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13 11:36
在全球產業鏈重構的背景下,中國資本正以規模化、高質量的姿態深度融入越南製造業。據越南財政部最新數據,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對越直接投資達14.7億美元,同比增長68.5%,項目數量佔比達29.5%,成為越南製造業升級的核心驅動力。這一趨勢不僅重塑了東南亞製造業格局,更催生出輕工行業的新一輪投資機遇。
中國資本重塑越南製造生態:
從規模擴張到技術躍遷
現階段中國對越投資已突破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邊界,向高科技、高附加值領域延伸。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企業在越南新註冊的251個項目中,電子製造、新能源、智能製造佔比超60%。例如,勝宏科技在北寧省投資5.2億美元建設高精度PCB工廠、格林精密投入1.2億美元研發消費電子精密部件,標誌着中國資本正推動越南從組裝基地向全球電子供應鏈關鍵節點轉型。
數據印證了這一趨勢的持續性:2023年中國對越投資44.7億美元,2024年增至47.3億美元,2025年一季度投資額已接近2023年全年的三分之一。這種加速態勢與越南製造業的升級需求高度契合——越南電子出口額從2013年的106億美元躍升至2022年的555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達18%,但產業鏈上游的設計、材料、設備仍高度依賴進口,為中國企業提供了技術輸出的戰略窗口。
輕工行業投資機遇:四大領域成資本新寵
1. 紡織服裝:全產業鏈重構進行時
中國紡織巨頭在越南已形成「原料—紡紗—染整—製衣」的完整生態。截至2025年,天虹紡織、申洲國際、華孚時尚等企業累計投資超200億美元,構建起覆蓋西寧省、胡志明市等地的產業集羣。例如,華孚時尚在隆安省的投資達5億美元,年產29萬錠新型紗線,產品80%出口國際品牌供應鏈。
投資邏輯:越南對美紡織品出口額2024年達187億美元,同比增長23%,規避美歐高關税(中越出口產品關税差達20%—25%)是核心驅動力。同時,越南勞動力成本僅為中國的60%—70%,配合政府「三年免税、四年減半」的税收政策,形成成本與政策雙重優勢。
2. 消費電子:從組裝到核心部件的躍遷
越南電子製造業正突破低端組裝定位。富士康、立訊精密等企業在北寧省、富壽省佈局智能手機、耳機等高附加值產品生產線,而中國資本的進入進一步推動了技術升級。例如,格林精密的1.2億美元投資聚焦消費電子精密結構件,直接對接三星、蘋果等終端廠商的供應鏈需求。
數據支撐:2023年越南計算機、電子及零配件出口額359億美元,手機出口額338億美元,合計佔出口總額30.6%。但上游芯片設計、材料製造等環節仍依賴進口,中國企業在封裝測試、設備製造等領域的技術輸出空間巨大。
3. 家居家俱:消費升級催生新市場
越南中產階級崛起帶動家居消費升級。興安省、同奈省等地的家俱產業園吸引了中國企業投資,例如某中國企業在廣寧省建設智能家居生產線,產品通過電商平臺直供東南亞市場。越南建築業年均增長8%,建材銷售、家居翻新等細分領域年均增速超15%。
政策紅利:越南政府將綠色經濟、數字經濟列為新興增長引擎,對採用環保材料、智能技術的家居企業給予額外税收減免,與中國企業的技術優勢形成互補。
4. 「消費+新經濟」:餐飲文化與農業技術的本土化融合
中國餐飲品牌在越南市場表現亮眼。海底撈、蜜雪冰城等企業在胡志明市、河內市開設門店,單店月均營收超50萬美元。農業領域,中國企業光寶科技集團在廣寧省投資6.9億美元建設綠色氫氣工廠,配套太陽能電池板、快速充電站項目,形成「新能源+農業」的跨界模式。
案例亮點:中國品牌和中國製造在越南不斷落地,就如同我國20年前的發展模式——引入肯德基、麥當勞等外資企業來華投資。友好的環境加上成熟的技術,使得越南經濟高速成長。
典型案例解析:中國輕工企業的越南突圍戰
案例1:申洲國際——垂直整合的全球化樣本
作為全球最大的針織服裝製造商,申洲國際在越南的投資呈現「階梯式」佈局:2013年租賃西寧省土地生產針織服裝,2019年投資1億美元建設阿迪達斯專供成衣廠,2025年再投1.5億美元打造高檔面料及配件工廠。這種「面料—成衣」一體化模式,使其越南工廠的毛利率比國內高5個百分點,對美出口交貨周期縮短至15天。
案例2:晶苑國際——柔性製造的東南亞實踐
晶苑國際在越南海陽、海防等5省擁有工廠,2025年計劃在南定省投資2億美元建設智能面料與牛仔褲工廠。其「小批量、多款式」的柔性生產模式,配合越南低成本的勞動力,成功拿下優衣庫、耐克等品牌的快速返單需求,工廠產能利用率長期保持在95%以上。
案例3:偉星股份——輔料龍頭的技術輸出
中國服裝輔料領軍企業偉星股份近年來在越南不斷加大投資,公司在清化省投建的SAB工廠引入全自動拉鍊生產線,產品不良率從3%降至0.5%,直接替代日本YKK在越南的市場份額。其「本地化研發+全球標準」策略,使越南工廠成為東南亞地區唯一能生產高端防水拉鍊的基地。
風險與挑戰:合規化與本土化並重
儘管機遇顯著,但中國企業在越投資仍需跨越三大門檻:一是法律合規。越南《投資法》對外資併購、土地使用有嚴格限制,需通過「中國母公司—新加坡路徑公司—越南工廠」的架構規避風險。二是供應鏈本地化。越南電子產業上游材料進口依賴度超70%,企業需聯合本地供應商建立備貨機制。三是文化融合。某中國家俱企業在同奈省因忽視越南員工節假日習慣導致罷工,最終通過設立「彈性休假制度」化解危機。
越南製造的崛起,本質是中國資本與東南亞資源的高效整合。隨着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框架下中越產業鏈的深度綁定,以及越南政府對綠色經濟、數字經濟的持續投入,輕工行業的投資機遇正從「成本驅動」向「價值創造」升級。對於具備技術壁壘、品牌影響力與全球化運營能力的中國企業而言,越南不僅是規避貿易壁壘的「跳板」,更是參與全球製造業重構的戰略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