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海西新葯港股IPO,仿製藥支撐業績,創新葯決定未來

2025-10-12 20:51

(來源:郭二俠説財)

中美貿易摩擦再度升溫,上周五納斯達克指數重挫3.6%,令投資者度過了一個忐忑不安的周末,我已經計提賬户10%的虧損。

更有甚者,嚇得撤銷了新股申購。我覺得這反而是件好事,因為新股申購人數減少,中籤率有望提高。至於我本人,並不會因此改變申購策略。

原因很簡單,自港股IPO分配新規實施以來,機制B發行的新股,散户僅能獲得10%的份額,而莊家操盤的目標就是進港股通,基本面成了次要因素,資金面和情緒面成為主要考量。目前這種小波瀾,我認為對港股打新影響有限,只要恆生指數還在2萬點以上,港股打新的熱度就不會大幅減退。

一、招股信息

二、公司概況

海西新葯成立於2012年,是一家處於商業化階段的製藥公司,採用「仿製藥與創新葯雙軌並行」的發展戰略。如今已從一家初創企業成長為擁有14款獲批仿製藥和4款在研創新葯的製藥企業。

海西新葯的14款仿製藥,覆蓋消化系統、心血管系統、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及炎症疾病等多個治療領域。其中有4款產品進入了國家集採,分別是安必力、海慧通、瑞安妥和賽西福。

財務數據顯示:2022年至2024年,海西新葯營收從2.12億元增長至4.67億元,淨利潤從0.69億元增長至1.36億元。

2025年前五個月,公司營收達到2.49億元,淨利潤為0.90億元,繼續保持增長態勢。

公司毛利率持續保持在80%以上的高水平,2022年至2024年毛利率分別為81%、83.3%和83.0%,2025年前五個月進一步升至84%。

不過公司也有風險,主要是對仿製藥依賴度高,2024年仿製藥收入佔比高達98%。而且幾個核心產品的集採協議將於2025年底到期,面臨續約降價壓力。

海西新葯已建立擁有4款在研創新葯的管線,其中兩款處於相對領先階段:

C019199,這是海西新葯最核心的創新葯產品,是一種靶向的多機制免疫調節劑,適應症包括骨肉瘤、乳腺癌、結直腸癌、胰腺癌及腱鞘鉅細胞瘤等。

有望成為全球首個專門針對骨肉瘤的突破性療法,填補二線及晚期骨肉瘤的治療空白。該產品已於2020年7月獲得國家藥監局的IND批准,目前已進入Ib/II期臨牀試驗階段。

2. HXP056,這是一款潛在用於治療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糖尿病性黃斑水腫及視網膜靜脈閉塞的首款口服眼底病治療藥物。

三、綜合點評

海西新葯是一家俱有明顯雙面特徵的企業:一方面,公司擁有已經盈利的仿製藥業務,現金流相對穩定;另一方面,公司積極佈局創新葯研發,尋求未來增長點。

海西新葯憑藉早期進入集採的4款產品獲得了可觀收益,但這種增長模式面臨挑戰,海慧通和瑞安妥的集採合約將於2025年底到期,安必力合約將於2026年中到期。若未能續約或中標價大幅下滑,將對公司營收造成較大壓力。

在創新葯領域,海西新葯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以核心產品C019199為例,全球有多家公司正在開發針對實體瘤的CSF-1R/DDR1/VEGFR2抑制劑。

針對骨肉瘤這一適應症,全球就有10余款在研創新葯管線,而海西新葯的進度並無明顯優勢。

海西新葯站在了一個關鍵的發展節點,仿製藥業務雖支撐當前業績但面臨集採壓力,創新葯業務充滿希望但挑戰重重。

海西新葯此次港股IPO估值45倍,與A股和港股上市的同類製藥企業相比,這一估值水平處於中等偏上位置。傳統仿製藥企業市盈率通常在15-25倍之間,而創新葯企業由於多數尚未盈利,往往採用市銷率或管線估值法。綜合來看這個估值不算太貴,但也不便宜。

海西新葯此次IPO發行股份佔全部股份比例的14.6%,按招股價上限86.4港元算,募資9.94億,1名基石投資者鎖定1.71億,剩余流通盤8.23億,這個盤子很大。

海西新葯雖為H股,但已申請股份「全流通」,流通市值達55億~68億。隨着港股市場持續升溫,預計年底港股通納入市值門檻將上調至100億,即使以下限定價,市值翻倍即可納入。在「全流通」模式下,12個月禁售期結束后,大股東即可拋售股票套現,這使得大股東有強烈的動機進行市值管理,以推動公司進入港股通,從而將股票賣給A股接盤俠。

四、預測中籤率

海西新葯目前孖展130倍,最終大概率會超購3000倍,甲乙組各11500手。按照20萬人申購算,預估一手中籤率1%,甲組全部抽籤。

參考上一隻醫藥股長風藥業有26.4萬人申購,其中乙組2.1萬人。海西新葯乙組按照2萬人申購算,預估申購8000手(乙組第8檔)才能穩中一手。

五、新股評級

這隻票的評級是滿倉干!(拿命干>滿倉干>梭哈>偷雞>放棄)

打新軒竹生物退回來的資金,正好可以接着申購海西新葯。

現在還能開户的港股券商只有一兩家了,指不定什麼時候就全部關閉了,要開户的抓緊時間!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