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從「失聯」到辭職!萬科高層震盪背后

2025-10-13 13:20

來源:閨蜜財經

撰文|蜜妹

這是@閨蜜財經的第1719篇原創

2025年10月13日,一紙公告震動了整個地產圈和資本市場。

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萬科企業」)宣佈,董事長辛傑因「個人原因」辭職,由黃力平接任。

字數不多,但背后的信息量卻足以掀起驚濤駭浪。

辛傑上任不足一年便匆匆離場,萬科這家曾經的行業「優等生」,究竟正經歷着怎樣的陣痛與變革?

01

辛傑的離職,最引人遐想的莫過於公告中那句經典的「個人原因」。

在資本市場,這四個字往往是「不可言説」的代名詞。辛傑自2025年1月27日接替郁亮擔任董事會主席,到10月12日遞交辭呈,在萬科權力的最高峰僅停留了不到9個月。

綜合各種公開信息蜜妹看到,辛傑在萬科的角色,並非深入一線抓銷售、管項目。更像一位來自大股東——深圳地鐵集團(下稱「深鐵」)的「監軍」和「資源協調官」,他的主要工作聚焦於兩個核心層面:

穩定軍心與輸送彈藥:在他任內,深鐵以前所未有的頻率和規模向萬科提供了鉅額借款,扮演了「救火隊長」的關鍵角色 。可以説,辛傑在萬科的每一天,幾乎都在為錢的事情奔走。

推動內部組織變革:辛傑主導了萬科新一輪的組織架構調整,核心方向是「削藩」,即取消區域層級,由集團總部直接穿透管理到城市公司,強化總部的集權。

對於他的離職,官方給出的「個人原因」顯然無法滿足市場的好奇心,所以坊間傳聞也很多,在這里蜜妹就不多揣測了。

無論真相如何,辛傑的匆匆離場,都標誌着深鐵對萬科的介入進入了新階段。

02

接下來聊聊萬科這位新的「掌舵者」黃力平。

在蜜妹看來,黃力平此次接任董事長,核心看點在於他「深鐵系」核心高管的身份,以及與萬科多年的交集。

深鐵方面,黃力平2014—2018年任深鐵集團副總經理;2018—2021年任深圳市人才安居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董事、總經理;2021年至今任深鐵集團總經理。

萬科方面,黃力平自2021年6月起擔任萬科董事,至今已4年,併兼任審計委員會委員。

值得一提的是,黃曆平是一位技術型領導。他1991年獲同濟大學工學學士學位;1994年獲同濟大學工學碩士學位;現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這意味着他可能更注重精細化管理與流程控制,而對於當前需要通過「極限降本」和提升運營效率來應對危機的萬科而言,具有特殊價值。

最后,他自願放棄董事酬金的舉動,清晰地表明其首要身份是大股東深鐵在萬科的代言人,核心使命是保障深鐵作為第一大股東的利益,並監督萬科的風險化解進程。

03

自2025年以來,面對萬科的困境,作為第一大股東的深鐵集團,早已開始了一系列的「輸血」救助。根據蜜妹不完全統計,具體如下:

除此之外,深鐵還在其他時間點提供了多筆借款,使總金額累計達到近260億元。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這種輸血能持續多久?它能從根本上解決萬科的問題嗎?

輸血只能保證萬科「活下去」,但如何重新「健康地活」,如何恢復自身的造血能力,纔是新任董事長黃力平面臨的終極考驗。

04

此前萬科披露的2025半年報里蜜妹看到,2025 年上半年,萬科實現營業收入1053.23 億元,同比跌26.23%;歸母淨利潤為虧損119.47億元,同比擴大21.25%。

這意味着,上半年萬科每天要虧6600多萬元,相當於一箇中小型房企全年的淨利潤。

萬科的核心業務是房地產開發,202年上半年這項業務的結算收入為740.5億元,同比降幅超33%,佔總營收的比例從2024年的78%降到70%。開發業務毛利率僅8.1%,扣除税金及附加后營業利潤率3.6%。

賣的房子少了,賣出去的房子又不賺錢,這是萬科面臨的最核心困境。此前中指院數據顯示,前9月萬科地產以-44.43%的跌幅「斷崖式」下滑。

截至2025年6月末,萬科淨負債率為 90.4%,較2024年底提高9.8個百分點;資產負債率73.1%,較2024年底降低0.6個百分點。

其中有息負債3,642.6億元,佔總資產的比例為30.5%。一年內到期的有息負債1,553.7 億元,佔比42.7%;一年以上有息負債2,088.9億元,佔比57.3%。

而同期,萬科持有貨幣資金740.02 億元,人民幣佔比95.2%。這意味着靠手頭的現金,連一半的短期債務都無法覆蓋。

這個巨大的資金缺口,就是懸在萬科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也是深鐵不得不頻繁「輸血」的直接原因。

萬科的故事,正在從一個市場化的商業傳奇,轉變為一個國資主導下的風險處置與企業重塑的樣本。

新董事長黃力平的擔子無比沉重,他不僅要繼續扮演「財務官」的角色,確保資金鍊不斷,更要像一位「全科醫生」,為萬科孱弱的業務肌體找到新的增長點和盈利模式。

文章僅供討論分析,不構成投資建議。本文未註明圖片均來自於企業或監管部門公告,特此説明和感謝!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