,彼此協同。隨着產業鏈持續投入技術研發與商用驗證,一系列面向早期市場的產品方案已落地,率先覆蓋手機、可穿戴、平板、筆電等消費終端,並延伸至車載、智能表計等物聯網場景。
近年來,華大電子、紫光同芯等芯片廠商積極轉向eSIM芯片領域,相繼跨過量產紅線,產品批量導入智能手機、可穿戴及物聯網模組,帶動國產eSIM出貨規模快速抬升。儘管高端市場仍待突破,但消費電子與物聯網終端的龐大內需,已為本土廠商打開一條清晰的商業上升通道。
中金公司分析認為,eSIM適配消費電子輕量化的發展趨勢,以及元宇宙、具身智能機器人、低空經濟等新興應用領域對於設備體積、功耗、大規模部署以及網絡無縫切換的訴求,有望對傳統SIM形成替代,實現滲透率提升。
不難發現,eSIM 作為強移動性AI終端的必選,不僅契合市場對移動性終端的拓展需求,還能降低終端設備的製造與運營成本,提升終端設備的市場競爭力,為相關產業鏈帶來新的增長機遇,推動AI 產業生態的繁榮發展,其市場價值與產業意義不言而喻。
挑戰是什麼?
事實上,eSIM的全面應用遠不只是捨棄實體卡那麼簡單,其背后還涉及一系列複雜的工作,尤其手機端eSIM的應用將對運營商帶來一定的挑戰。
事實上,很多人對eSIM還有很多理解誤區,為此,被稱為「運營商eSIM第一人」的陳豐偉,還專門在運營商宣佈試商用第一時間在《通信產業報》發文陳豐偉:澄清 eSIM 手機十大誤區,澄清當前很多人對eSIM的十個理解誤區。陳豐偉在文章中指出,隨着eSIM手機商用試驗的持續推進,部分場景與規則將逐步優化迭代。未來,運營商與終端產業鏈將進一步協同,為用户提供更安全、更便捷的通信與互聯網服務,以及更優質的eSIM終端產品。
當然,挑戰還存在。楊光表示,目前,手機端用户仍為運營商收入的核心來源,且消費者已習慣傳統的模式,此類模式歷經多年趨於固化。若引入eSIM模式,消費者更換運營商的便捷性將顯著提升,為運營商帶來不確定性,用户能夠便捷地在線完成運營商切換,這將對運營商傳統的依賴「用户粘性」的商業運營模式帶來重大沖擊。
「一方面,消費者可能因資費因素從大型高價運營商轉向小型低價運營商;另一方面,部分消費者或為追求更優質的網絡服務,從小型運營商流向大型運營商。這一變化將迫使運營商重新審視並調整其市場策略與服務模式,以應對潛在的用户流失與市場份額變動風險。」楊光進一步解釋稱。
除了運營商競爭格局的衝擊外,eSIM還將對運營商營業廳服務、用户粘性變化、用戶數據管理、收益模式等一系列環節都造成一定的影響。例如,在用戶數據管理方面,因涉及更多數據傳輸和存儲,運營商需強化數據安全管理,防止信息泄露、篡改或濫用,同時滿足更嚴格的隱私法規。成本上,雖節省實體SIM卡制卡、包裝、物流等成本及線下營業廳部分業務辦理成本,但需投入資金建設eSIM系統和平臺,加強網絡安全和數據管理,培訓客服人員,短期內可能增加運營成本,長期有望隨業務規模擴大和技術成熟實現成本優化。
收益模式上,傳統SIM卡銷售和流量套餐模式受衝擊,運營商需通過提升服務、創新業務、拓展用户等增加收入,如推出增值服務、聯合營銷活動、精準營銷等。用户關係方面,eSIM使用户更換運營商更便捷,削弱了傳統SIM卡與運營商的綁定關係,降低用户粘性,但運營商若能提供優質網絡體驗、個性化服務和有競爭力的資費,可增強用户歸屬感,重建關係。
eSIM 商用試驗的落地,是中國通信行業順應全球技術潮流與5G-A、物聯網發展需求的必然選擇,標誌着 「無卡化」 時代加速到來。從聯通先行到三大運營商齊動,其背后是技術儲備、產業協同與政策環境的成熟,更折射出行業數字化轉型的決心。這一變革不僅通過精簡設備空間、優化用户體驗賦能終端創新,更撬動芯片、平臺、場景應用全產業鏈升級,為AIoT 等新興領域提供關鍵支撐。儘管安全風險、用户習慣與模式轉型仍是挑戰,但eSIM 作為萬物智聯的 「新鑰匙」,其推動產業升級與體驗革新的長期價值已清晰顯現,將加速通信業向更高效、智能的未來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