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北美觀察丨「暫時停薪」拖成「長期斷供」 美政府關門僵局難收場

2025-10-14 09:00

  當地時間10月13日,美國眾議院議長邁克·約翰遜警告稱,此次聯邦政府「停擺」可能成為美國曆史上最長的一次。

  其實,自10月10日起,就有不少聯邦僱員陸續接到解僱信。他們原本以為,只要撥款恢復,就能重返崗位,如今這一希望被徹底擊碎,也使得進入第三周的政府關門形勢更加難以預料——「裁員」正在從預算停擺的附帶風險,演變為最醒目的現實問題,也成為約翰遜此番言論的一個現實背景。

  《華盛頓郵報》等媒體披露,白宮已啟動跨部門裁員行動,將大約4200名聯邦僱員列入首批裁撤名單,涉及衞生與公眾服務部、財政部、教育部等核心部門。這是美國政府歷次關門中前所未有的舉動。美國聯邦僱員工會已對此提起訴訟,指控政府「濫用停擺權限」;多名專家警告,此舉將永久改變政府僱員結構體系,甚至可能重塑華盛頓的治理邏輯。

  政府關門本應是「臨時停擺」,如今卻演變爲了「結構性瘦身」。財政僵局,正成為一場重塑官僚體系的政治實驗,而在這一過程中,危機與治理的界限,正在被重新定義。

△美國國家公共電臺(NPR)報道,特朗普政府稱,約有4200名聯邦僱員面臨被裁 △美國國家公共電臺(NPR)報道,特朗普政府稱,約有4200名聯邦僱員面臨被裁

  停薪與裁員

  暫時性危機到結構性削減

  按慣例,政府關門意味着國會未能通過撥款法案,聯邦機構無法支出非緊急款項,「非必要僱員」因此被迫無薪休假。這種休假屬於臨時性停工,員工身份仍在,待預算恢復后即可返崗。

  然而,本次關門中,白宮並未止步於「暫停」,而是直接啟動了永久性裁員(RIF)程序。多家媒體報道,僅財政部就計劃裁撤約1446人,衞生與公眾服務部1100至1200人,教育部約466人。這些部門並非邊緣機構,而是關係公共衞生、財政管理和教育政策的核心單位。

  《衞報》稱,該動作讓關門危機首次從「預算事件」變成了「結構事件」,這意味着聯邦體系內部開始出現實質性的人力重構。

  在行政法律上,無薪休假與裁員的區別至關重要:無薪休假是暫時性財政應急措施,職位仍保留;裁員則是永久性的崗位撤銷,僱傭關係徹底終止。

  過去幾十年的關門中,政府都設法避免裁員,如今這一界限被打破,「暫時停薪」拖成「長期斷供」,預算問題自然演化為結構問題,也象徵着行政權力邊界的重新畫線——政府借財政真空期重新分配管理權與資源。

  △CNN報道,10月10日,有超過4000名聯邦僱員收到了裁員通知

  借危機之名

  白宮的「瘦身」議程

  事實上,此輪裁員並非完全出於被動。特朗普政府早在競選階段就主張「瘦身華盛頓」,將聯邦官僚體系描繪為冗余、低效、拖慢決策的源頭。如今,在預算停擺與國會僵局的背景下,白宮將此視為實施改革的契機。裁員與機構合併自然成為行政改革的工具,而不再是單純的財政應急措施。

  白宮管理與預算辦公室近期已要求各部門提交「關鍵職能評估」和「人力結構優化方案」,以便在有限資金下集中資源至國家安全、能源獨立與邊境防控等優先領域。《政治》評論認為,此項指令「以財政危機為名,實則推動一場政治性的官僚體系重構」,體現了總統團隊長期謀劃的「去官僚化」理念。

  白宮管理與預算辦公室主任羅素·沃特公開表示,這是一次讓聯邦政府迴歸效率的機會。此番言論被廣泛解讀為,政府在利用停擺危機,完成常規政治周期中難以推進的深層改革。這一「以危機為手段」的邏輯,也被輿論視為特朗普治下行政風格的標誌。

  △《大西洋月刊》評論,特朗普政府正在把預算僵局用作政治槓桿

  權力博弈的雙刃

  國會與白宮對峙升級

  「裁員令」一出,國會山的分歧立刻擴大。

  民主黨議員指責白宮讓普通公務員成了政治人質,譴責此舉為故意製造混亂的政治行為;部分共和黨温和派也警告,裁員可能導致關鍵政府職能被削弱,引發長遠的治理混亂。

  《紐約時報》分析稱,白宮正通過「製造可視化的痛點」,即裁員、停薪與服務停擺,來放大民眾不滿,從而逼迫國會妥協撥款。但這一策略也在重塑政府治理邏輯:預算不再只是財政工具,而正成為政治權力的實驗場。

  根據部分經濟分析估算,若關門持續,每周將造成約7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有的更悲觀估算則達到150億。這意味着,政治對抗的代價正在轉化為真實的經濟下滑。

  △《政治》報道,白宮拉響裁員警報,民主黨譴責此舉為蓄意製造混亂

  連鎖風險

  從政策斷層到社會信任危機

  此次從「關門」到「裁員」鏈條的負面效應,已在多個層面顯現。

  首先是政策執行斷層。隨着專業崗位流失,諸多領域出現「真空」:疾病防控、科研撥款、食品安全、簽證審覈等環節陷入停滯。《政治》披露,疾控中心內部已有超過300個項目因人手不足被迫暫停。

  其次是社會信任危機。聯邦僱員工會主席埃弗里特·凱利表示,這不是一場預算僵局,而是一場政治懲罰,政府正讓忠誠的公務員為政治分歧買單。他警告説,裁員將打擊公務員體系的士氣和吸引力,年輕人將不再相信公共服務是值得投入的職業。

  再者是法理爭議。多名行政法專家指出,在政府關門期間啟動裁員程序,可能違反《財政反缺陷法案》及《聯邦人事法》相關規定。美聯社援引專家意見稱,這等於在預算真空中重新定義行政權限,其合法性將被法院檢驗。這不僅是法律問題,更關乎政府權力與責任之間的制度平衡。

  表面看,這仍是一場財政危機;但從制度視角看,它更像是一次以危機為契機的權力重組實驗。特朗普政府把預算停擺轉化為行政改革工具——通過裁員和部門整合,試圖打破既有官僚慣性、集中行政權力。這代表了一種新的治理邏輯,即用混亂來實現重組,用壓力來推進改革。

  短期內,這種做法或能提高資源調度效率;但長期看來,若缺乏國會監督和法律約束,則可能削弱公共治理的專業性,侵蝕聯邦制度的平衡機制。正如《大西洋月刊》所評論的,美國的預算危機,正在從偶發事件,演變為一種治理手段。

  這場「從停薪到裁員」的轉變,不僅是財政操作,同時也是政治實驗。它展示了當代美國政治的一種新趨勢:以危機為治理,以裁撤為重塑。而這場實驗的結果,或將決定未來美國政府運行的樣貌——更高效,或者更失衡。與此同時,這種政治化的「危機治理」也讓原本就陷入僵局的政府停擺,變得更加不可測,也更難收場。(央視記者 武衞紅)

  ©2025中央廣播電視總檯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使用。

責任編輯:江鈺涵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