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雲跡科技IPO在即:阿里、騰訊聯手下注,服務機器人長出「AI大腦」

2025-10-13 13:59

經濟觀察報記者 周悦

在北京雲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雲跡科技」)的辦公區,每位員工的工位前都有機器人停靠點。只需一條手機指令,輪式結構的複合多態機器人便會從走廊盡頭緩緩駛來,穿過人羣,停靠在桌前,準確送達文件、飲品或工具。

這些機器人並非用來展示「高科技感」,而是工程師日常測試調度系統的重要載體。整層辦公區被視為真實服務場景的演練場,上百臺機器人每天在工位巡邏穿梭,路線規劃、速度調整、避障反應與指令響應,全部成為技術團隊反覆調校的數據樣本。

這家成立於2014年的機器人公司,如今不止於研發硬件,更在於要構建一整套智能服務系統。他們自主研發的調度平臺HDOS(HospitalityDigitalOperationSystem,AI智能體應用系統),就像一個「數字管家」,幫助服務型機器人更聰明地工作,融入酒店、醫院等複雜的三維立體空間。

10月8日,雲跡科技(2670.HK)正式啟動港股招股程序,計劃於10月16日在港交所主板掛牌。雲跡科技是繼晶泰科技(2228.HK)、黑芝麻智能(2533.HK)、越疆科技(2432.HK)之后,第4家以18C章上市的「特專科技公司」——這條通道專為尚未盈利、但擁有核心技術能力的企業所設。

截至10月9日,雲跡科技在港股的IPO中,公開發售部分集資3298萬港元,投資者通過融資認購的總金額達1336倍。此前,雲跡科技曾完成8輪融資,背后匯聚了阿里巴巴、聯想創投、騰訊、啟明創投、攜程、沸點資本等明星投資方。

讓機器人的頭腦和四肢一樣發達

如今,機器人在酒店里送水、送快遞、送外賣,早已不是新鮮事。但在大多數場景中,它們依然運行在預設軌道上,路線和流程固定,一旦遇到任務衝突、設備空閒不均或臨時加單,就容易「卡殼」。

效率問題往往受限於系統能力,雲跡科技正試圖打破這種限制。

在雲跡科技的研發中心,經濟觀察報記者看到了一幕多工種運轉的現場:幾臺機器人正來回穿梭,有的在不同工位之間運送打印機及文件,有的正在清掃地面,還有一些靜靜停在角落,等待更換任務模塊。員工在線上商城下單咖啡、麪包等食品,機器人立刻接單並配送至工位。中央調度大屏實時顯示着所有機器人設備的位置、任務狀態與電量分佈,系統會根據路徑擁堵、能耗均衡、任務優先級等因素,自動分配調度。

圖説:雲跡科技辦公區24小時服務智能體(周悦/攝)

圖説:雲跡科技辦公區24小時服務智能體(周悦/攝)

承擔這些工作的是雲跡科技自主研發的UP系列機器人。它們採用模塊化結構,支持快速更換任務組件——上午送文件、下午清掃、晚上巡檢,一臺設備即可實現多崗輪轉。這種設計類似樂高積木:底盤通用,只需幾分鍾更換上方的功能倉,機器人就能從送水員變身清潔工或引導員,無需整機更換或重複部署。

雲跡科技的一位負責人介紹,一臺機器人干多種活,意味着投入成本可以在多個服務環節中攤平,減少閒置時間,也降低了客户的使用門檻。對於任務多樣、空間複雜的酒店和寫字樓來説,這種靈活性尤其關鍵。

如果説UP系列是服務場景中發達的四肢,可以觸達每一個角落,那麼承擔統籌調度的「大腦」則是雲跡科技自主搭建的HDOS系統。它負責在任務請求發生時,綜合判斷優先級、電梯使用頻次與設備能耗,幾秒內完成任務分配,無需人工干預。

目前,雲跡科技的智能體應用包含兩個主要組成部分:HDOS,一個智能服務中樞加上多個助手模塊。比如,流程管理專家模塊可追蹤任務狀態;運營助手負責實時分析運營數據,生成優化建議;數字禮賓能通過語音回答快遞、導航等問題;YJ-Platform則是一個將HDOS集成到客户現有工作流程中的平臺。

這背后的創始人是雲跡科技董事長、總裁支濤——一位深耕機器人行業十余年的連續創業者。她提出「AIAgent+機器人本體」的產品思路,也就是「離身智能+具身智能」,帶領團隊構建出一整套能真正融入日常運營節奏的系統,讓機器人不僅能完成任務,還能理解場景、靈活協作。在她看來,服務機器人的關鍵是應對現實中複雜多變的運營需求。基於這一理念,雲跡科技持續加碼調度系統與智能體平臺的建設。

截至目前,支濤及團隊擁有550余項授權專利,另有600余項在審,覆蓋環境感知、運動控制、多模態交互等關鍵領域,曾獲吳文俊人工智能技術發明獎。

從量價博弈走向「訂閲+出海」雙軌

招股書顯示,雲跡科技的服務機器人已落地全球超3.4萬家酒店、150多家醫院,以及工廠、公寓與寫字樓等場景,其中酒店場景仍是其核心陣地。2024年,單日在線運行的機器人設備最高達3.6萬台,當年累計完成約5億次服務,僅12月的指令執行量就突破186億次。據市場調研機構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雲跡科技以6.3%的市場份額位居中國機器人服務智能體市場第一,在酒店場景中市佔率達13.9%。

在業務模式上,除硬件銷售,雲跡科技也在探索「RobotasaService」(RaaS)路線。雲跡科技主營業務由兩大板塊構成:一是機器人本體與功能模塊的銷售;二是圍繞調度平臺、系統服務的AI數字化訂閲服務。2022年至2024年,其營收從1.61億元增長至2.49億元,3年複合增長率為23.2%。同期,經調整淨虧損從2.34億元縮減至0.27億元。

這種轉型也體現在產品結構與價格策略上。最早推出的「潤」系列是雲跡科技打入酒店市場的開路先鋒。但隨着產品更新迭代,該系列逐步停產,2022年至2024年間,「潤」系列銷量從2881臺下降至1255台,均價也從2.32萬元降至1.31萬元。

其后推出的「格格」系列展現出更強的市場適應性,2024年銷量達到6358台,同比增長68.3%,但單台售價也從2.68萬元下調至2.09萬元。招股書解釋,這一降價是主動讓利,意在降低客户門檻、加快多場景滲透速度,擴大覆蓋範圍。

2023年10月,雲跡科技推出第三代UP系列機器人,主要面向需要同時完成多項任務的企業客户,如酒店、寫字樓或醫院等。這一系列機器人採用「模塊化設計」,支持功能快速更換。客户可以先以較低價格租用或購買設備,再按月訂閲雲跡科技的調度系統和遠程支持等服務,從賣高價硬件轉向產品與訂閲服務結合的模式。

圖説:雲跡科技UP系列機器人(受訪者供圖)

圖説:雲跡科技UP系列機器人(受訪者供圖)

在商業模式層面,雲跡科技也從機器人銷售逐步轉向「訂閲型+服務型」企業。過去3年,雲跡科技「租賃+訂閲」業務的毛利有所提升,其中AI調度平臺與支持服務毛利率優勢尤為明顯——收入增長遠超成本增長,是其盈利結構優化的核心動力之一。AI數字化系統應用業務在2022年至2024年三年間的複合增長率達45.5%,2025年前5個月,智能體應用收入的同比增速達194%。

價格下調已成為整個服務機器人行業的趨勢。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中國服務型機器人的平均售價已由2021年的2萬—4萬元,下降至2023年的1.7萬—3.4萬元,原材料價格下降、行業競爭加劇、資本推動放量與場景標準化進程,都是驅動成本下降的關鍵因素。

2022至2024年,雲跡科技的研發支出分別為6780萬元、6940萬元和5740萬元,佔營收比重分別為42%、47.8%和23.4%,2025年前5個月仍達28.2%。

首次公開募股,雲跡科技計劃發行690萬股H股,當中6成用於提升研發能力,包括發展多模態大模型、改進機器人算法模型及技術、研發主要機器人部件等,並計劃建立研發中心。另預留約3成用於提高中國境內外商業化能力,拓展與醫療機構、工廠及商業樓宇場景的潛在客户。

在內地酒店與樓宇等重點場景逐步飽和的背景下,「出海」已成為機器人企業突圍的關鍵方向。

藉助香港生產力促進局「The Cradle出海服務中心」的支持,雲跡科技是首批落地香港的3家科創企業之一,並設立子公司SkyTreadTech,開展國際化試點。在香港,雲跡科技與粵海酒店集團合作部署「格格」二代機器人,以雙倉設計應對高頻配送場景;在澳門新濠酒店,升級為UP系列,探索夜間清掃與白天配送的分時複用模式,提升單機利用效率。

除產品交付外,雲跡科技還在香港建立研發中心,整合算法優化、本地製造、供應鏈響應等資源,強化從技術、製造到應用一體化協同能力。同時,HDOS操作系統也持續優化語言適配,支持粵語、普通話、英語、日語、韓語等,滿足跨國酒店等複雜場景的多語言交互需求,體現出初步的標準化輸出能力。

(作者 周悦)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