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快手種太陽計劃聯合健康中國發起直播訪談 專家詳解科學干預抑郁焦慮

2025-10-13 19:14

來源:環球網

第34個世界精神衞生日之際,快手種太陽計劃聯合健康中國快手號發起主題為「走出心理困境:種下太陽,種下希望」的直播訪談,邀請兩位精神科主任醫師,圍繞工作壓力、情緒管理、常見精神疾病等話題,解答網友們的提問,傳播科學的心理健康知識,整場直播吸引320萬人次觀看。中國健康教育快手號同步直播。

專家拆解加班失眠、易怒等常見問題

此前,快手聯合健康中國通過多渠道向網友徵集心理健康相關的問題,共收集到上百條網友的提問。

有網友提問説:近期連續加班到凌晨,閉上眼全是報表和郵件,失眠越來越嚴重,這種狀態該如何調整?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主任醫師劉競解答説,長期加班會使大腦處於持續興奮狀態,影響睡眠節律。她建議通過呼吸放松、正念練習、適度運動等方式幫助身心「切換頻道」,並強調保持規律作息的重要性。「如果自我調節效果不佳,應及時就醫評估。」

在前期問題徵集中,有網友表示:「最近特別容易發火,同事迟到五分鍾,我能罵半天,事后又反悔,這些表現是更年期提前了?還是心理出了問題?」

北京回龍觀醫院主任醫師潘偉剛對這種「易怒情緒」進行了分析。他表示,若非更年期階段,頻繁發脾氣多與慢性壓力導致的情緒調節功能失調有關。「大腦中的杏仁核如同警報器,長期疲勞會使其過度敏感,使人容易‘一點就炸’。」他建議這類人羣重點緩解身心疲憊,而非歸咎於性格問題。

針對網友關心的「公司年會表演前失眠、上臺手抖」 的場合恐懼問題,劉競醫生指出,這是社交焦慮的一種表現,核心在於對自我表現的過度擔憂和災難化認知。她指出,接納自身不完美、練習松弛感、與善意觀眾進行眼神交流等,都有助於緩解緊張。

專家澄清用藥誤區 強調科學干預抑郁焦慮

圍繞網友們最關注的抑郁、焦慮、失眠診療問題,兩位專家逐一澄清認知誤區,給出科學方案。

針對網友有關 「失眠不想吃安眠藥」 的提問,潘偉剛醫生提出非藥物調整建議,對最近兩周內的急性期失眠,可以在離睡至少2小時前,進行30至90分鍾內的中等強度運動,並保持固定的、有規律的作息等來進行調整改善。對達到幾個月以上的失眠情況,他建議網友到醫院做評估,必要時遵醫囑用藥。

劉競醫生補充分享説,應建立「牀只用於睡覺」的條件反射,避免在牀上玩手機,同時減少對失眠的災難化想象。「失眠本身並不可怕,沒有對我們的身心造成非常大的影響,造成困擾的很重要的一個部分是什麼?是我們把睡眠如果質量不好造成失眠的話,會覺得有很多不好的結果,災難化的去想象。」

關於 「安眠藥副作用」,劉競醫生在直播中強調 ,遵醫囑是關鍵,從最小劑量開始,僅在嚴重失眠時短期服用(2-4 周內),避免自行加量或長期依賴,醫生會根據入睡困難、早醒等不同症狀選藥。

對於抑郁症,潘偉剛醫生在直播中澄清 「吃藥變笨、停不了」 的誤區。他指出,抗抑郁藥無成癮性,不會讓人變笨,反而能改善抑郁導致的「假性痴呆」。他還表示,首次治療需鞏固兩年,是為降低50%的復發風險,並非終身服藥。

劉競醫生指出,輕度抑郁可通過單純的心理治療,如認知行為治療、人際的心理治療等,中度抑郁可以選擇藥物治療或心理治療,如果是重度抑郁,特別有是輕生風險的,要通過藥物的治療、心理的治療,甚至要聯合一些物理治療的方法。

在直播中,兩位專家多次強調,在治療抑郁症和焦慮症時,切記不要自行停藥,要遵醫囑用藥。他們還強調,抑郁症是可實現臨牀痊癒,但需關注復發風險。

照亮心理困境,推動社會去污名化

本次直播是快手種太陽計劃在「世界精神衞生日」的重點活動。據瞭解,2024年5月,快手上線種太陽計劃,一方面發揮平臺技術的優勢,識別並聯動警方干預挽救有輕生傾向的用户,同時發揮平臺的內容優勢,聯動媒體、心理健康專家、平臺上的專業創作者等,通過心理健康知識科普直播,提升公眾對心理健康的認知,給身處心理危機的用户以啓發,幫助他們走出心理陰霾,在更多人的心里種下「太陽」。

在直播中,兩位專家也表示期望通過更多的科普,減輕公眾對心理問題和精神疾病的歧視和防止污名化。

劉競醫生指出,精神疾病常被誤讀為「你太小心眼」、「太脆弱」、「你不夠堅強」等,實際上精神疾病是生物遺傳、個人性格、人際關係、成長環境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她提醒屏幕前的公眾説,如果自己出現了精神心理方面的困擾,要直面這個問題,及時去就醫。如果身邊有人告訴你,他出現了這些問題,我們要以一個善意的態度去對待他,理解和接納對方,可能在這個時候,他需要別人給他一些支持和關愛。

「你可以問問他,你需要我給你提供一些什麼樣的幫助嗎?然后多去傾聽,少去發表一些指導和建議,因為你講的這些東西,他其實都知道,他只是自己在目前暫時做不到。」劉競説。

潘偉剛醫生在直播中呼籲,更多精神科醫生在時間充裕的情況下,可以走出來去做科普。「無論是文字的,還是音視頻方面的內容,讓更多大眾認識到什麼是精神疾病。」 (心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