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13 08:08
原標題:立項只是FIC,已經不夠用了?
生物醫藥創新的 「聖盃」,從來都是 「*」,但商業世界的殘酷在於,「*」 的光環未必能照亮通往最豐厚回報的道路。
尤其是在當下,中國創新葯供給端的*繁榮與迭代速度的急劇加快,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壓縮藥品的生命周期。藥企被迫在有限時間內挖掘新葯價值的極限,與時間的賽跑愈發白熱化。
簡單來説,僅將立項目標鎖定為FIC可能遠遠不夠,更重要的,還得是 BIC。
鑑於此,甚至有部分行業大拿認為,在部分現實場景中,迭代創新的BIC是更優選擇。
從某種程度上説,這些聲音代表着創新策略的一種進化——在深刻理解市場動態、臨牀需求、技術可行性與商業回報的複雜平衡后,做出適配選擇,以順應這個加速變革、追求效率與回報的時代。
畢竟,「BIC 為王」 的邏輯,在創新葯產業中曾多次上演。基於已被驗證的致病機制、通路與靶點,通過迭代優化鍛造出的下一代BIC產品,確實能成為填補臨牀缺口的核心資產。
/ 01 /
從降脂藥王説起
1987年,默沙東推出全球*他汀類藥物洛伐他汀,開啟血脂調控新時代。隨后四年間,辛伐他汀、普伐他汀相繼問世,將他汀類藥物推至重磅炸彈的入口。
真正的顛覆與贏家卻在1997年姍姍來迟。
輝瑞的阿託伐他汀作為第五個上市的他汀類藥物,憑藉更優異的臨牀效果后來居上——它是*能同時顯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藥物。
這一差異化優勢讓阿託伐他汀在2004年成為醫藥史上,*年銷售額破百億美元的「超級重磅炸彈」,2006年更攀升至128億美元峰值,連續七年維持百億美元銷售水平。
累計銷售額約1500億美元背后,是製藥史上最經典的后來居上案例。他汀類藥物的發展軌跡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FIC的先發優勢未必能轉化為長期商業壁壘,在阿託伐他汀上市后,默沙東的辛伐他汀市場份額迅速萎縮。
顯然,20年前降脂藥王已經讓我們看到了,即使一款藥物擁有FIC優勢,在商業化上也不一定有最強的競爭力。隨着后續BIC上市,競爭格局會發生劇變。
BCG一份分析曾指出,相比自免等領域,在腫瘤領域,FIC產品只要療效處於中等水平以上,相較於followers就會具有明顯優勢。當然,療效突出的BIC仍可能實現超越,這也是眼下正在發生的事情。
第三代EGFR抑制劑奧希替尼取代吉非替尼,將肺癌靶向治療推進到新高度;第三代ADC藥物Enhertu憑藉*療效,讓第二代HER2 ADC黯然失色;傳奇生物的BCMA CAR-T西達基奧侖賽作為全球第二款產品,憑藉超高的緩解率,已然全面超越先行者Abecma……
在創新葯領域,顛覆與被顛覆的劇情依然會不斷發生。
/ 02 /
BIC性價比更高?
雖然人們更迷戀FIC藥物從0開始的成功,命懸一線和九死一生的劇情更符合人們的創新葯研發艱難的認知,但是,迴歸商業世界,不是FIC不夠好,而是BIC性價比更高。
禮來將這一哲學貫徹到*。這家市值近8000億美元的製藥巨頭管線中罕見FIC產品,大部分是「me better」藥物。十年前尚未躋身全球前十的禮來,如今登頂行業之巔,依靠的正是這一戰略:
其GLP-1受體激動劑度拉糖肽比利拉魯肽晚上市五年,卻憑藉一周給藥一次的便捷性實現反超;CDK4/6抑制劑阿貝西利作為全球第三個上市產品,通過結構優化實現彎道超車。除此之外,SGLT-2抑制劑、IL-17A單抗、JAK抑制劑等重磅產品,大部分也並非全球首創新葯。
在創新葯研發方面,禮來較少冒高風險去佈局一些FIC靶點,更多的是在靶點相對成熟獲得到驗證后,快速跟進研發me better藥物。眼下勢頭正盛的替爾泊肽,是*GLP-1/GIP雙靶點激動劑的同時,也是禮來基於其在代謝領域的深厚積累,不斷迭代的成果。
中國創新力量同樣深諳此道。比如百濟神州也在將follow進行到底,*國產十億美元分子澤布替尼也是走的me better路線,通過頭對頭戰勝伊布替尼,在全球站住腳跟。
顯然,創新固然重要,但是創新也需要講策略。這一點,正在自免領域展現得淋漓盡致。
隨着自免成熟靶點逐步突破,給新靶點的突圍設定了更高的標準,包括OX40在內幾款大熱的自免新靶點,也並未帶來超預期的結果。因此,市場也開始對「追新」持謹慎態度,下一代的自免藥物開發中,不少藥企是聚焦成熟靶點的迭代創新,包括給藥周期、給藥方式及多靶點協同等路徑。
這種迭代浪潮,也正是市場追逐BIC所創造的。
/ 03 /
現實的緊迫感
在專利懸崖危機面前,跨國大藥企普遍缺藥,但是在未來幾年里能補上缺口的產品,往往並非FIC,而是在經過驗證的一些致病機制、通路和靶點的基礎上,迭代而來的下一代產品。
從近兩年以ASCO為代表的國際*大會的情況也能看出來,並未出現太多驚艷全場的新研究或新數據。無論自免還是腫瘤,大藥企更偏向改進經過驗證的靶點、通路,通過下一代療法來尋求突破。
一批biotech則瞄準前一代藥物的痛點,進行迭代式創新。典型如Apogee,核心管線主打的是半衰期延長,且圍繞熱門靶點做了多重佈局,*契合了市場對於自免潛在重磅藥物的追捧。當然,一切還要靠數據説話。
另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挑戰來自創新迭代的加速度。
創新葯研發,唯快不破,而速度正是中國藥企的一大優勢。中國醫藥創新的真正殺傷力,在於足夠勤勉、卷的同時,利用工程師紅利、政策、製造業供應鏈優勢,創造了一套兼容「低成本+高質量」的新範式。
於是我們看到,海外大藥企、biotech正在發動鈔能力,淘金中國市場,而隨着越來越多中國創新管線走進美國實驗室,來自中國的力量正在倒逼一些事情發生。越來越多美國biotech開始發現,任何人在生物技術和製藥行業所做的任何事情,都可能在中國生態系統中找到10到50個版本。
創新競賽的標準已經大幅提升,這也加速了藥物生命周期演化。而這意味着原先如修美樂般,獨佔市場20年的情況,一去不復返了。
重磅炸彈的放量曲線正越來越陡峭修,而隨着迭代創新的加速,衰退曲線同樣急轉直下。技術是*生產力,但時間從不等人。當迭代速度超越創新周期,現實既要求BIC來平衡創新投入與商業回報,又要求加速迭代來彌補創新所帶來的「損失」。
生物醫藥產業的殘酷性在於,所有的勝利往往都是短暫的休戰期。勝利者竭盡全力登上山頂,但越過高峰,另一峰卻又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