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背刺老車主:「造車新勢力」盯上「購車新勢力」

2025-10-13 08:52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網易科技)

最近兩年,車企想留在牌桌上越來越難,極越汽車、哪吒汽車,倒下的車企越來越多。

作為曾經被公認的黃金賽道,隨着政策紅利的消退、消費者需求的遇冷、相關技術的全面普及,新能源汽車行業不再像"一片藍海"。

競爭的方式變了,從老車主頻繁遭遇"背刺"的消費爭議,到車企集體將目光鎖定"購車新勢力"的戰略轉向,內卷方式在變化,新能源汽車行業正告別野蠻生長的草莽時代,邁入關乎生存與未來的精細化運營的新階段。

行業發展進入新階段,2025年新能源車企進入了生死淘汰賽階段。

這場變革的背后,是技術迭代、市場供需與消費認知的深度博弈,也折射出行業從"增量爭奪"到"存量廝殺"的底層邏輯轉變。

活下去纔是王道,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天變了

新能源汽車市場曾是人人垂涎的藍海。在政策紅利的強力加持下,無論是傳統車企跨界佈局,還是科技公司跨界入場,都能借助市場高速增長的東風分一杯羹,享受"躺着賺錢"的紅利。

短短几年后,行業風向悄然逆轉。

供求矛盾轉化,"供大於求"是行業當前面臨的壓力,產能擴張速度遠超需求增長,庫存壓力如烏雲壓頂籠罩在每一家車企頭頂,"價格戰"最終成為2024年新能源汽車行業的主旋律,硝煙瀰漫至各個細分市場。

年初,特斯拉率先打破平靜,宣佈旗下車型最高下調1.55萬元,正式拉開價格戰序幕。隨后,比亞迪喊出"電比油低"的激進口號,直接將競爭推向白熱化——其旗下秦PLUS榮耀版、驅逐艦05榮耀版起售價下探至7.98萬元,這一價格直接擊穿了新能源與燃油車的成本壁壘,倒逼其他廠商不得不跟進降價。

五菱、長安、哪吒等車企迅速響應,或推出直接降價方案,或疊加金融補貼、置換優惠,到3、4月份,新能源汽車價格戰達到高潮:從幾萬元的微型車到幾十萬元的中高端車型,幾乎所有價格區間、所有類型的新能源汽車都捲入降價浪潮。

即便是曾佔據高端市場、憑藉品牌溢價"高高在上"的BBA(奔馳、寶馬、奧迪),也被迫放下身段加入戰局。其中,寶馬燃油版車型普遍降價超十萬元,寶馬3系終端優惠達7萬元,寶馬X3優惠更是高達9萬元;新能源車型降價幅度更為顯著,2024款寶馬i3降幅超18萬元,2023款寶馬i7降幅甚至達到36萬元。奔馳、奧迪也緊隨其后,在多款主力車型上推出不同程度的價格調整或增配政策,試圖挽留消費者。

據統計,2024全年共有227款車型實施降價策略,其中純電動車型降價數量最多,達82款;新能源新車降價車型的算術平均降價力度為1.8萬元,平均降價幅度高達9.2%。

對於車企而言,價格戰是應對市場競爭、消化庫存、爭奪新用户的"無奈之舉",但也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問題:頻繁降價導致品牌價值持續受損,經銷商因利潤壓縮陷入虧損;更關鍵的是,消費者逐漸形成"便宜的永遠在后面"的認知,持幣觀望的情緒愈發濃厚,反而進一步加劇了市場供需的失衡。

進入2025年,新能源車企的市場地位、競爭方式開始經歷深度重塑,這背后是市場、企業與消費者三方力量的激烈博弈。

越來越清醒的消費者,正加速推動市場淘汰機制運轉——即便是此前憑藉品牌熱度和粉絲基礎備受關注的小米汽車,在YU7上市后也未能延續SU7的"爆款"勢頭,曾經的"跨界光環"逐漸褪去;去年5月剛在美國紐交所掛牌上市的極氪汽車,雖以"37個月從品牌發佈到上市"的速度刷新新能源車企紀錄,但僅一年多后便走上退市流程。

2025年7月15日,吉利汽車在香港交易所發佈公告,擬以172億元人民幣的代價將極氪收入囊中,並與極氪正式簽署合併協議,極氪股東可選擇以現金或置換吉利汽車股份作為對價;9月5日,吉利汽車股東大會上,獨立股東以95.14%的高票率通過極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私有化議案;9月15日,極氪智能科技控股有限公司特別股東大會上,約96.8%的公司總流通股參與投票,其中94.2%的投票支持合併提案——這一系列動作宣告着極氪將成為吉利全資擁有的私人公司,其美國存托股份(ADS)正式從紐約證券交易所退市。

與此同時,曾經被視為新能源汽車"新勢力三巨頭"的蔚來、小鵬、理想(蔚小理),格局也悄然生變:三者之間的銷量差距逐漸拉大,部分玩家已面臨銷量下滑、現金流緊張的困境。

在這樣的背景下,"活下來"不再是口號,而是各大車企當下最緊迫、最重要的目標;曾經"快速擴張、搶佔賽道"的激進思路,也被"收縮戰線、聚焦核心"的務實策略取代。

從2024年的價格內捲到2025年的格局重塑,新能源汽車行業正徹底告別野蠻生長,邁入精細化競爭的新階段。這場變革對所有參與者而言,既是生存挑戰,也是轉型機遇。

"背刺"老車主?車企"討好"購車新勢力

如果讓2024年購車的新能源車主,在2025年給曾經的自己一句忠告,大概率會是:"等一等,等等黨永不吃虧。"近兩年,率先嚐鮮的老車主"轉身遭背刺"的情況屢見不鮮。

以極氪為例,極氪001在2023年上市不久后,2024年2月便推出新款——不僅比舊款便宜2萬元,還升級了電池並搭載800V平臺;到了8月,極氪001再次改款推出2025款版本,中高配車型直接配備2顆英偉達Orin-X芯片,算力提升至508TOPS,智能輔助駕駛水平大幅升級。也正因如此,極氪汽車被消費者調侃為"別人三年磨一劍,極氪一年磨三劍"。

比亞迪也陷入了類似爭議。2025年初,多名2024款比亞迪秦L車主發起聯合維權,直指比亞迪"隱瞞產品迭代計劃":車主表示,購車時銷售人員以"最新款旗艦配置"為由誘導消費,卻未提及短期內將推出智駕版;而比亞迪秦L於2024年中發佈上市后,2025年2月便在原價格基礎上推出智駕版,新增城區NOA、自動泊車等功能,還升級了車機芯片與電池管理系統——這直接導致老款車型二手車貶值超20%,部分車主單車損失達數萬元。

在"老車主維權"與"新用户觀望"的雙重壓力下,"新品上市擊穿行業底價"成為2025年車企的新競爭方向:比亞迪海鷗以6.98萬元起售,將L2.5級智能駕駛功能(如城市NOA、自動變道)下放到8萬元以內價位,同時搭載刀片電池,實現零下20度續航衰減僅10%;廣汽埃安UT起售價6.98萬元,疊加置換補貼后最低僅5.48萬元,直接打破A級純電車型的價格預期,還同步搭載L2級別智駕、倒車AEB等實用配置;長安啟源A07超長續航版限時補貼后13.99萬元起,將700km級續航車型拉入13萬元區間;小米年內發佈的YU7更是採用"PRO版變標準版"的策略,以835km續航實現"加量不加價"。

2025年,車企們逐漸走出簡單直接的價格大戰,開始探索多元化競爭方式,"高價低配"的粗放模式被摒棄,"高性價比+精準配置"成為新主旋律,埃安UT、MAZDAEZ-6、比亞迪海鷗、吉利星願等車型的上市,均因"配置誠意"掀起不小波瀾。

與此同時,用户的購車決策邏輯也在發生深刻變化。早期新能源汽車消費者購車,很大程度上受政策補貼、"嚐鮮心理"驅動;但隨着行業發展與消費者認知加深,決策因素逐漸迴歸理性——里程焦慮、充電便利性、車輛綜合性能等實際需求,開始在決策中佔據主導地位。

《2025新能源汽車消費趨勢洞察》數據顯示,安全性(85.67%)、價格(71.59%)及使用成本(68.85%)已成為消費者購車決策的前三要素。

在消費者觀望情緒加重的市場環境下,車企們紛紛將目光鎖定"購車新勢力"——即首次購車、或計劃從燃油車切換到新能源汽車的潛在用户,通過新車降價、節點促銷(如電商大促、區域車展)、精準配置升級等手段,試圖打破消費者的觀望心態,吸引這部分增量用户入場。

羣雄逐鹿,從無序探索走向有序競爭

隨着技術持續突破、供應鏈逐漸完善,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技術壁壘"正不斷降低,不同品牌間的產品優勢也在逐漸縮小。

政策層面的調整更印證了這一趨勢:根據2023年財政部等部門公佈的《關於延續和優化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税減免政策的公告》,2026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期間,新能源汽車將減半徵收車輛購置税(當前車購税税率為10%,減半后實際税率為5%);同時,為避免高檔豪華新能源車佔用過多優惠資源,政策還設置了每輛車1.5萬元的減免税額上限——這意味着,30萬元及以下的新能源汽車可直接按5%繳納車購税,而超過30萬元的車型,需按10%計稅后減去1.5萬元最高免税額。

這種變化的核心邏輯在於,技術進步既是"開闢藍海市場的工具",也是"降低行業門檻、加速需求成熟、放大競爭維度"的關鍵變量。

就像早期智能家居行業:不同品牌設備因通信協議不兼容,只有掌握核心協議的企業才能入局;但隨着"Matter協議"等行業標準推出,中小廠商無需投入大量研發解決兼容性問題,只需聚焦產品功能即可快速切入市場——最早入局的玩家逐漸失去先發優勢,甚至被市場淘汰。

新能源汽車行業同樣如此:當準入門檻從"高不可攀"變為"觸手可及",藍海市場便從"少數玩家探索"快速轉向"多玩家混戰"。

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在不久前與羅永浩的對話中提到:"在汽車這個行業里,中國的淘汰賽大概還有五年時間,沒有人已經拿到船票,包括特斯拉。"

這番話雖出人意料,卻也符合行業現狀;小米汽車創始人雷軍也曾預判,未來新能源汽車行業僅會有5到8家企業存活——吉利、比亞迪、華為、小米、蔚小理、零跑……越來越多的玩家捲入競爭,局勢只會愈發激烈。

事實上,行業洗牌已悄然加速:極越汽車、哪吒汽車、威馬汽車、合創汽車等品牌或陷入經營困境,或逐漸淡出主流市場。如果未來真如何小鵬和雷軍所言,僅剩5家車企存活,那麼"長出自己的護城河",就成為當前造車新勢力的核心目標。

如今新能源車企的"軍備賽",本質上是一場各自的"護城河構建比賽"。巴菲特在投資生涯中常提及"護城河"——真正的護城河,是企業長期難以被競爭對手複製的核心優勢。

當前新能源行業技術進步飛速:電池技術突破降低了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部件的成本;供應鏈優化與規模效應的形成,進一步攤薄了生產成本,最終降低了消費者的購車成本。但當舊勢力與新勢力站在同一起跑線時,品牌優勢和技術優勢不再是短期可複製的"捷徑",而需要長時間的深耕才能形成。

特斯拉用了二十多年時間纔將FSD(全自動駕駛)技術打磨至行業領先水平,奠定了新能源領域的霸主地位;比亞迪則憑藉傳統車企的技術底藴與供應鏈積累,在電池、電控等核心領域形成壁壘,才能長期穩居銷量榜單前列。

對比之下,中國新能源車企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儘管技術進步給了華為、小米等科技公司"跨界造車"的機會——放在燃油車時代,這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但技術也讓藍海從"寬松的新大陸"變成了"羣雄逐鹿的戰場"。

這是個充滿陣痛的過程,卻也是推動行業從"無序探索期"走向"有序競爭期"的必然結果,而競爭的加劇,正是行業走向成熟的重要標誌。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