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13 12:38
經濟觀察報記者 劉曉林 終止收購項目、虧損快速擴大、轉讓合資公司股權……受困於運營資本緊張,國內氫燃料電池龍頭企業億華通的戰略推進和發展面臨着不確定性。
2025年10月10日,北京億華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億華通,688339)發佈了《關於向合營公司增資的進展公告》,稱已於近日與豐田汽車簽署《股權轉讓協議》,將向豐田汽車轉讓向合營公司華豐燃料電池有限公司(下稱「華豐燃料」)認繳且尚未實繳的增資額(9.5億日元,摺合人民幣約4,480.68 萬元)對應的股權,轉讓后,億華通所佔股份從50%降至35%,豐田將獲得華豐燃料的控股權。
去年12月,億華通和豐田公佈了向合資公司華豐燃料進行同比例增資的計劃,擬增資共計19億日元(摺合人民幣約8,961.35萬元)。按照50:50的股比,億華通的認繳增資額為人民幣約4480.68萬元。目前,上述增資已經完成工商變更登記,股權結構未變。但億華通目前尚未實繳出資。
億華通在公告中稱,此次股權轉讓是基於華豐燃料的資金需求,並結合公司當前經營情況及戰略發展規劃作出的決定。9月底剛發佈的億華通半年報顯示,運營資金短缺已成為影響億華通推進發展戰略的主要風險。
資金困局
今年上半年,億華通虧損1.63億元,虧損額同比增加了2194萬元。毛利率為-25%,去年同期為17%。對於上半年的虧損,億華通歸因於燃料電池行業市場需求整體下降,行業規模同比縮減,以及公司基於流動資金考慮縮減營銷力度,導致銷量減少的原因。
億華通同時提醒,公司力圖介入上游氫源環節,實現從燃料電池系統到氫氣供應的產業鏈協同運作,但如果未來行業發展未達預期,或行業競爭進一步加劇,在公司不能獲得足夠多訂單的情況下,虧損態勢可能延續。
經營性現金流持續為負是億華通當下最大的風險。其在半年報中稱,公司應收賬款和存貨佔用了大量營運資金,導致公司經營性現金流持續為負。公司所處行業目前尚處於研發及產業化初期階段,資金需求仍將快速增長,而債務融資能力較為有限,如果未來不能有效改善經營性現金流情況,則公司存在導致營運資金不足的風險。
財報數據顯示,億華通上半年的應收帳款為14.78億元,存貨為1.613億元,佔流動資金總額的近60%。營收賬款周轉天數是去年同期1898天的兩倍,達到了3785天。
值得注意的是,億華通在9月終止了以發行股份的方式購買定州旭陽氫能有限公司(下稱「旭陽氫能」)100%股權並募集配套資金的交易,原因是交易相關方未能就本次交易的最終方案達成一致意見。該交易已推進半年,據悉雙方最終在估值上出現了分歧。
作為國內燃料電池領域的領軍企業,億華通成立於2013年,從2013年到2019年保持盈利,從2020年開始進入持續虧損狀態。2023年虧損達到2.432億,同比增長46%;2024年虧損快速擴大至4.564億,同比增長87%。毛利率從2019年的45%降至2023年的31%,並在2024年快速降至僅12%。
強強聯手的挑戰
華豐燃料在2021年6月由億華通和豐田合資組建,雙方各持股50%,其主業是生產及銷售聯合燃料電池系統研發(北京)有限公司(下稱「聯合燃料」)開發的燃料電池系統。聯合燃料比華豐燃料早一年成立,相當於豐田燃料電池技術在中國的研發主體。聯合燃料由豐田和其他五家中國公司合資組建,其中豐田持股65%,億華通持股15%,廣汽集團、東風集團、一汽股份以及北汽集團四家整車企業各持股5%。豐田的氫燃料電池技術在全球領先,與億華通及中國整車企業的綁定,成為豐田氫能技術落地中國的主要路徑。其具體的商業模式是:以豐田技術為基礎,由聯合燃料負責燃料電池系統的研發,由華豐燃料負責燃料電池系統及電堆的生產與銷售。
今年8月,華豐燃料及聯合燃料的新工廠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正式投產。一期最大年產能可達10000台。二期項目預計於2026年開工。
億華通在公告中強調,根據雙方簽署的《股權轉讓協議》約定:股權轉讓后,以億華通和豐田汽車雙方事先協商一致為條件,億華通在2025年12月31日前有權主張以本協議同等條件從豐田汽車處回購協議股權。如屆時因各種原因未能實現回購,億華通均有權要求豐田汽車收購億華通所持有的合營公司的全部或部分股權,由雙方在協商一致后實施。
豐田與億華通的強強聯手頗受關注,被認為是最可能達到氫能商業化推廣規模的項目。不過,國內氫燃料電池行業的態勢並不樂觀,2025年上半年,該領域呈現出需求疲軟和行業調整壓力加大的趨勢,氫燃料電池汽車的產銷量持續下滑,其中銷量為1373輛,同比下降46.8%。
對於氫燃料電池企業而言,除了市場需求不足、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外,氫能商業化場景及基礎設施建設尚處於發展階段、部分客户需求及訂單波動也是主要原因。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普遍面臨着資金周轉壓力增大的風險。總體來看,作為政策驅動型的技術,燃料電池商業化的市場生態尚未建立。
(作者 劉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