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13 15:05
農户的葡萄種植園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付樂 安徽省靈璧縣攝影報道
近百畝的葡萄種植園,小小的玉石店……無數小微、小小微、個體工商户,組成了產值幾十億、數百億元的地方支柱產業。
「我們光工資支出一天就好幾千元,再加上土地流轉費、肥料農藥等,東挪西湊后,資金還是差一大截。」安徽省靈璧縣葡萄種植戶汪郁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從申請到放款,短短十來分鍾,20萬元貸款就到賬了。
傳統風控依賴硬指標,以分期樂普惠為代表的行業機構,正以「科技+場景」破局,通過整合多方數據、開展融合建模與線下覈驗,精準識別需求與定價,擴大普惠金融服務範圍,為縣域小微企業打通融資通路。
小葡萄里的大產業
秋涼漫進皖北的時候,雨總來得綿密。
清晨7點,記者一行人來到安徽省靈璧縣下樓鎮。這里的田野被雨絲織成半透明的網,一片片葡萄架在雨里靜立着,空氣中混着葡萄的香氣,這是皖北秋天最實在的滋味。
汪郁每走幾步就停下來,伸手撥開掛在藤蔓上的藍膜袋,袋子里裹着的「陽光玫瑰」已染上淺琥珀色。這些葡萄陸陸續續走進盒馬鮮生、百果園等全國各地商超的貨架,汪郁也隨之迎來今年的大豐收。
「剛開始家里的葡萄園只有十來畝,全靠父母兩人打理。老父親走后,我從外地打工回來,接過了這片園子,把原來的地擴了10倍。」汪郁説道。
從古到今,中國農民與土地相依為命,耐心守候每一個春秋。站在高處望去,汪郁的葡萄園如今已是郁郁蔥蔥的一大片。去年,他的葡萄種植面積接近一百畝,在當地鎮上算是數一數二的規模。
農户採摘葡萄
恰逢葡萄的關鍵採摘期。汪郁指尖輕輕碰了碰果實,確認果肉夠實,才又把袋子仔細繫好。「這幾天我們天天採摘,三四十個工人,一天能採三四萬斤。」汪郁説道。
然而,隨着種植規模擴大,每年的資金投入跟着大幅上升,這也是汪郁創業以來面臨最大的資金瓶頸。「種葡萄的一大問題是機械化程度不高,需要大量人工投入。從施肥打藥、整枝修剪到套袋採收,每個環節都離不開人力。最忙的時候,每天要僱幾十個工人,只是工資支出一天就好幾千元,再加上土地流轉費、肥料農藥等等。」汪郁細數着開支。
「我們周轉資金比較大,一年需要幾百萬元。」汪郁稱,自己跑過鎮里的銀行,瞭解到農業貸款要走流程,得評估土地,找擔保人,最快也得一個月。他表示,農時不等人,過些日子温度一降,葡萄就不長了,影響今年的收成。
轉機是在一個午后,朋友給他推薦了分期樂普惠的信貸產品。「能不能批過」「多久能放款」「能貸出來多少」,汪郁帶着一連串疑問,撥通了朋友給的電話號碼。
接到汪郁電話后約一個小時,分期樂普惠靈璧線下門店的客户經理就出現在他的葡萄園里。客户經理對葡萄園實地調研后,再結合歷史收成數據與市場收購價,很快就完成了汪郁的審批放款。
汪郁至今記得那個下午,也就十幾分鍾,自己手機就震了,點開一看,20萬元到賬了,準備用這筆錢給工人們發工資。
「雖然今年的葡萄收購價格較往年有點低,但收入還是會有個四五十萬元。」汪郁稱。
縣域融資的「最后一公里」
陽光玫瑰
走在鄉間小道,有老鄉熱情地打招呼,「你們明天來就好了,能趕上鎮上的葡萄節,什麼樣的葡萄都有,熱鬧得很。」
葡萄產業是靈璧縣富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也是全國縣域經濟的一個縮影。目前,靈璧縣下樓鎮葡萄種植總面積7000余畝,總產值達到3.5億元左右。
小小的葡萄園看似分散,卻共同構成了地方農業產業的「基本盤」。不過,這些小微主體的生存與發展,卻始終被「資金」問題牽絆。
小微企業、農户過去與金融機構打交道時,心里可能會有抵觸情緒,認為通過率低,只願意通過熟人朋友周轉。
51歲的玉米種植戶李剛同樣面臨資金周轉難題。李剛對本報記者表示,以前缺錢周轉時,都會找親戚朋友借,但現在都機械化了,別人也要周轉,也缺錢。今年4月,他在分期樂普惠借出來一萬元用於拖拉機維修,8月又借了8千元。
記者近期在多地走訪調研時發現,家庭作坊式企業、個體工商户通常缺少抵押物、流動資金,經營場景多分佈在縣域、鄉鎮等下沉區域,且經營點位分散、行業跨度大,金融需求呈現「小、散、雜」的特徵。
如果將金融體系比作「森林」,大型企業就好比枝葉繁茂的大樹,中型企業則是灌木叢,都容易被傳統金融機構的資源覆蓋。而小微企業好比森林生態系統的小草,往往被忽視。樂信相關數據顯示,66%小微企業有貸款需求,但僅有21%最終獲銀行小微貸款支持,供給和需求失衡。
繞開傳統信貸風控壁壘
靈璧縣採摘葡萄場景
正是看到縣域小微企業的核心需求,以分期樂普惠為代表的普惠金融平臺,通過模式創新為靈璧縣的小微企業打造了適宜的融資方案,也為縣域經濟的資金流動打通了「堵點」。
通過風控識別和屬地化團隊,分期樂普惠紮根地方特色產業,利用「2+2=4」模式,讓小微企業有了自己的「錢袋子」。
具體來看,圍繞用户生命周期,分期樂普惠搭建識別體系,引入行業三方數據並增加細分行業維度數據,迭代完善風險、收入、用户行為等模型,為業務人員提供精準多維的「畫像」指引,提升客户的識別率。
據樂信副總裁楊濤介紹,團隊將客户經理與客羣分設矩陣,通過相互匹配建立最優矩陣以最大化系統效率。同時為優質老客篩選更優利率、更高額度,併疊加借錢優惠券,推動客户復購。
在普惠金融服務優化中,數據識別能力是關鍵突破點。通過處理文本、語音等歷史非結構化數據,結合意願模型,可指導客户經理定向觸達潛在需求羣體。以貸前審覈為例,過去借款人需提供多種申請材料,其中大量非結構化信息處理難度大,通用技術提取文本有限且需大量人工覈對補錄。引入大模型技術后,系統能高效識別合同中的文字、表格、印章等元素,自動解析表格結構並精準提取關鍵數據,大幅減少人工覈驗工作量,提升處理效率。
楊濤表示,藉助數據建模、自動化操作,結合線下更透明的非結構化信息,可精準定位急需資金且符合樂信風控資質的羣體,實現高通過率、低風險的精準化運營,將更多資金需求人羣納入評估體系。
一方面,精準風控不僅成功定位潛在資金需求客户,更優化了整體風險表現。另一方面,通過對老客的精細化運營,分期樂普惠老客的月借款復購得以逐步提升。
分期樂普惠門店
此外,在地理層面,小微企業難以就近獲取金融服務,部分要依靠老家銀行。分期樂普惠工作人員對本報記者表示,我們屬地化團隊紮根本地,按照「雙錄」合規要求,結合用户自身資質,可以做到無固定抵押物、無學歷等條件排斥,迅速放款。
分期樂普惠的業務模式打破了金融服務的地域性侷限,以「縣域門店」為線下核心觸點,推進屬地化服務,目前覆蓋30個省份,超2000名線下直營獲客團隊。
楊濤表示,未來樂信將逐步探索出「服務易得,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的普惠金融服務,從而實現從「人找資金」到「資金找人」的模式轉換,通過「實體門店+上門服務」模式,分期樂普惠打通普惠金融的「最后一公里」,讓用户真正感受到「看得見、用得清、信得過」的金融服務。
(文中汪郁、李剛均為化名。)
責任編輯:馮櫻子 主編:張志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