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14 08:01
轉自:新快報
近日,天安財險發佈關於資本補充債無法兑付的公告,成為保險業首例債券違約,事件引發市場對同類金融機構債券的關注。分析指出,金融市場長期存在的「剛性兑付」預期進一步被打破,投資者需重新評估金融機構,尤其是保險機構發行的資本工具的風險收益特徵。
■新快報記者 林廣豪
償付能力無法滿足償付條件
公告顯示,天安財險發行的資本補充債券「15天安財險」總額為53億元人民幣,應於2025年9月30日到期兑付。據債券發行公告,天安財險只有在確保償還本息后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於100%,且有能力清償其他負債的本金和利息的前提下才能償付本期債券本息。截至今年9月30日,公司不能滿足上述條件,因此無法就前述債券還本付息。天安財險已與本期債券的債券持有人開展積極溝通,全力配合債券持有人的相關訴求。
發行資本補充債是險企優化償付能力的常見手段。一般來説,保險公司作為發行機構,資本補充債的票面利率、信用評級較有優勢。在此背景下,此次保險債券違約成為行業首例,引發關注。
「15天安財險」發行於2015年9月,前5年的票面利率為5.97%,若公司不行使贖回權,后5年票面利率升至6.97%。2020年7月,天安財險等六家「明天系」金融機構被原銀保監會接管。同年9月,天安財險對「15天安財險」不行使贖回權,且自2020年以來「15天安財險」的利息便採取「計息掛賬」方式處理。2024年,新成立的申能財險受讓天安財險的保險業務。2025年6月,天安財險因多項違法違規行為被吊銷業務許可證。
浙商證券固收團隊指出,此次天安財險債券違約是「明天系」長期激進經營、公司治理失效、資產質量惡化所累積問題的直接體現,是2020年「明天系」被接管處置的后續演變,整體不太超市場預期。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有關規定,資本補充債的本金和利息的清償順序列於保單責任和其他負債之后、先於保險公司股權資本的保險公司債務。也就是説,此次違約不影響天安財險的保單。
「15天安人壽」或面臨類似情況
事實上,金融債券違約並非首例。2020年,因被認定已經發生「無法生存觸發事件」,包商銀行對已發行的65億元二級資本債券本金實施全額減記,未支付的5.86億元累計應付利息不再支付。
聯合資信的報告顯示,截至3月末,今年人身險公司發行資本補充債券及永續債規模合計爲496億元。
「明天系」旗下機構即將到期的債券成為焦點。據瞭解,天安人壽2015年發行的20億元資本補充債「15天安人壽」在2020年不贖回,將於今年12月到期。該公司同樣歷經被接管、被吊銷業務許可證,中匯人壽受讓其保險業務。
浙商證券固收團隊表示,天安財險此次違約表明「行政接管+清產覈資」模式在金融次級債領域同樣面臨着資本補充工具減記的「最終結局」,「15天安人壽」或也將有類似情況。
記者注意到,近年有多個保險公司選擇不贖回資本補充債,發行人包括珠江人壽、百年人壽、幸福人壽等。國信證券分析師表示,此類情況的發行主體一般是經營狀況不佳導致的償付能力下滑的保險公司、被監管接管的保險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