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馬斯克Neuralink新進展!漸凍症患者用「意念」成功進食,年底再增13名受試者

2025-10-12 18:54

馬斯克旗下腦機接口公司Neuralink再爆突破性進展!

本周末,一位身患肌萎縮側索硬化症(俗稱漸凍症)的患者Nick Wray,僅憑意念操控機械臂,流暢完成喝水、進食等精細動作,標誌着腦機接口在輔助殘障人士日常生活上,邁出了實質性一步。


腦機接口新進展


據悉,Wray於今年7月接受腦部植入手術,成為第八位植入Neuralink腦機接口設備的受試者。

他在個人社交賬號發佈的視頻中展示,自己已能通過「意念」操控機械臂完成多項精細動作:不僅能精準拿起水杯飲水、自主用勺子進食,還能將小的圓柱體準確放入指定孔洞中。

此外,他還在帖子中分享:「我用微波爐加熱了自己做的雞塊,還親手做了飯!現在已經學會怎麼打開冰箱,怎麼取下並更換罐子的蓋子,甚至試着慢慢推着輪椅在室內移動了。」

Wray稱這是「迄今為止自己生命中最不可思議的經歷之一」,並補充道:「擁有腦機接口(BCI)的生活一直以來都充滿着超現實和成就感,而且這種感覺一直持續至今。」

此次功能演示是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的「CONVOY」研究的重要環節。相比今年1月Neuralink發佈的機械臂試驗預告片,此次實際操作演示更具説服力,也讓外界對腦芯片的實用潛力形成了更全面的認知。

該芯片的核心功能在於將腦神經信號轉換為基於藍牙傳輸的遠程指令,實現人腦與外部設備的直接交互。早在去年1月,首位受試者——四肢癱瘓患者諾蘭・阿爾博(Noland Arbaugh)就已通過植入設備,成功用意念操控電腦光標、暢玩電子遊戲,這一突破當時便引發了市場廣泛關注。

最新臨牀數據顯示,目前全球已有12位患者成功植入N1設備,設備累計使用時長突破15000小時,受試者日均活躍使用時長可達7.5小時。今年早些時候,Neuralink還在其官方網站上線「患者註冊」系統,允許全球範圍內符合條件的人羣報名參與該技術的臨牀試驗。

據Neuralink總裁兼聯合創始人徐東進(DJSeo)透露,目前已有1萬名患者表達了植入N1設備的意向;他同時預計,到今年年底,還將有13人完成腦芯片植入手術。

值得關注的是,當前Neuralink腦芯片的試驗對象仍侷限於因運動神經元疾病或脊髓損傷導致癱瘓的患者。不過馬斯克此前表示,隨着技術迭代,未來該芯片將面向健康人羣開放,最終實現「人類與人工智能的共生體驗」。


機構:腦機接口臨近產業化拐點


在國外腦機接口公司實現多項突破的同時,我國科研團隊亦在覈心技術上實現了關鍵性創新。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與東華大學經過五年協同攻關,成功研製出極細、柔軟且可自由驅動的神經纖維電極「神經蠕蟲」(Neuro Worm)。該成果已於9月17日發表於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為解決臨牀長期植入難題提供了全新思路。

而在技術突破的同時,我國腦機接口產業正迎來政策層面的密集護航。

今年8月,工信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推動腦機接口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到2027年實現關鍵技術突破,構建起先進的技術、產業與標準體系。9月,國家藥監局發佈我國首項腦機接口醫療器械行業標準《採用腦機接口技術的醫療器械術語》,為行業規範發展奠定基礎。

地方層面也積極跟進。10月11日,上海發佈《關於加快推動前沿技術創新與未來產業培育的若干措施》,提出重點支持腦機接口等前沿技術降低成本、構建產業生態;近日,武漢東湖高新區印發《關於支持腦機接口產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從技術攻關、成果轉化、企業培育等多維度推動腦機接口產業創新發展。

隨着政策與技術雙輪驅動,當前腦機接口產業正迎來重要發展機遇。

據光大證券分析,腦機接口作為生命科學與信息技術融合的前沿領域,已臨近產業化拐點。全球市場規模從2019年12億美元增至2023年20億美元,2029年預計達76.3億美元。

儘管海外企業(如Neuralink、Synchron)佔據先發優勢,中國在侵入式細分領域已在加速追趕,如在柔性電極技術、漢語解碼、微創植入等產品國產化加速。產業鏈上游持續突破,中游形成「設備+算法+臨牀」閉環,下游應用從神經科和康復科向兒科、精神科等領域延伸拓展。產學研轉化加速,上海、北京等地有望形成產業集羣。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