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迟來的信披:萬科公告,董事長辛傑辭職!繼任者黃力平能否扭轉乾坤?

2025-10-13 10:20

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來源:資管網

  2025年10月13日,萬科企業的一紙公告,正式確認了董事長辛傑的離任與新任董事長黃力平的上位。公告稱,辛傑因「個人原因」辭去所有職務,董事會選舉黃力平接任,任期至本屆董事會屆滿。這看似一次平穩的人事交接,但在市場情緒敏感的當下,它激起的漣漪遠未平息。從媒體爆出辛傑失聯到公告發布,這期間的「時間差」讓萬科的信息披露問題再次被推至臺前,同時也將公眾的目光聚焦於這家行業巨頭正面臨的深刻危機,以及新掌舵者黃力平肩上的千鈞重擔。

01  信息披露的「時間差」與市場疑慮

  根據公告,辛傑的辭職報告於10月12日送達萬科董事會。然而,在此之前的數周,關於辛傑失聯的傳聞已在市場上悄然流傳。萬科作為一家治理結構曾被奉為標杆的上市公司,其信息披露的及時性與透明度,一直是投資者信心的基石。此次公告雖然程序合規,辛傑也確認與董事會無任何意見分歧,但這種滯后性迴應,無疑給市場帶來了不確定性。對於正處在流動性挑戰和行業深度調整期的萬科而言,任何可能動搖信心的因素都會被放大。投資者期待的不僅是結果的公告,更是過程中的坦誠溝通。這起事件也為所有上市公司敲響警鍾:在危機管理中,及時、主動的信息披露,遠比被動迴應更能維護市場信任。

02  風雨飄搖中的萬科:自救與重構

  辛傑的離任,只是萬科困境的一個縮影。要理解此次人事變動的深層含義,必須審視萬科的現狀。2025年上半年,萬科交出了一份「冷靜得殘忍」的成績單:營業收入同比下降26.2%,歸母淨利潤虧損高達119.5億元。更令人擔憂的是,其開發業務的毛利率已降至8.1%,幾乎貼着成本線運行,這標誌着房地產行業高利潤時代的徹底終結。

  面對生死考驗,萬科展開了激烈的自救。

  一方面,公司加速「瘦身回血」,通過出售現房、尾盤、商辦等非核心資產,上半年回籠超150億元現金,並累計盤活64個項目,涉及貨值約785億元。

  另一方面,一場組織架構「大革命」已然落地。2025年9月,萬科宣佈撤銷所有區域公司,設立16個由總部直接管控的地區公司,徹底告別了沿用近20年的「集團-區域-城市」三級管理架構,轉向高度集權的扁平化模式。這場變革的核心目的,是打破「諸侯割據」,杜絕內部資源損耗,實現「極限降本」,將權力與資源集中於總部,以應對市場的快速變化。

  與此同時,來自深圳國資系統的高管已全面入駐萬科的財務、法務等核心崗位,標誌着萬科的治理邏輯正從「市場化標杆」向「國資主導」深度轉變。

03  黃力平登場:深鐵的延續與新的挑戰

  公開資料顯示,黃力平1968年出生,現任深鐵集團黨委副書記、董事、總經理,自2021年6月起擔任萬科董事。他擁有同濟大學的工學學士和碩士學位,是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其職業生涯與深鐵集團緊密相連。他自願放棄從萬科獲得董事酬金的舉動,也被外界解讀為一種姿態,表明其首要職責是代表大股東利益,確保萬科這艘大船的穩定。

  黃力平的背景,意味着他並非空降兵,而是深鐵集團「救助」萬科戰略的執行者。自2025年初以來,深鐵集團已累計向萬科提供借款近260億元,是萬科最重要的資金后盾。黃力平的上任,預示着這一「輸血」策略和深度介入的管理模式將持續。然而,能否帶領萬科走出危機,對他而言是一場嚴峻的考驗。

  在當前危機時刻,一種偏重於監督和控制的「指導型」或「集權型」風格或許是必然選擇。這與萬科正在推行的組織架構高度集權化相吻合。黃力平需要繼續為萬科爭取寶貴的信用與資金支持,同時,他也必須面對如何平衡國資管控與市場化效率的難題。他需要團結並用好「老萬科人」,在確保航向正確的同時,激發組織的活力。

  最終,萬科能否走出困境,已不完全取決於某一位領導者。它是一場三線並進的賽跑:一是深鐵的國資信用與救助決心能持續多久;二是萬科自身的「斷腕式」自救能否回籠足夠現金;三是整個房地產行業能否迎來企穩回暖的東風。

  辛傑的離去,是萬科這場生死劫中的一個標誌性節點,它將這家老牌巨頭徹底推向了由深鐵集團主導的「后辛傑時代」。

  對於新任董事長黃力平而言,路徑圖已經無比清晰,卻也無比艱險。他的任務,是在風暴中穩住舵盤,帶領這艘巨輪駛向一個充滿未知但必須抵達的新港灣。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