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高通踩線,中國出手:車載芯片併購進入高壓區

2025-10-12 18:45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鈦媒體APP)

交易完成,股價暴跌,調查啟動,一切發生在48小時內。

十年前,它曾吃下中國歷史上最大一張反壟斷罰單。十年后,它再度觸線——不是因為專利,不是因為價格,而是因為「沒有申報」。

10月10日下午,中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對外通報:已依法對高通公司收購以色列V2X芯片企業Autotalks未依法申報經營者集中一事立案調查。至此,這家全球通訊芯片巨頭再一次被中國反壟斷機構「點名」,也是自2015年「60.88億元天價罰單」之后,再次在中國面臨重大合規風險。

看似低調的一筆交易,卻牽動全球敏感神經。

高通收購Autotalks的交易本就一波三折。2023年官宣,2024年被放棄,2025年悄然完成——而這背后,是英國CMA和美國FTC的輪番審查、是中國市場監管機構發出的「限期申報」通知,也是高通在手機市場增長乏力背景下,對汽車業務板塊「豪賭式突圍」的關鍵一躍。

但就在它完成交易后48小時,市場監管總局的調查公告讓整個併購案重新被推上聚光燈下。美股高通盤中一度大跌超過7%,分析師擔憂中國市場再度設限。而真正值得警惕的,是監管關注焦點的變化:從專利授權,轉向了關鍵技術領域的收購行為本身。

Autotalks是什麼?V2X(車對一切)芯片的全球頭部玩家,能讓車與車、車與路實時對話,是自動駕駛場景中最基礎的「語言模塊」;而它正是中國智能網聯汽車體系最重視、最不願被外資主導的核心賽道之一。

這不再是單純的一筆併購案,也不僅僅是企業操作流程的「瑕疵」。當外資科技巨頭開始整合車路通信、智能駕駛、標準協議這些「國家級技術命脈」時,紅線早已劃定,警鍾已然敲響。

高通再次觸線,而這一次,監管的態度更堅決、后果更復雜、信號更強烈。

01 交易復活:為何Autotalks成了高通的「執念」?

如果只看規模,這筆交易並不「顯眼」:一家總部在以色列的初創芯片公司,最終成交價不到1億美元,僅為初期估值的1/4;如果只看市場,高通與Autotalks原本幾乎沒有正面業務衝突,甚至可以視為「補全型收購」;但如果看時間線——就足以令人警覺。

2023年5月,高通首次宣佈將收購Autotalks,整合其V2X芯片產品以增強旗下驍龍數字底盤(Snapdragon Digital Chassis)平臺能力。此時的高通,正經歷智能手機市場下行帶來的收入瓶頸,急需在汽車、物聯網等新興業務板塊找到「第二增長曲線」。而V2X(Vehicle-to-Everything,車對一切)通信技術正是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的關鍵「數據通道」,被視為自動駕駛安全、協同決策、智能道路基礎設施的底層支撐。

Autotalks正是V2X賽道中極少數能同時支持DSRC(基於WiFi)與C-V2X(基於蜂窩網絡)兩種協議的芯片廠商。其芯片可實現車與車、車與路、車與行人之間的實時通信,已在歐美市場積累大量測試經驗與商業訂單。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的是「專用型V2X芯片組」,不是附帶功能,而是為這一技術而生,構成了全球通信協議演進中的關鍵一環。

對高通而言,這不是一筆可有可無的交易,而是一塊可能決定其未來10年汽車業務核心競爭力的「缺失拼圖」。

然而,就是這樣一筆看似「技術型整合」的交易,在2023至2024年間卻遭遇了美國FTC、英國CMA等主要監管機構的強烈審查。尤其是英國競爭與市場管理局(CMA)在2024年2月正式啟動調查,認為該交易「可能損害V2X市場的創新與價格競爭」,高通最終在2024年3月主動宣佈終止交易。

從被迫放棄,到悄然重啟,這中間不過一年時間。

2025年6月5日,高通突然宣佈交易完成,並將Autotalks產品正式併入驍龍數字底盤產品線。此前曾擔任Autotalks CEO的Hagai Zyss,已低調就任高通產品管理副總裁,這一任命標誌着整合動作早已實質落地。

行業觀察人士注意到,此次完成交易的節奏頗為詭異——沒有預熱,沒有説明,也沒有主動披露是否已獲得各國監管機構的批准,尤其是在中國,高通並未公告其是否已履行經營者集中申報義務。

而正是這「看似靜悄悄」的一躍,引發了中國市場監管總局的警覺,並最終在10月10日將其立案調查。顯然,這不僅是一次對收購對象價值的押注,更是一次對全球監管博弈節奏的誤判。

02 中國出手:為何車載通信成了監管新焦點?

這並不是高通第一次被中國監管機構「敲打」。

但與十年前因濫用專利授權市場支配地位而被重罰60.88億元不同,此次立案的核心,不在高通「怎麼收錢」,而在它「怎麼收人」。

依據2024年起實施的新版《經營者集中申報標準》和《橫向經營者集中審查指引》,即便交易未達到傳統的營業額門檻(如在華營業額超8億元),只要存在「可能排除或限制競爭效果」的潛在風險,監管機構就有權主動要求申報,甚至書面發函,限期完成。

而Autotalks正是這種「規模不大、威脅極大」的典型:

• 它提供的專用V2X芯片,是智能駕駛中實現低延時、廣覆蓋實時通信的關鍵,屬於智能網聯汽車基礎設施中的「神經中樞」;

• 該公司長期致力於DSRC和C-V2X協議雙兼容,掌握未來通信標準演進方向;

• 一旦被高通整合,可能形成美系陣營對V2X協議和核心部件的「技術綁定」。

這意味着,如果高通控制了Autotalks,就可能在中國市場形成事實上的通信協議鎖定效應:上游芯片被壟斷,下游整車廠的通信組件選擇權受限,進而影響整個產業鏈的開放性和可控性。

監管部門早已有所察覺。

在2024年發佈的《中國反壟斷執法年度報告》中就曾提及兩起未達營業額申報標準、但仍被立案調查的科技併購案,其中一例被主動放棄,一例依法補報。多位業內人士證實,其中就包括高通收購Autotalks一案。

據接近交易人士透露,高通在2025年重啟交易前,曾收到市場監管總局的書面通知,要求限期完成申報。但高通依然於6月5日宣佈交易完成,未就中國市場監管表態。這一舉動被視為「跳過程序」的明顯違規,最終導致監管總局在10月正式立案調查。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監管的警覺不僅源於該交易的「申報瑕疵」,更來自其潛在的「結構性競爭風險」。

當前,中國正在加速建設以C-V2X為主導的智能網聯基礎設施,V2X通信技術在《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新基建規劃》中被列為核心支撐。華為、移遠、地平線、東軟、中汽研等一批本土企業正力圖實現「芯片-協議-系統」的全面自主化。

在這個背景下,一個外資巨頭通過收購迅速佔據技術制高點,極易引發市場結構的失衡。「申報」不只是個合規動作,更是對關鍵賽道主導權變化的前置審查。

可以説,此次高通案,不僅驗證了監管「反壟斷+技術安全」雙重審查的新趨勢,也為未來更多涉及核心技術、關鍵基礎設施的數據密集型併購交易劃出了紅線。

03 全球角力:車載芯片併購為何難過監管這關?

在全球併購市場的風暴眼里,汽車芯片早已不是「配角」。

當自動駕駛、車路協同、智能座艙成為未來出行的主旋律時,V2X芯片就不再只是「一個模塊」,而是新一代智能汽車的話語權樞紐。而一旦關鍵技術的提供者減少至個位數,標準制定、生態門檻、市場綁定效應便會迅速形成。

這也是為何高通收購Autotalks,從一開始就「站在鎂光燈下」。

2023年,高通首次對外宣佈併購計劃后,便迅速引起美英等多國反壟斷監管機構的警覺:

• 英國CMA:於2023年9月啟動調查,明確擔心該交易「可能導致V2X芯片市場創新減少、價格上漲」,最終在2024年2月27日進入正式審查階段;

• 美國FTC:直接表達「反對」意見,認為該交易將損害汽車製造商獲取高性價比V2X解決方案的能力;2024年3月25日,FTC競爭局局長亨利·劉(Henry Liu)公開表示:高通放棄收購是「對行業創新和消費者的好消息」;

• 中國市場監管總局:雖未在第一時間公開表態,但已在2024年度執法報告中暗示對該交易進行關注和后續調查。

這些監管機構之所以反應如此強烈,源於Autotalks在V2X領域的獨特地位——它是目前極少數可跨協議部署、同時兼容DSRC和C-V2X的廠商,這意味着它的產品不僅是技術方案,更可能演化為通信標準接口層的「事實統治者」。

而高通本身,已在車載通信芯片領域擁有廣泛佈局,特別是其「驍龍數字底盤」平臺,涵蓋了座艙、通訊、自動駕駛、車雲協同等全棧能力。一旦Autotalks併入其生態,高通將在「芯片+通信協議+整車解決方案」這一鏈條上形成近乎閉環的市場格局。

這就是所謂的「橫向併購效應」:

不是你一個領域做強的問題,而是相關市場的進入門檻變高、替代路徑變窄、客户選擇被限制的問題。

在開放競爭的經濟環境下,這種趨勢對中小廠商極為不利,對整車廠商也是不容忽視的制衡力量。一旦高通主導V2X協議演進,未來整車廠選擇供應商將面臨「要麼全部上車、要麼徹底出局」的困境,嚴重削弱行業多樣性與定價博弈能力。

而在中國,這樣的市場結構性風險疊加了「技術安全」的考量。

尤其是在C-V2X已列入國家新基建核心模塊的當下,任何可能對技術控制權形成排他性的跨國交易,都會被視為「戰略併購」,自然不可能以「低交易金額」作為免申報的藉口。

對高通而言,這筆交易既是「技術補位」,也是「商業續命」。

過去兩年,隨着智能手機業務增長乏力,其汽車板塊成為轉型重心。據2024財年財報,高通汽車業務年營收超過18億美元,同比增長26%,其中V2X技術是未來幾代平臺關鍵增長點。Autotalks的加入,幾乎是一步直通領先者的捷徑。

但正因這條「捷徑」過於關鍵,也就必然穿越全球監管的雷區。

結語:高通之后,誰還敢低估中國的監管紅線?

這一次,高通的再度落馬,或許不僅僅是一樁企業合規事件,更是中國監管邏輯「質變」的一個轉折點。

從2015年專利濫用被查,到2025年收購未申報被立案,高通在中國市場兩次「踩線」,恰恰見證了一個全球趨勢:技術型企業的併購行為,正逐漸成為各國監管機構的「頭號關注對象」。

過去,反壟斷更強調市場份額、價格壟斷、傳統平臺經濟。

而現在,一家中等規模的以色列芯片企業,一項通信協議的「雙協議能力」,一條被嵌入到自動駕駛系統底層的技術路徑——都可能成為監管「先發制人」的理由。

這是一個全新的執法範式,背后映射的是國家在面對「技術競爭戰略化」「數據要素武器化」趨勢下的主動防禦意識。

而中國顯然正在加快行動節奏:

• 從《數據出境安全評估辦法》《網絡安全審查辦法》,到新版《反壟斷法》《經營者集中申報標準》,一張跨部門、跨技術領域的監管網絡正在收緊;

• 從AI芯片、半導體IP、工業軟件,再到車載通信與智能駕駛系統,凡涉「關鍵基礎設施+核心技術+未來標準」的跨國收購,無一例外都會受到逐案評估;

• 尤其是在中美科技脱鈎加速背景下,任何可能影響國內產業鏈自主性、標準自主權的交易,幾乎註定要進入「審慎模式」。

這並不意味着中國市場拒絕外資——恰恰相反,真正合規、透明、尊重中國監管框架的外企依然擁有廣闊舞臺。

但如果一家公司寄希望於「繞過程序」「低調處理」「技術綁架」,那麼高通案就是最明確的警示:時代變了,規則也變了,別再賭「別人不查」。

對全球半導體產業而言,高通案的影響同樣深遠:

• 那些還在規劃對中小AI芯片企業、「類IP廠商」收購的科技巨頭,必須重新評估在中國的監管風險敞口;

• 那些準備將車載芯片/傳感器/通信協議標準「打包出售」的初創公司,也會意識到:被誰收購、用來做什麼、在哪個市場落地,不再只是商業判斷,而是政策紅線。

而對於中國本土產業鏈來説,這起案件也提出了另一個倒逼式命題:如果不想被別國協議綁定,就必須加速自己的協議、芯片、平臺、標準體系建設。

高通之后,誰還敢小看中國的監管底線?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