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武漢加快打造雙循環重要樞紐

2025-10-13 07:02

9月26日,華中最大規模的天街項目武漢濱江天街正式迎賓,人氣火爆。

今年7月23日,第十四屆中國國際服務外包交易博覽會(簡稱「服博會」)在漢啟幕,這也是該博覽會連續第三年在武漢舉辦,展覽展示面積2萬平方米,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展示中國服務外包發展成就。

今年4月29日,2025武漢「夏日薈聚」促消費活動暨小龍蝦消費季啟動儀式在漢口江灘三陽廣場舉行。

武漢首家市內免税店坐落於武商MALL,自今年5月30日試營業以來,憑藉豐富的商品種類與創新的國潮文化展示,成為中外遊客的熱門打卡地。

消費活力迸發、開放能級躍升!

武漢加快打造雙循環重要樞紐。

湖北,擔當着「建成中部崛起重要戰略支點」的光榮使命。

武漢,也正迎來重塑樞紐優勢的時代機遇。

商務工作聯通內外、貫通城鄉、對接產銷,既是國內大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聯結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樞紐,在推動支點建設、加快高質量發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年來,武漢市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奮力在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樞紐中當好龍頭,以更強勁的商務動能、更開放的樞紐優勢,為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貢獻 「武漢力量」。

看亮點

2024年——

武漢市社零總額達8629.3億元,規模穩居全國前十,增幅在19個副省級及以上城市居第一。

武漢市外貿進出口總額首次突破4000億元,「十四五」以來年均增長10.5%,居全國19個副省級及以上城市第四,中部第一。

武漢市對外承包工程新籤合同額134.93億美元、連續4年保持全國第一,完成營業額61.39億美元、連續3年穩居全國同類城市第二。

武漢市舉辦展會節事活動1060場,展覽總面積330.35萬m^2、連續兩年突破300萬m^2,先后獲評中國最具競爭力會展城市、中國會展名城和中國最具辦展幸福感城市。

近三年——

引進各類首店超千家、總數全國第六。

跨境電商年均增長48.3%,服務外包合同執行額年均增長22%、知識密集型服務佔比達45%。

東湖、經開、新港空港三大綜保區進出口額年均增長29.6%,東湖綜保區躋身全國及中部地區「雙A類」綜保區。

成功爭取服務業擴大開放、現代商貿流通體系、零售業創新提升等6個國家級試點,自貿區、一刻鍾便民生活圈、服務貿易、服務業擴大開放等方面近30項創新舉措面向全國複製推廣。

樞紐經濟跑出「加速度」

近年來,武漢市加快推動「三個優勢轉化」,樞紐經濟節節攀升,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

內貿流通從跟跑到領跑。2024年,武漢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8629.3億元,規模穩居全國前十,增幅從全國19個副省級及以上城市第五(2022年)、第六(2023年),一舉躍升至第一,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轉變。2025年1—8月,武漢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6.1%,持續穩居全國副省級及以上城市前列,並獲評央視「美好消費典範城市」,消費活力持續迸發。

對外貿易逆勢突破攀新高。2024年,武漢市外貿進出口總額首次突破4000億元(4033.5億元),佔全省比重達57.1%,「十四五」以來年均增長10.5%,居全國19個副省級及以上城市第四,中部第一。今年1—8月,武漢市外貿進出口增長17.1%,躍升至全國副省級及以上城市第二。

國際合作深耕全球樹標杆。2024年,武漢市對外承包工程新籤合同額134.93億美元、連續4年保持全國第一,完成營業額61.39億美元、連續3年穩居全國同類城市第二,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覆蓋全球70余個國家和地區,國際競爭力持續增強。

會展經濟蓬勃發展聚人氣。2024年,武漢市舉辦展會節事活動1060場,其中展覽237場,展覽總面積330.35萬平方米、連續兩年突破300萬平方米,憑藉優質的辦展環境與活力,先后獲評中國最具競爭力會展城市、中國會展名城和中國會展最具辦展幸福感城市。

高質量發展增添「新動能」

近年來,武漢主動將商務工作融入支點建設大局,在「轉方式、調結構、優路徑」中突破創新,為樞紐經濟積蓄強勁動能。

「引進來」「走出去」雙向發力,助推武漢市場主體提質擴容。

「引進來」,激活消費市場。近年來,武漢SKP、萬象城、杉杉奧特萊斯等新型消費地標落地,麗思卡爾頓等優質項目入駐,永旺、沃爾瑪等外資龍頭持續深耕;武漢已建成125個「一刻鍾便民生活圈」,近三年新增限上商貿企業超千戶,總數突破6700家,便民與品質消費雙升級。

「走出去」,擦亮武漢品牌。武商 MALL、中百羅森向外拓展市場,泥靴、祐禾麪包、益禾堂成長為全國連鎖知名品牌;引育11家國際供應鏈平臺、認定9家進口商品集散中心,進出口實績企業超4000 家,百億規模企業達9家,「買全球、賣全球」貿易生態逐步成型。

業態推陳出新,多元場景不斷點燃武漢消費活力。

新消費場景遍地開花。近三年,武漢引進各類首店超千家,總數全國第六;培育5家國家級電商示範企業、4個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1個國家級示範步行街與智慧商圈;建成首家市內免税店,獲批88個離境退税店,直播電商集聚區達18個,首發經濟、夜間經濟、直播經濟活力十足。

貿易新業態加速崛起。武漢獲批5個國家特色服務出口基地、10個省級跨境電商產業園;近三年跨境電商年均增長48.3%,服務外包合同執行額年均增長22%,知識密集型服務佔比達45%,服務貿易、數字貿易、跨境電商成為新增長點。

創新經驗「輸出」+開放平臺「發力」,武漢開放型經濟也取得全新突破。

近三年,武漢成功爭取服務業擴大開放、現代商貿流通體系等6個國家級試點,自貿區、便民生活圈、服務貿易等領域近30項創新舉措向全國複製推廣,數智供應鏈經驗入選全國案例集。

三大綜保區進出口額突破千億元,近三年年均增長29.6%,東湖綜保區躋身全國及中部地區「雙A」類綜保區。建成7個國家及省級境外經貿合作區,新設6家境外經貿聯絡處。全國首個AI國際貿易數字化平臺落地並在全省推廣,服務全省9000余家外經貿企業。

織密陸水空物流通道,武漢成功躋身全國物流樞紐第二城。

陸路通道連通世界,武漢超米字形高速鐵路網加快形成,中歐班列(武漢)連續兩年開行超千列,通達歐亞大陸40國、120城。黃金水道通江達海,武漢港集裝箱吞吐量穩居長江中上游第一。空中網絡暢達全球,設立花湖空港國際公司,打造光谷城市貨站,聯動建設花湖國際自由貿易航空港,加快建立「全球123快貨物流圈」。

當前,武漢市已完成「五型」國家物流樞紐佈局,成為全國物流樞紐第二城;形成以3個國家一類口岸、9類13個指定監管場地(指定口岸)為支撐的口岸開放體系。

邁向雙循環核心「新樞紐」

展望「十五五」,武漢錨定目標:將持續鞏固「九州通衢」「九州通商」「九州通融」樞紐地位,並實現從「中部中心」向「全國核心樞紐」的躍升。

錨定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構建四大體系。

品質化現代零售體系:推進零售業創新試點,引育優質運營商,積極爭取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和國際化消費環境試點,並通過「一店一策」推動存量商業改造,打造「1+3+N」消費承載體系;實施武漢名品、時尚潮品、文創新品消費品「三品」戰略,擦亮櫻花、小龍蝦等城市IP,打造引領力強的新消費品牌;用好免税、離境退税、過境免籤政策,優化入境消費環境。

多元化服務消費體系:推進餐飲住宿、家政服務等基礎型消費發展,激發文化娛樂、旅遊、高端醫療等改善型消費活力,推動發展冰雪經濟、谷子經濟等,打造大健康、新文旅、泛娛樂、智能化消費新場景;大力發展會展經濟,圍繞「965」產業鏈形成「一鏈一展一會」,加快建設國際會展中心城市。

特色化新型消費體系。大力發展首發經濟,吸引全球優質品牌在漢開設首店,支持舉辦首展、首秀活動,打造全國新品首發地。創新發展數字消費,加快佈局平臺經濟,加速培育直播電商、即時零售、「人工智能+消費」等新業態。大力倡導綠色消費,推廣普及新能源車、綠色家電家裝,打造綠色商場、綠色餐廳。壯大夜間經濟,推動夜間消費集聚區提檔升級,開發夜遊、夜購、夜食、夜娛、夜健、夜讀等夜間消費場景,擦亮「夜江城」品牌。

高效化現代流通體系:開展現代商貿流通、二手商品流通等試點,健全城鄉流通網絡,加快構建高效順暢的現代商貿流通體系;推動漢正街、漢口北等市場改造升級,提升大市場樞紐能級;培育國際供應鏈企業和平臺,推動無人駕駛、無人機配送等新型流通方式發展,加速建成全國供應鏈組織中心。

圍繞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武漢也將織密四張網絡。

多元暢通的全球貿易網:武漢將加強外貿主體培育,引育年進出口過百億企業15家、億元以上企業500家;建設湖北港口商貿物流中心、武漢天河機場展銷店等全國性特色商品交易結算平臺,加快拓展多元化國際市場;發展「跨境電商 +產業帶」模式,力爭跨境電商年均增長30%以上;推動傳統服務貿易轉型升級,積極拓展數字服務貿易、數字技術貿易、數字產品貿易,服務外包合同執行額年均增長10%,爭創國家服務貿易創新發展示範區。

互利共通的開放合作網:深化自貿試驗區建設,每年形成10項以上制度創新成果,更好服務光電子、汽車等優勢產業全產業鏈創新發展;發展 「保税+」新業態,創建2家以上全國A類綜保區;推動境外經貿合作區全球佈局,新增10家省級境外經貿合作區,建成30個境外經貿合作處;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擴大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深化服務業擴大開放,加強電信、醫療、金融等重點領域對外開放。

協同融通的區域協作網:加快對內開放,以武漢都市圈為核心,聯動「襄宜」及長江中游城市羣,深化商貿資源共享、產業共建、政策共推、活動共促,打造區域協作新樣板,加快服務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促進內外貿一體化發展,培育100家內外貿一體化領跑企業,服務全國統一大市場。

全域聯通的立體通道網:深度融入陸上絲綢之路,豐富完善中歐、中亞陸路運輸通道,創新「班列+口岸(保税)」「班列+園區+場站」「班列+金融」等新模式,全面提升中歐班列集結中心樞紐集結能力;高效聯通海上絲綢之路,鞏固提升「近洋深耕、遠洋拓展」航運體系,大力發展江海聯運、水鐵聯運、鐵海聯運等運輸方式,加快建設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協同拓展空中絲綢之路,加強天河與花湖國際航線共享,聯動打造「空中出海口」;持續深化通關一體化改革,加快智慧口岸建設,不斷提升口岸通關效率,全力做強武漢國際貿易數字化平臺。

撰文:武漢市商務局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