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13 18:05
(來源:廣東電池)
據SNE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8月,全球電動汽車電池裝車量達691.3GWh,同比增長34.9%。
從2025年1-8月全球動力電池裝車量TOP10企業來看,中國電池企業依然佔據6席,市佔率合計達68.4%,佔比接近7成,較去年同期增加了3.1個百分點;中國企業在全球動力電池市場的份額保持穩定。
具體來看,寧德時代以254.5GWh的裝機量穩居全球首位,比亞迪以124.8GWh的位居第二,裝機量遠超排名第三的LG新能源;排名第四到第十的企業分別是中創新航、SK on、松下、國軒高科、三星SDI、億緯鋰能(維權)、蜂巢能源;裝機量方面與前三企業有着相當大的差距;與上月相比,前十排名保持一致。
寧德時代以絕對優勢蟬聯第一,裝機量同比增長31.9%,市佔率高達36.8%,較去年降低了0.9個百分點。其電池供應給中國主要品牌,如長安、吉利、賽力斯、小米等;此外寧德時代還為特斯拉、寶馬、奔馳、大眾等國際車企供應電池。
比亞迪以124.8GWh裝機量位居第二,同比增長50.3%,市場佔有率為18.0%,較去年同期增加了1.8個百分點,環比增長0.2個百分點;作為同時生產電池和新能源汽車(BEV+PHEV)的車企,比亞迪憑藉強大的性價比優勢,不斷拓展車型佈局。其市場份額不僅在中國本土快速提升,在海外同樣增長迅猛,尤其在歐洲表現突出——今年1-8月電池裝車量達到8.6GWh,同比飆升263.1%。
中創新航以32.1GWh的裝機量保持排名第四,同比增長32.2%,其市場佔有率為4.6%,與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0.1個百分點。
國軒高科以25.1GWh的裝機量排名第七,同比增長71.8%,市場佔有率為3.6%,較去年同期增加了0.7個百分點。
億緯鋰能以19.9GWh的裝機量排名第九,同比增長84.9%,市場佔有率升至2.9%,較上年同期增加0.8個百分點。
蜂巢能源作為TOP10公司中增速最高的公司,裝車量同比飆升98.5%,達到17.5GWh,排在第十位,市場份額2.5%。
三家韓國動力電池企業分別佔據了第三、第五、第八的席位,三家企業份額均有所下滑,合計僅16.8%,同比下降3.8個百分點;唯一上榜的日本廠商松下則佔3.7%,較去年減少0.6個百分點。
其中,LG新能源裝機量同比增長9.0%,為56.1GWh,以9.5%的市佔率排名全球第三,較去年同期減少2.3個百分點;主要原因是特斯拉在歐美地區銷量低迷,但在大眾、起亞、雪佛蘭等品牌的推動下,LG動力電池裝機量整體還是迎來了增長。
SK On裝機量同比增長20.3%,為29.2GWh,以4.2%的市佔率排名全球第五,較去年同期減少了0.5個百分點,SK On是三家韓國企業中增速最快的企業,其電池主要搭載於現代汽車集團、福特、梅賽德斯-奔馳和大眾集團的新能源汽車上;大眾 ID.4 和 ID.7的強勁銷售對SK On的裝機量增長起到積極影響。相比之下,福特F-150 Lightning銷量有所放緩,但Explorer EV、E-Transit和PUMA EV銷量提升13.0%,對整體裝車量形成一定支撐。
三星SDI裝機量為20.0GWh,同比減少9.1%,是前十名中唯一負增長的企業,以2.9%的市佔率排名全球第八,較去年同期減少了1.4個百分點。從電動汽車銷售來看韓國三大企業電池用量,三星SDI的供應比重依次為寶馬、奧迪和Rivian。寶馬在i4、i5、i7、iX等主要電動化車型上搭載三星SDI電池,且隨着這些車型銷量的整體增長,電池搭載量也呈現增加趨勢。Rivian的R1S、R1T在美國保持着穩定的銷量,但由於新推出了採用中國國軒高科LFP電池的標準續航版本,這對三星SDI的供應比重產生了負面影響。另一方面,隨着奧迪基於PPE平臺的Q6 e-tron銷售正式展開,其電池用量同比增長15.9%。
松下是前十企業中唯一一家日本電池企業,其裝機量保持穩定,排名第六,2025年1-8月,松下動力電池裝機量為25.8GWh,同比增長 16.0%,市佔率為3.7%。松下最近重組了供應鏈,以增加北美本地生產的比例應對美國針對中國製造電池和原材料的關税政策。松下通過擴大本地採購,減少了對中國原材料的依賴,着力打造穩定的電池供應鏈。這一戰略預計將為未來松下在北美市場的使用量恢復和市場份額的保持提供重要支撐。
前十企業中,除寧德時代、中創新航外,4家中國企業的市佔率均較上年同期有所提高,但中創新航在相對高基數的情況下仍保持增長;而4家日韓企業的市佔率一直在下降;值得一提的是,排名第八的三星SDI與第九位的億緯鋰能差距在縮小,從1-7月的0.3GWh縮小至1-8月的0.1GWh;或許在年內,億緯鋰能將實現對三星SDI的反超。
除裝機量前十企業之外的其余電池廠商的裝機量合計爲75.2GWh,同比增速達49.7%;市佔率為10.9%,較去年增加了1.1個百分點,與1-7月保持一致;這意味着市場競爭越發激烈,二線廠商和新進企業在積極地攻佔市場。
公告聲明:
本文數據來源於SNE,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且未能覈實版權歸屬,不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敬請作者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