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從強生爽身粉到「減肥神藥」,盤點潛藏致癌風險的健康產品

2025-10-13 22:04

已持續15年的強生爽身粉致癌訴訟再現新案例,近日,美國醫藥巨頭強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因其含滑石粉的爽身粉產品具有致癌性,被判賠償9.66億美元。

據多家媒體報道,2021年,美國加州居民梅·摩爾因患罕見癌症間皮瘤去世,其家人於同年起訴強生公司,指控該公司嬰兒爽身粉產品含有石棉纖維,導致摩爾患上罕見癌症。經過漫長的訴訟,2025年10月7日,美國洛杉磯縣法院一陪審團裁定,強生公司須賠償家屬9.66億美元(約合68.8億元人民幣),這也是強生爽身粉訴訟持續15年來,單一原告獲賠金額最高的一起判決。

鳳凰網財經援引法庭文件報道稱,強生公司早在20世紀70年代便已知悉其滑石粉(爽身粉原料)中可能含有石棉,但從未向公眾披露這一風險。對於摩爾所患的間皮瘤,醫學界普遍認為其與長期接觸石棉密切相關。原告律師表示:「我們希望強生最終能為這些原本可以避免的悲劇承擔責任。」

2010年,一名原告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聯邦法院對強生提起訴訟,此案被視為滑石粉(talc)致癌訴訟浪潮的起點。該訴訟指控強生嬰兒爽身粉(Baby Powder)含有石棉(asbestos)纖維,導致原告發展為間皮瘤。此案雖以強生勝訴告終,但其公開的法庭文件和證據鏈引發了后續數萬起類似訴訟的連鎖反應,推動了全球對爽身粉安全性的質疑和媒體曝光。到2023年4月,強生公司表示計劃在未來25年內支付89億美元賠款,解決針對其嬰兒爽身粉等產品涉嫌致癌的相關索賠。

除強生爽身粉外,近20年來全球範圍內已經出現多起健康產品、創新葯物潛藏致癌風險的案例,有的製藥企業甚至因為一款產品被曝致癌隱患,最終落得破產關張的境地,后文將根據公開資料整理列舉相關案例:

默克 羅非昔布(Rofecoxib)撤市及訴訟案

羅非昔布是一種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由美國製藥巨頭默克公司研發製造,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於1999年5月批准上市,用以治療骨關節炎、急性疼痛和痛經。

2004年,默克突然宣佈將在全球範圍內停產羅非昔布(Vioxx™),這一決定源自一項為期三年的研究,其結果顯示該藥物會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危險。羅非昔布撤市主因是心梗和中風風險增加,但長期使用研究(如APPROVe試驗)提示,該藥物可能增加腺瘤或結直腸癌風險,導致默克公司主動撤市。

默克在2007年同意支付48.5億美元,解決有關Vioxx引發心臟病和其他疾病的數千起產品責任訴訟。2011年,美國司法部發布公告稱,針對該藥物的刑事和民事訴訟,默克公司已經同意支付總額約9.5億美元的罰金。

賽諾菲 雷尼替丁(Ranitidine)致癌訴訟案

賽諾菲與GSK(葛蘭素史克)共同經營的Zantac(活性成分為雷尼替丁)於1983年作為處方藥進入美國市場,並於1996年成為一種非處方胃灼熱治療藥物,該藥物在2017年被賽諾菲收購。

2019年,一家獨立實驗室公開宣佈在Zantac於中發現了可能致癌的NDMA(二甲基亞硝胺),這家實驗室的研究表明,雷尼替丁會隨着時間或在高温下形成NDMA。自2020年起,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要求所有生產Zantac及其仿製藥的公司自願召回其產品,這一舉措引發了大量的訴訟,數以十萬計的患者要求鉅額賠償。

2022年,Zantac案件導致葛蘭素史克和賽諾菲的股票市值蒸發了約450億美元,並在此后面臨數十億美元的潛在損失。到2024年4月,賽諾菲公司宣佈同意賠償約4000起個人傷害索賠案件,以解決除特拉華州以外的所有美國州法院的訴訟,截至當時,仍有超過75000起案件在特拉華州合併審理,其中約有20000起針對賽諾菲。

衞材(Eisai)氯卡色林撤市

氯卡色林用於長期體重管理,由日本跨國藥企衞材株式會社開發,堪稱上一代「減肥神藥」。2012年6月,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鹽酸氯卡色林片上市,商品名Belviq。2016年10月,新配方BELVIQXR在美國上市。

2020年1月,FDA基於CAMELLIA-TIMI61試驗(涉及1.2萬名患者,平均隨訪3.3年)要求Eisai撤回Belviq。試驗顯示氯卡色林組癌症發生率略高(7.7%vs.安慰劑組7.1%),涉及胰腺癌、結直腸癌和肺癌等。動物實驗也提示潛在致癌風險(如乳腺腫瘤)。2020年2月,Eisai在全球範圍內主動撤回Belviq,影響約800萬名用户。FDA發佈安全警告,建議患者停藥並諮詢醫生。

當前,中國創新葯企業逐步具備了與全球頂尖製藥公司競爭的實力,2025年以來,二級市場創新葯板塊的強勢上漲也讓行業關注度大幅提升。面向未來,過往跨國製藥企業的相關產品風險案例,凸顯製藥企業必須認真對待產品安全和產品責任問題,一旦發生產品健康風險問題,製藥企業必須採取積極措施,以避免對其聲譽和業務造成長期負面影響,更應以最大誠意和努力履行其企業責任。(綜編)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