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O鏈」已然形成,英偉達也不過是其中一環

2025-10-13 09:17

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字母榜,作者:苗正、小金牙

OpenAI的第三屆年度開發者大會DevDay 2025如期在舊金山舉辦,奧特曼在會上公佈了幾個數字,ChatGPT周活躍用户已達8億,平臺開發者數量突破400萬,API流量達到每分鍾60億Tokens。

在這些耀眼的數字背后,更瘋狂的是OpenAI的帶動效應,在這場大會背后,不少相關公司的股價陡然上漲。

2025年10月6日當天,AMD股價開盤后直接跳漲超過30%,最高觸及215美元每股,最終收漲23.71%。

被奧特曼提及與ChatGPT集成的Figma,股價盤中最高漲幅超過16%,最終收漲7.4%。首批採用ChatGPT App的在線學習平臺Coursera,股價盤中一度上漲約8.4%。

營銷服務商HubSpot上漲11%,雲服務商Salesforce攀升4.2%。在線旅遊平臺Expedia和TripAdvisor漲幅均超7%。

玩具製造商美泰的股價也躍升近6%,其和OpenAI就視頻模型Sora 2達成了合作。

開發者大會后相關公司股價大漲只是一次集中展現,OpenAI的影響力早就已經驚艷世人。誰能忘記前不久甲骨文因為和OpenAI簽訂3000億美元合約而股價單日暴漲36%、市值增加近千億美元?這是甲骨文自1992年以來的最大單日漲幅。

猶記得2023年,OpenAI召開第一屆開發者大會,微軟的CEO薩提亞·納德拉站上舞臺,和奧特曼肩並肩。

如今兩年過去,做開場致辭的奧特曼已無必要專門請「金主」站臺。圍繞自身,OpenAI已經悄然建立起「Open鏈」,鏈條上的夥伴正在一同被市場熱情滋養,「OpenAI概念股」正在形成。

01


不管是「Open鏈」也好,「OpenAI概念股」也罷,這種提法很容易讓人想到老牌科技巨頭——蘋果。

蘋果供應鏈被稱為「果鏈」,比如生產A系列和M系列芯片的臺積電,以及給蘋果做鏡頭的大立光、做OLED的京東方。相關公司的股票又被稱為「蘋果概念股」,不管哪家公司加入了果鏈,或者是蘋果銷售超預期要追加訂單,「果鏈」成員往往會一同受益。

OpenAI如今也是如此。

「Open鏈」已經初見規模,形成明確的分層結構。直接合作夥伴包括AMD、甲骨文等技術供應商。生態集成企業涵蓋Figma、HubSpot、Salesforce等應用層公司。間接受益股則包括算力基礎設施和雲計算服務商。

而這個鏈條還在動態成長、拓展,已有的夥伴加碼、新的夥伴不斷加入。

英偉達作為「Open鏈」上最耀眼的存在,還在大舉投資OpenAI。9月22日,英偉達宣佈將向OpenAI投資最多1000億美元,併爲其數據中心供應數百萬塊GPU芯片。投資採用分階段實施方式,隨着每1吉瓦數據中心容量的逐步上線而同步投入資金。首批約100億美元將在最終協議簽署后啟動,第一個吉瓦的英偉達系統將於2026年下半年在新一代Vera Rubin平臺上部署。

在存儲芯片領域,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在10月1日與OpenAI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加入總投資5000億美元的Stargate星門計劃,成為「Open鏈」上的新成員。

軟件應用層則更是隨着OpenAI的業務擴張而持續有新鮮血液「上車」。最近OpenAI發佈了Apps SDK,可以讓開發者直接將自己的服務直接嵌入ChatGPT。用户無需離開聊天界面即可觸發、交互、購買。甚至用户可以在ChatGPT中直接要求Spotify創建播放列表,或在Zillow上查找特定社區的房源,整個過程在對話框內完成。

首批入駐的商家Booking.com、Canva、Coursera、Expedia、Spotify、Zillow,也成爲了OpenAI概念股成員。

這個鏈條還能進一步外延,如AMD和OpenAI在10月6日達成6吉瓦算力協議,除了AMD美股大漲23%之外,與AMD合作的企業如AMD CPU/GPU封測核心夥伴通富微電、擁有高端PCB技術的勝宏科技等也紛紛跟漲。

靠近OpenAI有肉吃,這一點在老牌企業煥發新生機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要知道,在2024財年,甲骨文的整體財務報表看起來並不亮眼,全年增長為6%,低於華爾街預期。雖然從總體上而言,甲骨文的股價在此番AI浪潮中也早已有過躍升,但真正的爆發還是來自OpenAI。

AMD的股價波動和甲骨文也呈現了類似的曲線:在AI浪潮中有起有伏,今年以來有平緩上揚的趨勢,但是和OpenAI的合作消息一出,股價突然就斷層式地躍升——AMD和OpenAI的6吉瓦算力協議曝光當天,股價突破230美元創下歷史新高,並且連續三日暴漲43%。

當然,「Open鏈」上的成員,其獲得的好處絕非作為「OpenAI概念股」在股價上被帶動。OpenAI的青睞,還有可能引發「友商」的跟隨效應。正如蘋果:一旦某家企業成爲了蘋果供應鏈上的一環,那麼接下來就會有無數對標蘋果的設備廠商找到它們。不難想象這種現象在OpenAI身上覆現,一旦進入OpenAI供應鏈,就獲得了AI時代的核心生態位。

一個在新興熱門賽道上的頭部玩家形成了「鏈」和「概念股」本不算稀奇,但是要在其上加入時間的維度,一切都顯得格外瘋狂。人們經常會忘了,僅僅十年前,世界還沒有OpenAI這家公司,僅僅三年前,普通用户還沒有見過ChatGPT。

02


OpenAI到底有什麼魔力,像一塊磁鐵吸引着資本青睞,甚至在短時間內迅速生長出「鏈」和「概念股」?

在充滿不確定性的AI投資浪潮中,OpenAI的合作訂單代表着可量化、可預期的收入。

僅今年,OpenAI就有英偉達的1000億美元投資承諾。OpenAI的融資節奏也可謂健步如飛,截至目前,OpenAI已通過銀行貸款和風險投資籌集超500億美元,最新計劃是發行數百億美元債務,專門用於基礎設施。

在10月2日被傳出已經完成的65億美元二級股票銷售中,OpenAI的最新估值已經達到了驚人的5000億美元。

OpenAI不斷吸引着熱錢,而這些錢又將流入「Open鏈」成員。

承託這一切(不管是吸引熱錢的能力還是「Open鏈」構建能力)的是OpenAI描繪的願景。遠有AGI通用人工智能的「偉大使命」,近有正在向Agent進化的ChatGPT、在消費級市場也點了一把火的Sora 2。

奧特曼從不吝嗇描畫未來,在採訪中直言不諱地說明了OpenAI的戰略:「我們的最終目標是構建AGI並使其對人類有益。實現這一目標的主要方式是為用户提供個人AI訂閲服務。」在其他一些場合,奧特曼也會談及未來勞動力變革后的「零人公司」,而他總是給人以這一切馬上就要發生的感受。

眼下,OpenAI也的確不斷深化和擴展業務。就拿最新推出的Sora 2來説,不僅模型能力有目共睹,OpenAI還推出了面向C端用户的純AI短視頻應用。推出首周、在邀請制下,Sora應用的下載量突破百萬次,已經超越ChatGPT的首周成績。

而這背后是恐怖的算力需求。麻省理工的《科技評論》估算,製作一段非高清AI短視頻所需算力是製作一張高清靜態AI圖片的700倍。上個月,開源AI平臺Hugging Face的研究人員發現,當AI視頻長度增加一倍時,文本轉視頻生成器的能量需求會增加四倍,這意味着耗能是二次方增長,而不是線性增長。

這些數據對很多人來説會引發擔憂,但是對於OpenAI的上游企業來説則是很大的「確定性」——Sora目前增長勢頭很猛,它又需要龐大的算力,那麼GPU、雲計算供應商等相關企業毫無疑問是受益方。

奧特曼自己也強調,OpenAI如今如此大規模的基礎設施投入遠超單個公司的能力,「因此OpenAI將與眾多公司展開廣泛合作,合作範圍覆蓋從底層的電力、電子供應到上層的模型分發系統等所有環節。」

OpenAI概念股的上漲表面上是因為與OpenAI的合作關係,但深層邏輯是OpenAI作為AI領域領頭羊,其龐大的企業級需求正在重塑整個產業鏈。

03


OpenAI正在玩一場「需求方控制供應鏈」的遊戲

隨着OpenAI的崛起,它已然形成一股強大的向心力,對其上下游產業鏈(即所謂的「OpenAI鏈」)產生了巨大的控制力。

而OpenAI的權力核心,並非來自傳統意義上的海量用户,而是源於其無可替代的基礎模型技術,以及由此產生的對「算力」這一極度稀缺資源的巨大、集中的需求。它的控制力是一種「技術+資源」的捆綁,通過將自身需求與上游供應深度綁定的方式,重塑了整個產業鏈的權力格局。

在算力極度稀缺的時代,誰掌握了最大的需求,誰就能用「訂單換股權」的方式,以極低成本控制整個產業鏈。

有意思的是,在DevDay現場,當被問到是否要打造「美國版微信」這樣的超級應用時,奧特曼明確否認。他説:「我們的目標並不是做超級App,而是要構建一個真正強大的AI超級系統。」這個回答揭示了OpenAI模式的本質——它不想擁有所有東西,但想通過AI能力和訂單控制所有東西。

然而,這個「需求方控制供應鏈」的模式有一個關鍵前提:需求本身必須是極其龐大、確定且可持續的。但事實真就如此嗎?

也未必。

因為OpenAI模式真正的內核,不僅僅是當前的需求,還是未來的願景,更是其背后雄厚的資本力量。OpenAI自身尚不具備足夠的造血能力,在ChatGPT和Sora的繁榮背后,這依然是一家尚未盈利的公司。而對於一定會讓算力需求急劇擴大的Sora應用,OpenAI也並未給出一個可行的商業路徑圖。正如 奧特曼在博客文章中所説,該公司目前還沒有具體的創收計劃。他表示,Sora部分收益將「與希望用户生成角色的版權所有者」分享。但這些收益的來源——可能是廣告還是用户——目前尚不清楚。

 OpenAI的訂單承諾,在確定性稀缺的AI行業已算相對可靠,但這不代表未來承諾一定會兑現,只代表目前市場尚且願意為它買單。

在OpenAI近期簽下一個又一個大訂單、「OpenAI概念股」集體跟漲的月亮背面,是外界對「泡沫」越來越深的恐懼。

人們發現,英偉達承諾投資給OpenAI1000億美元,OpenAI又和甲骨文簽訂了多年3000億美元的合約,最終甲骨文其實還要從英偉達採購芯片——一個循環,形成閉環。而就在這閉環當中,AI更熱了、股價更高了。

同樣地,OpenAI與AMD的合作也是如出一轍的「AI閉環遊戲」。OpenAI計劃在未來幾年部署6吉瓦的AMD GPU算力,而AMD則授予OpenAI最多1.6億股的認股權證,每股0.01美元,相當於白給。如果OpenAI完全行使這些認股權,它將持有AMD公司約10%的股份,成為其最重要的股東之一。

問題在於,一旦AI開始失去熱度,整個建立在未來預期之上的資本循環就會崩塌。到那時,英偉達和AMD手里的OpenAI股權會縮水,財團的抵押貸款會出現風險,供應商的股價會暴跌。

而「Open鏈」上的夥伴們、被「Open概念股」覆蓋的公司、二級市場的投資者們,又會受到怎樣的衝擊?

只能許願AI並非泡沫,皆大歡喜。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