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14 05:47
在港股市場中,通過港交所《上市規則》第18A章上市的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其股票名稱后帶 「B」,用以提示未盈利狀態。今年以來,已有11家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通過18A規則上市,遠超去年同期的4家。多數公司上市后股價表現出色,目前7只股價較發行價上漲超100%,其中藥捷安康-b、映恩生物-b、中慧生物-b、派格生物醫藥-b的漲幅均超過2倍。
實現上市目標之后,這些未盈利公司未來如何演繹,影響着市場對整個18A板塊的價值判斷。近年來,陸續有一些經18A規則上市的公司摘「B」,但整體佔比仍然有限。2025年,僅歸創通橋與雲頂新耀兩家實現了成功摘「B」,成為板塊亮點。18A上市企業成功摘「B」的背后,是企業盈利的突破與商業化走向成熟,值得關注。
18A板塊擴容明顯
今年以來,港股18A板塊持續火熱。截至10月13日,今年18A板塊新增的上市企業數量已達到11家。
9月19日,勁方醫藥-b上市,超額配售權行使后募資規模達2.68億美元,創2022年以來板塊之最。中慧生物-b、銀諾醫藥-b、派格生物醫藥-b、腦動極光-b、藥捷安康-b等公司的上市也備受矚目,其中,銀諾醫藥-b、派格生物醫藥-b均佈局炙手可熱的GLP-1類藥物研發領域,映恩生物則是抗體偶聯藥物(ADC)領域的全球領跑者,凸顯了板塊內創新方向的多元化與前沿性。
在股價表現上,多數18A公司表現亮眼。映恩生物-b上市首日大幅收漲116.7%,上市以來漲幅達2.29倍。藥捷安康-b上市首日收漲78.71%,股價最高漲幅超10倍,截至10月13日收盤,股價仍較發行價暴漲7.96倍,高居今年港股新股漲幅榜首。
這一板塊還有不少排隊候場者。港交所行政總裁陳翊庭此前在2025香港交易所未來科技峰會上透露,截至今年8月底,港交所正在處理的18A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申請有24家,預示着后續上市隊伍依然龐大。
自2018年港交所創新性地增設第18A章以來,截至10月13日,共有78家18A公司成功登陸港交所,合計首發募資約1316.42億港元,形成了近1.5萬億港元的總市值,廣泛覆蓋抗體、小分子、疫苗、創新醫療器械、手術機器人及細胞療法等多個關鍵領域。
多家新近上市的18A公司高管坦言,選擇港股18A上市,看中的是香港市場國際化的平臺、靈活的融資機制以及對創新葯企價值的認可。德勤中國華南區主管合夥人歐振興從市場流動性層面分析18A上市熱潮:「今年海外資金持續流入香港,股市日均成交額不少於2000億港元,推動整體企業估值上升。」
商業化能力定成敗
上市后,摘除「B」標記,是18A賽道公司的頭等大事,標誌着公司在市值、收入等方面達到更高標準,其商業化能力獲得市場認可。
港股市場摘「B」需滿足盈利測試、市值/收益測試等一系列要求,近年來,君實生物、百濟神州、信達生物、復宏漢霖、再鼎醫藥、榮昌生物等公司已實現摘「B」,它們憑藉持續的研發投入和市場拓展,在產品管線佈局和商業化能力上取得顯著成績。2025年,雲頂新耀與歸創通橋也相繼完成摘「B」,實現了重要跨越。
雲頂新耀自2020年10月上市以來,在腎病、感染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領域已構建具有協同效應的平臺,三款商業化產品帶動業績高速增長。2024年總收入大幅增長461%,達7.067億元,超額完成目標,首次實現年度商業化層面的盈利。
「非常高興雲頂新耀已滿足港交所常規上市條件,順利移除‘B’標誌,實現了公司發展歷程中的重要突破。」在今年4月22日官宣獲准摘「B」發佈時,雲頂新耀首席執行官羅永慶説。
歸創通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趙中也在5月6日的相關公告中表示,成功摘「B」對公司具有里程碑意義。作為港股首家成功摘「B」的18A高值耗材醫療器械公司,其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7.8億元,同比增長48.3%;淨利潤突破1億元,首次實現全年盈利。
華大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楊玉川認為,生物科技企業經營的成功,主要取決於兩個方面:首先是按照預定計劃,順利通過臨牀測試,拿到藥品上市審批;其次是把獲批上市的新葯賣給市場。如果新葯賣不出去或者賣得不理想,盈利必定打折扣,一旦虧損狀態無法改善,企業便無法摘「B」。
「生物科技企業的創始人多數都是科技專家,他們常常在產品的市場化階段吃虧。如果希望走向持續穩定盈利,企業需要在擴大新葯銷售方面投入更多資源。」楊玉川説。
從「故事」走向「業績」
隨着越來越多18A企業完成上市、實現盈利、成功摘「B」,投資者對該板塊的價值判斷逐漸向商業化能力上傾斜。
在楊玉川看來,這反映了投資者逐漸成熟,從投資概念向投資業績轉變。「任何科技突破,都是從投資概念開始的,但隨着投資者對行業的認識逐漸加深,單純依靠概念很難長期説服投資者。只有將紙上的概念兑現成業績的公司才能獲得投資者青睞。在這一邏輯下,投資者必須更加重視企業將概念變現的能力。一個能夠將故事變成現實的公司,可能比一個擁有巨大想象空間卻無法變現的公司更好。」
部分企業商業化進程不及預期,導致「上市即巔峰」,長期無法擺脫虧損,在消耗完融資后,將面臨生存危機。此外,管線同質化競爭加劇、藥品定價承壓、遭遇全球宏觀環境波動等,成為18A板塊生物科技公司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楊玉川認為,應儘量排除靠概念圈錢的公司上市。「只要上市的生物科技企業能不斷開發出優秀新葯,並獲得市場認可,18A板塊就有足夠的底氣面對各種挑戰」。
國金證券分析師高智威認為,隨着越來越多18A企業進入產品收穫期,板塊的估值邏輯將從研發管線預期轉向商業化能力驗證。ADC、雙抗等技術平臺的成熟,為差異化競爭提供了支撐。
在高智威看來,18A規則的持續優化、國際化的資本供給、與內地的監管協同,共同構成了生物科技創新的良好土壤。隨着生物經濟上升爲國家戰略,港股生物科技板塊作為連接中國與全球市場的橋樑,將在推動醫藥創新、提升醫療水平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為投資者帶來長期價值回報。
展望未來,歐振興特別提到了「科企專線」的積極影響。港交所於今年5月正式推出「科企專線」,為包括18A生物科技公司在內的企業提供一站式上市諮詢服務,並允許這類科技公司保密遞交上市申請。
歐振興透露,從香港市場平均上市周期測算,通常需8至9個月完成整個流程。按此推算,今年四季度有望見證第一批通過「科企專線」上市的18A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