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13 22:16
(來源:君實財經)
聞泰科技(維權)事件説明會與分析251012
聞泰科技投資者説明會
主持人開場
各位投資人也非常關注,我們第一時間組織了本次電話會,邀請公司的董事會高管團隊和大家俱體溝通情況,並回答大家的提問。我簡單介紹一下本次會議參會的公司領導:董事長楊沐女士、董事代總裁沈新佳女士、董事莊偉先生、CFO兼任董事會祕書張彥茹女士。下面請彥茹總對公告事件做一個解讀。
張彥茹(CFO、代任董事會祕書)解讀公告事件
各位投資人、分析師、媒體朋友們以及關心聞泰科技的各界朋友,大家晚上好。我是聞泰科技的CFO兼任董事會祕書張彥茹。今天召開這次投資者説明會,旨在就近期公司重要子公司安世半導體在荷蘭遇到的一系列事件向大家匯報。整個事件情況較為複雜,我儘量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分三個方面説明。
一、事件核心內容
1.荷蘭政府凍結令:荷蘭時間2025年9月30日,荷蘭經濟事務與氣候政策部對安世全球除中國大陸地區外的30個主體,下達了一份有效期為一年的「不漲利令」。核心要求是一年內安世的資產、知識產權、業務和人員團隊必須保持現狀,不得進行任何調整。隨后,安世內部少數幾名外籍高管以嚴格執行行政令為名,自行組成危機管理委員會管理公司,並強調不執行行政令的刑事責任及后果。
2.荷蘭企業法庭裁決:荷蘭時間2025年10月1日,安世首席法務官在獲得首席財務官和首席運營官(即上述外籍高管)支持后,向荷蘭阿姆斯特丹上訴法院企業法庭提交緊急請求。法庭於當日在未開庭審理的情況下立即採取臨時措施,並在10月7日開庭后作出裁決,核心內容包括三點:
- 暫停張學正先生在安世相關主體的董事職務;
- 任命一位由法庭指派的獨立第三方人士擔任安世董事,並賦予其決定性投票權;
- 對公司通過香港子公司裕成控股持有的安世股份,僅保留1股,出於管理目的託管給獨立第三方。
目前現狀為:荷蘭政府通過行政令強行對安世按下「暫停鍵」,荷蘭法院指派了一名擁有決定權的臨時「管家」,配合少數外籍高管負責管理安世,作為大股東的公司運營決策權和管理權暫時被擱置。
二、事件影響
1.生產與日常運營影響:安世半導體的日常生產、研發和運營仍在進行,公司的技術實力、客户關係和運營韌性等基本面未變;但短期內因決策鏈條變更、審批環節增加,運營效率可能受影響,資源配置靈活性會下降。
2.上市公司控制權影響:荷蘭法庭裁決導致上市公司暫時失去對安世半導體在治理層面的控制權,股東投票權被暫停;但股東的經濟收益權未變,安世產生的利潤仍100%歸屬於上市公司。
3.不確定性:事件仍在發展中,最終調查結果和判決尚需時間,長期影響難以具體量化。
三、公司應對措施及呼籲
1.穩定經營基本盤:首要任務是確保安世業務穩定,積極與供應商、客户溝通,全力維持員工隊伍、生產秩序和銷售渠道穩定,最大限度緩解外部衝擊。
2.尋求法律突破口:與頂尖國際律所團隊合作,積極論證並準備可行的法律救濟方案,用法律手段堅決維護公司及全體股東合法權益。
3.尋求多方支持網:已主動向中國相關政府部門匯報溝通,積極尋求必要的指導和支持。
最后呼籲各位投資者:一是保持信心,安世是擁有一流技術和市場地位的優質資產,內在價值未因當前治理糾紛消失;二是保持耐心,法律程序需要時間,管理層會全力以赴依法依規解決;三是關注官方信息,以上海證券交易所官網及公司法定披露渠道公告爲準,切勿輕信市場傳言。謝謝大家。下面進入提問環節。
提問環節
會議助理1
下面有請電話尾號9800的投資者進行提問,請優先提供您的姓名和機構名,請發言,謝謝。
投資者1(湯詩和,華泰證券電子研究員)
公司管理層好,請問可以聽到我的聲音嗎?我是華泰證券的電子研究員湯詩和。
主持人
可以。請提問。
投資者1
好的,領導好。我想請教一下:第一個問題是這個事件是否跟美國的BIS發佈的法案(50%關聯規則)有背景相關性,請領導展開介紹;第二個問題是希望領導就美國商務部的規則可能帶來的影響做具體分析,以及我們在各領域地區收入佔比情況,謝謝。
主持人
請沈總對這個問題做解答。
沈新佳(董事、代總裁)
我先對第一個問題,即事件與美國BIS規則的聯繫做解答。第一,我們有理由相信,雖然裁決未明確提及,但該事件是在地緣政治環境下產生的一系列措施,荷蘭經濟部的命令也在這一大背景下出現;我們的荷蘭律師在審閲所有文件后指出,「荷蘭經濟部明顯是跟在美國政府后的温順小綿羊」,因此事件與BIS規則相關聯。第二,麻煩您再重複一下第二個問題是什麼?
投資者1
我想請教針對BIS規則影響,請展望后續對基因層面可能帶來的分析。
沈新佳(董事、代總裁)
50%穿透規則並非近期才知曉,市場和法律前瞻層面在年初已有預期。公司內部已進行較多前期準備,包括推進國產替換等行動以減少供應鏈風險,整體上在供應鏈層面已有不錯措施落地,包括國產計劃,所以我們有信心供應鏈不會產生重大影響。在客户端方面,根據BIS規則,它只限制購買端,對出售端在法律上無限制,因此對出售端無影響;我們也正與所有合作伙伴和客户溝通此事,完全保護和維護下游客户供應的穩定。最后想説:安世每年有超過1100億顆產品應用於超過2.5萬客户終端;超過67%的客户中,安世的1.5萬顆料號是保證終端穩定運作的基礎,整體上50%規則對公司運營不會產生較大影響。
投資者1
好的,明白。我只問這兩個問題。后續會持續跟蹤,希望公司能更好捍衞權利,儘快恢復正常經營。
會議助理1
謝謝。下面有請電話尾號7551的投資者進行提問,請優先提供您的姓名和機構名,請發言,謝謝。
投資者2(業主,國信證券電子分析師)
各位領導好,我是國信證券的電子分析師業主。我問一個問題:今天投資人看到公告較關心,能否評估事件對臨港晶圓廠的影響?包括經營層面和股權方面潛在影響,請管理層介紹。
主持人
請楊沐總回答。
楊沐(董事長)
感謝您的問題。首先明確:臨港晶圓廠跟本次事件無直接關係,因為它是上市公司體系外工廠。相關業務影響還在具體評估中;因事件突發(在過節期間爆出),臨港晶圓廠仍是我們構建中國供應鏈閉環的重要支撐。謝謝。
主持人
感謝。會議助理,麻煩接下一位投資人。
會議助理1
下面有請電話尾號0877的投資者進行提問,請優先提供您的姓名和機構名,請發言,謝謝。
投資者3(沈岱,浦銀國際)
各位領導好,我是浦銀國際的沈岱。我有兩方面問題:一個是對未來展望,潛在風險如何?例如類似Newport事件后資產被還回,安世是否有此可能性?二是對中國部分經營當前影響如何?謝謝。
主持人
請沈總對法律層面解答,陳博總對中國區運營解答。謝謝兩位領導。
沈新佳(董事、代總裁)
我先回答:目前在荷蘭的兩個程序(經濟部行政令和企業法庭調查程序),從當前分析看站不住腳。我們已聘請知名國際行政法和訴訟律師,將對行政令在法律適用和程序上提起行政複議和訴訟;另外,關於企業法庭程序,初步評估其在程序和實體法律依據上存在缺失,我們正準備資料上訴至最高法院。我們有信心用法律手段扭轉不合理程序。第二個方面,荷蘭政府及相關高管的最終目標可能是讓安世脱離聞泰控制權,但他們的目的不會得逞。這不僅因為法律程序上不可行,中國政府也已對行政令第一時間管制貨物表示嚴重譴責,並維護中資資產安全;相關部委正與對方交涉。結合法律、國家保護和股東決心,我們有信心打贏這仗,絕不放棄中國資產安全。
楊沐(董事長)
謝謝沈總。中國區業務補充:產能端80%終端產品出貨在中國大陸,其中70%來自東莞封測廠,10%來自第三方封測廠。目前出口管制下,絕大多數產品可保留在中國境內;半年報顯示中國區營收佔比48%,接近一半。我們第一優先是確保安世業務穩定,重點是中國業務穩定;正積極評估中國供應鏈閉環,與供應商、客户保持溝通,維繫員工、生產和渠道穩定,最大化緩解外部衝擊。
投資者3
謝謝兩位領導。
會議助理1
下面有請電話尾號7551的投資者再次提問(因后續問題由同一投資人繼續),請優先提供您的姓名和機構名,請發言,謝謝。
投資者2(業主,國信證券電子分析師)
各位好,不好意思掉線了。一位投資人想了解:荷蘭以什麼理由凍結?若無合理理由,大家感覺傷害我們的權利,請管理層詳細介紹荷蘭的反饋。
主持人
請沈總辛苦回答。
沈新佳(董事、代總裁)
具體理由由於相關規定無法展開,但總體是以國家安全為由發動禁令。但我們堅決反對國家安全被用作萬能藉口。
投資者2
明白。希望公司在維權路上順利。
會議助理1
下面有請電話尾號3347的投資者進行提問,請優先提供您的姓名和機構名,請發言,謝謝。
投資者4(錢龍標,泰信基金)
領導好。我問一下:三位高管保全申訴基於什麼原因?
沈新佳(董事、代總裁)
基於企業法庭相關的公司治理原因。
投資者4
和9月30號的一樣嗎?
沈新佳(董事、代總裁)
9月30號是經濟部行政令,它以國家安全、經濟安全為由。對。
投資者4
好,大概清楚了。謝謝。
會議助理1
下面有請電話尾號0425的投資者進行提問,請優先提供您的姓名和機構名,請發言,謝謝。
投資者5(姚玉凡,中信銀行)
各位領導好,我是中信銀行姚玉凡。請問:2021年上市公司發86億轉債,半年度末剩余80多億未轉股,剩余不到兩年到期;結合事件,對后續轉債安排如何?
主持人
請彥茹總回答。
張彥茹(CFO、代任董事會祕書)
安世所有權仍100%屬於聞泰科技,經濟利益權也歸屬上市公司;安世本身是有資產價值的公司,具備償債能力。簡單説公司現金狀況:上市公司剝離ODN后約有20億人民幣現金;安世賬面上有4億美金現金;兩者合計約50億。安世一年可盈利25到30億;預計到2027年7月,公司現金流轉在100億內,有能力支付到期轉債。安世收購后,營收、利潤和產品IP均增長;上市公司(包括安世)為有息負債零狀態;當前事件不影響經濟收益權;公司將全力爭取合法股東權益。
投資者5
好的,謝謝。
會議助理1
下面有請電話尾號9520的投資者進行提問,請優先提供您的姓名和機構名,請發言,謝謝。
投資者(李佳音,合盛資產)
各位領導好,我是合盛資產的李佳音。請問對最壞情況預判及預案?
主持人
請楊沐總回答。
楊沐(董事長)
感謝提問。我們提到80%產能在中國大陸,中國區營收超40%,這部分業務穩健;整體業務將在優先守穩中國資產和中國業務的基礎上,增加海外業務。
張彥茹(CFO、代任董事會祕書)
謝謝。
會議助理1
下面有請電話尾號7639的投資者進行提問,請優先提供您的姓名和機構名,請發言,謝謝。
投資者6(楊紫璇,申萬電子)
各位領導好,我是申萬電子的楊紫璇。有兩個問題:一是維權期間公司具體運作狀態和經營情況?二是維權時間周期預計多久?可透露嗎?
主持人
第一個問題請楊沐總回答;第二個請沈總解答。
楊沐(董事長)
在各界和政府支持下,我們正維護股東權益:聘用境外強大律師團爭取股東權益;業務端爭取穩定發展;有新進展會及時溝通。
沈新佳(董事、代總裁)
維權是多方位開展的,包括對抗行政令、應對企業法庭、使用雙邊投資協定保護中國投資權益。合理預期維權有一定時長;因地緣政治多邊角力,難以判斷具體長短;請關注后續公告。
投資者6
第三個問題:三位外籍高管主要負責什麼?當前業務條線高管有何變動?
主持人
請楊沐總回答。
楊沐(董事長)
感謝提問。三位高管分工:CEO負責生產和運營;CFO負責財務;CIO(首席法務官)負責全面法務;且根據荷蘭法律要求,CIO必須是荷蘭籍董事。安世荷蘭公司原兩位董事為張學正總、本地荷蘭代表盧本;因9月30日行政令凍結導致的核心人員變動,該單位人員已官復原職。
投資者6
明白。中國區營收近50%,客户反饋如何?他們怎麼想?
楊沐(董事長)
與客户的溝通還在進行中;事件未公開前,溝通存在受限;整體來看,客户希望保證供應穩定;如有需要切換至中國供應鏈直接銷售,客户會盡力配合。
投資者6
明白,問題結束。謝謝領導。
會議助理2
下面是網絡端文字提問。問題:請領導詳細講安世產能分佈?多少比例在中國國內?
主持人
請楊沐總回答。
楊沐(董事長)
回覆問題:終端出貨80%在中國境內;其中70%來自東莞封測廠;10%左右來自外協廠。
會議助理1
下面有請電話尾號3911的投資者進行提問,請優先提供您的姓名和機構名,請發言,謝謝。
投資者7
大家好。請問東莞運營管理由中方管理還是外方傾斜?
主持人
請楊沐總回答。
楊沐(董事長)
從直接管理角度,東莞運營受荷蘭主體管理;但上市公司子公司、分公司的整體利益最大化是首要原則。
會議助理1
下面有請電話尾號659的投資者進行提問,請優先提供您的姓名和機構名,請發言,謝謝。
投資者8(陳旭東,中銀資本)
各位領導好。請問事件對合並報表和財務影響?三季報情況如何?
主持人
請彥茹總回答。
張彥茹(CFO、代任董事會祕書)
三季報不受影響:事件發生在10月1日后;三季度上市公司對安世擁有控制權。中長期影響尚待評估;因事件突發且持續時間不定,需與會計師事務所討論后動態更新。
投資者8
謝謝。
會議助理2
由於時間關係,下面進入最后一位參會者。
會議助理1
下面有請電話尾號7218的投資者進行提問,請優先提供您的姓名和機構名,請發言,謝謝。
投資者5(姚玉凡,中信銀行)
大家好。再問問題:行政令后管理權是否仍由外籍高管管理?財務如資本投資是否還由CFO管?
主持人
請沈總解答;必要時彥茹總補充。
沈新佳(董事、代總裁)
是的,安世集團仍受荷蘭主體管理;但中國管理層需遵守中國法律法規,並結合上市公司利益執行。
投資者5
是否理解:對母公司來説,安世財務季度報表需CFO上交才知道?
沈新佳(董事、代總裁)
事件突發,但目前運作如常;如后續有變化可再交流。
投資者5
謝謝。
會議助理2
由於時間關係,本次會議線上問答環節結束,下面請領導做總結發言。
主持人
感謝各位投資人提問,請楊沐總做總結發言。
楊沐(董事長)
各位投資人,感謝今晚參會。半導體產業是全球化產物,未來發展取決於協作而非對抗。我們堅信全球化是必要趨勢;對安世的內在價值和長期競爭力充滿信心。謝謝。
冰與火之歌:安世控制權戰爭深度敍事報告
引言
2025年10月,一場精心策劃的「企業政變」在荷蘭上演,其核心目標是中資控股的半導體巨頭安世(Nexperia)。這並非一次突然的襲擊,而是一場醖釀已久的衝突的頂點。它始於一樁「蛇吞象」的跨國收購,經歷了短暫的合作蜜月,隨后在強勢的管理控制、警覺的政府審視和不斷升級的地緣政治壓力下,裂痕持續擴大,最終演變為一場由公司歐洲「內部人」發起、並得到荷蘭政府與司法系統聯合支持的「控制權奪回」行動。
本報告將通過一條包含多方視角和深度背景的敍事時間軸,重現這場從合作到決裂的全過程,並以「自問自答」的形式,挖掘事件背后更深層次的動因與邏輯,以提供超越新聞事件本身的動態感與洞察力。
第一幕:蜜月、交接與隱患 (2017 – 2020)
場景一:希望的開端 (2017-2019)
安世半導體於2017年初從半導體巨頭恩智浦(NXP)中剝離,其最初的投資者是中國背景的私募股權基金建廣資產(JAC Capital)和智路資本(Wise Road Capital)。在當時,這筆交易在荷蘭被正面解讀。荷蘭主流財經媒體《Het Financieele Dagblad》的報道將「中國資本」的注入視為這家新生芯片公司實現「增長衝刺」(groeispurt)的關鍵動力
在這一背景下,聞泰科技(Wingtech)——當時中國最大的手機ODM(原始設計製造商)——於2018年啟動了對安世的收購。這筆交易的核心驅動者,正是聞泰的創始人張學政。
核心人物:張學政 (Wing Zhang)
張學政1975年出生於廣東梅州的農村,其職業生涯充滿了大膽的冒險和高風險的資本運作。他於1997年畢業於廣東工業大學,早年曾在意法半導體(STMicroelectronics)和中興通訊(ZTE)任職,積累了寶貴的半導體技術與電信行業經驗。2006年,張學政以10萬元人民幣起家,創立聞泰。
他的關鍵轉折點發生在2018-2020年,他主導了一場價值高達332億元人民幣的杠杆收購,將安世半導體收入囊中,而當時聞泰自身的年利潤僅數千萬元。這筆交易被中國媒體譽為「蛇吞象」的經典案例,但也為公司埋下了沉重的債務和複雜的治理結構。張學政的行事風格以強勢、親力親為和敢於「賭博」著稱,這既是他成功的關鍵,也是其最終在歐洲遭遇激烈反彈的根源。
2019年,交易正式完成,總價高達36億美元。時任安世CEO的Frans Scheper曾樂觀地表示,所有權的變更為公司拓展中國業務帶來了新的機遇。這標誌着雙方合作的「蜜月期」正式開始。
場景二:意外的「提前退休」 (2020年3月)
然而,蜜月期僅維持了三個月。2020年3月24日,安世突然宣佈,其備受尊敬的荷蘭CEO Frans Scheper決定「提前退休」,次日離職。接替他的,正是聞泰創始人張學政本人。
這一人事變動極為突然且不尋常,荷蘭科技媒體《Bits&Chips》將此描述為意料之外的「退休」,實際上標誌着安世在奈梅亨總部的管理獨立性宣告結束。張學政親自掛帥,這種直接且強勢的控制方式,雖然在短期內推動了安世的發展,但也為他與原歐洲管理團隊的衝突埋下了最關鍵的伏筆。
第二幕:裂痕的出現與擴大 (2021 – 2025)
場景一:歐洲高管團隊的背景
在張學政的直接領導下,安世的日常運營仍由一支經驗豐富的歐洲高管團隊負責,他們大多是繼承自飛利浦/恩智浦時代的技術與管理專家。此次發起「政變」的核心人物正是他們中的三位:
核心人物:反抗的「三駕馬車」
1.Achim Kempe (COO): 德國籍,在飛利浦-恩智浦-安世這一企業譜系中擁有超過25年的職業生涯,是公司運營的「活化石」。他從漢堡晶圓廠的基層一路做到集團COO,負責全球所有生產基地。他曾公開為公司的中資背景辯護,主張「開放供應鏈」,避免脱鈎。然而,他也是一位務實的運營官,當中國所有權威脅到公司的實際運營時,他的立場發生了根本性轉變。
2.Stefan Tilger (CFO): 同樣是德國籍,職業生涯與安世的發展軌跡高度綁定,自2003年起就在其前身公司工作。他為人低調,公開言論嚴格限制在財務和投資領域,例如宣傳公司對漢堡工廠的2億美元投資。他從未公開發表任何關於地緣政治的看法,但作為CFO,他最清楚公司的財務風險,美國製裁的擴大化無疑是他採取行動的關鍵驅動力。
3.Ruben Lichtenberg (CLO): 荷蘭籍,擁有萊頓大學的法律碩士學位,是公司法律事務的掌舵人。他幾乎沒有公開發言記錄,是一位典型的「幕后」法律專家。然而,正是他代表公司向荷蘭企業法庭提交了訴狀。這一行動本身,就是他作為首席法律官對公司治理風險最深刻、最激烈的表態,遠勝千言萬語。
場景二:兩次收購的「前車之鑑」 (2021-2023)
在內外矛盾交織之際,張學政主導的兩次海外收購嘗試,如同兩次「壓力測試」,清晰地暴露了安世在中資背景下面臨的外部環境有多麼嚴峻。
•案例一:英國新港晶圓廠(NWF)——被強制剝離的「硬脱鈎」 2021年,安世收購了英國最大的芯片製造商NWF。然而,這筆交易立即引發了英國政界的國家安全警報。經過一年的審查,英國政府在2022年11月動用《國家安全與投資法》,以國家安全為由,強制安世出售其持有的86%的股份。這次事件是一個明確的信號:在半導體這一敏感領域,西方主要國家已準備好不惜代價阻止中國獲得其境內的關鍵產能。
•案例二:荷蘭Nowi公司——被審查后放行的「軟警告」 幾乎在同一時期,安世於2022年11月收購了荷蘭代爾夫特的能源芯片初創公司Nowi。此事立即引起荷蘭議員的警覺,他們向政府發出質詢,質問為何沒有對這起交易進行安全審查。時任經濟事務大臣在答覆中承諾,將在新的投資審查法(Wet Vifo)生效后,利用其「追溯條款」對此進行評估。最終,在2025年6月,荷蘭政府認定Nowi的技術不屬於軍用或軍民兩用範疇,因此允許交易進行。
問題一:為何英國堅決阻止NWF收購,而荷蘭最終放行了Nowi?這揭示了什麼?
回答: 這兩個案例的關鍵差異在於資產的戰略價值和性質。NWF是英國碩果僅存的、具備規模化生產能力的晶圓廠,屬於關鍵基礎設施。失去它,意味着英國本土芯片製造產業鏈出現斷點。而Nowi是一家專注於低功耗物聯網芯片的技術初創公司,其技術雖先進,但不屬於「軍民兩用」或基礎製造類別。
這一對比清晰地畫出了西方政府的「紅線」:
1.基礎設施 > 技術本身:控制現有的大規模生產設施,比收購一項單一技術更敏感。
2.「硬能力」 > 「軟能力」:製造能力被視為國家安全的「硬」資產,而單一技術專利則相對「軟」。
因此,英國的行動是果斷的「硬脱鈎」,而荷蘭的處理方式則更像是一種「軟警告」和「能力展示」,即荷蘭政府向外界表明:它擁有審查乃至干預此類交易的法律工具(Wet Vifo追溯力),但會根據具體情況審慎使用。這為后續直接干預安世母公司埋下了伏筆。
場景三:地緣政治的「催化劑」 (2024 - 2025)
進入2024年,外部環境急劇惡化,為安世內部衝突的爆發提供了催化劑。
•網絡安全警鍾: 2024年4月,安世披露遭到黑客攻擊,大量機密數據被竊,其中包括客户信息和芯片設計。這無疑加劇了荷蘭當局對其數據安全的憂慮。
•制裁的「最后一根稻草」: 2024年底,美國將聞泰科技正式列入「實體清單」。更致命的是,2025年10月初,美國進一步擴大限制,規定任何由實體清單公司控股超過50%的企業(即使名稱不同)都將受到同等限制。安世半導體因此被直接衝擊,其與美國供應商的交易將受到嚴格管制。
問題二:歐洲高管們為何選擇在2025年10月此刻發難?真正的引爆點是什麼?
回答: 真正的引爆點是美國製裁的擴大化。在此之前,中資所有權更多的是一種政治和聲譽風險,歐洲團隊尚可通過強調本地化運營來應對。但2025年10月的美國新規,將這一風險轉化爲了現實的、致命的運營與生存危機。
•供應鏈斷裂:安世的運營依賴全球供應鏈,其中包含大量美國技術和設備。制裁意味着關鍵零部件和服務的供應可能隨時中斷。
•市場準入受阻:全球主要客户,尤其是汽車和消費電子領域的巨頭,爲了規避自身的合規風險,可能會開始尋找安世的替代供應商。
對於Kempe(COO)和Tilger(CFO)這樣的運營和財務主管來説,這意味着公司的生命線即將被切斷。中國的控股背景不再是增長的引擎,而是變成了公司生存的「戰略性負累」(strategic liability)。此時,採取極端措施剝離與母公司的關係,是從商業理性出發,避免公司玉石俱焚的唯一選擇。
第三幕:攤牌時刻 (2025年9月30日 – 10月)
場景一:政府的「凍結令」
2025年9月30日,荷蘭經濟事務與氣候政策部正式發出部長級指令,要求凍結安世半導體及其全球所有實體的資產、知識產權和業務調整,為期一年。這是荷蘭政府首次動用行政力量,全面鎖定一家在其境內的中資高科技企業。
場景二:內部人的「政變」與法院的配合
就在政府出手的同時,以CLO Ruben Lichtenberg為首的高管團隊於10月1日向阿姆斯特丹上訴法院的企業法庭(Ondernemingskamer)提交緊急調查申請。
企業法庭是荷蘭公司法中一個獨特的機構,專門處理公司內部糾紛和管理不善問題。法庭的反應異常迅速,在極短時間內即授予了臨時緊急措施,包括暫停張學政的董事職務和權力、並將聞泰持有的股份進行託管。法院在未經完整聽證的情況下就批准這些措施,表明它完全採納了申請人——即安世自己的高管們——關於公司面臨「緊迫和無法挽回的風險」的主張。
這種「行政命令+司法干預」的組合拳,展現了荷蘭政府一種高度成熟的策略:由行政部門製造「緊急狀態」,再由看似中立的司法系統根據公司法介入,從而在程序上完成對外國投資者控制權的合法剝奪。
結論:一場精心策劃的「資產奪回」
從充滿希望的開始,到充滿爭議的控制權更迭;從兩次收購預演的監管施壓,到地緣政治黑天鵝的致命一擊;最終由公司內部人發起「政變」,並由行政與司法力量完成最終收割——聞泰安世事件的全過程,展現了一場典型的、多方協同的「資產奪回」行動。
它清晰地表明,在當前全球半導體產業的緊張格局下,西方國家維護其技術主導權的工具箱中,不僅有前端的投資審查,更有后端的公司法、國家安全法乃至內部策反等一系列「組合拳」。對任何試圖通過海外併購獲取核心技術的中國企業而言,這都是一個教科書級別的風險警示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