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11 08:11
航運業碳減排迫在眉睫,綠色甲醇或將成為關鍵
綠色甲醇是一種低碳或零碳排放的液體燃料。綠色甲醇指生產時所需氫氣和二氧化碳均來自可再生資源的甲醇,除了擁有良好的燃燒特性和儲運安全便捷的特點外,其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在理想情況下可接近零甚至負值,因此是一種良好的綠色燃料。
航運業碳排放受到國際重視,IMO 淨零排放法案有望在 10 月獲得通過,將推動綠色甲醇產業發展。國際海事組織(IMO)在 2025 年 4月通過淨零排放框架草案,草案要求航運業 2030 年碳排放比 2008年減少至少 20%,2050 年左右實現淨零排放,並可能對未達標船舶徵收罰金,該方案有望在 2025 年 10 月舉行的海洋環境保護委員會特別會議上得到通過。同時歐盟通過將航運業納入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促使航運業進行綠色轉型。為實現 IMO 和歐盟對航運業綠色轉型的目標要求,使用零碳或淨零燃料替代傳統燃油是最重要的減排手
段。綠色甲醇由於便於儲存和運輸,港口改造難度小,被各研究機構認為是有效的解決方案。目前較多船東已押注甲醇燃料動力船,目前在運和有訂單的甲醇燃料動力船達到 390 艘,根據在手甲醇動力集裝箱船訂單,我們預計到 2030 年這些訂單釋放后綠色甲醇需求量將在 900 萬噸以上。根據羅蘭貝格管理諮詢預測,考慮到后續新增訂單,預計 2030 年綠色甲醇需求將達到 1200 萬噸。
我國積極推廣綠色甲醇應用,港口加註業務配套加速。我國先后發佈多項政策文件推動綠色甲醇應用,2025 年交通運輸等十部門聯合發佈《關於推動交通運輸與能源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到2035 年「基本建成交通運輸綠色燃料供應體系」的目標。同時,港口改造和加註能力建設也在加速。2024 年 4 月上海港率先打通全流程完成國內首單綠色甲醇船對船加註作業,后續青島、寧波、深圳等港口均積極推進港口甲醇燃料加註事宜,為甲醇加註業務順暢落地打通路徑。
綠色甲醇啟動產業化,國內企業率先展開佈局
當前綠色甲醇生產處於起步階段,但新增項目擴張迅速。根據 MI 和GENA 數據庫,2025 年綠色甲醇產能僅 170 萬噸,但規劃和在建項目眾多,預計 2030 年綠色甲醇年產能將快速擴張至 3930 萬噸,高概率項目產能達到 1310 萬噸。綠色甲醇主要生產工藝包括電制甲醇和生物質甲醇,其中生物質甲醇又分為生物質發酵-甲烷路線和生物質氣化路線。
目前綠色甲醇產業還處於起步階段,其價格是傳統甲醇的 3~5 倍,未來降本將是產業發展的關鍵。生物質甲醇當前成本較低,因此在運營項目佔比較大,未來通過改進工藝流程、提高氣化效率等方法可實現未來降本。電制甲醇被普遍認為是長期有前景的工藝路線,我國低成本的可再生能源保證了綠氫擁有技術可行性和成本優勢,未來成本下降主要依賴碳源(直接捕集或生物質來源)的技術突破,目前國內已有一定的技術儲備。
我國率先佈局綠色甲醇,有先發優勢。國家能源局於 2025 年 8 月公示第一批綠色液體燃料技術攻關和產業化試點項目,9 個入選項目中 8 個聚焦綠色甲醇和綠氨方向,產業化進程有望加快。目前國內已有超過 60 個綠色甲醇項目正在推進,產能規模超過 800 萬噸/年。根據 MI 和 GENA 數據庫,截至 2025 年 6 月,中國可再生甲醇項目佔全球比為 51%。樂觀情形下,2026-2027 年中國綠色甲醇產能可能佔全球產能的 80%左右,到 2030 年可能佔全球產能的 60%左右。國內產能投產后需獲得 ISCC 等國際認證,當前獲得認證的企業並不多,擁有技術領先性、成本優勢的企業有望在早期獲得先發優勢。
「
風險提示
IMO 淨零排放法案未得到通過;
綠色甲醇生產成本下降不及預期;
綠色甲醇價格劇烈波動;
行業競爭加劇。
1
綠色甲醇有望成為航運業減排關鍵
1.1 綠色甲醇是綠色低碳液體燃料,性能具有優越性
甲醇是一種常見的基礎化學品,通常由天然氣或者煤炭製得,成本低廉的煤炭資源使得中國成為全球最重要的甲醇生產國家。甲醇通常被認為是一種良好的燃料,有較好的燃燒特性,但其存在可持續發展問題——甲醇生產過程將產生較大規模碳排放,因而迫切需要對其生產過程進行減碳。綠色甲醇便應運而生,其化學本質和傳統甲醇相同,因而同樣擁有良好的燃料屬性,其「綠色」屬性取決於生產原料的可再生性,是一種低碳或零碳排放的液體燃料。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署(IRENA)的建議,當甲醇生產所需的氫氣(通過可再生能源電解水製取,即綠氫)和二氧化碳(來源於生物質或直接空氣捕集)均來自可再生資源時,方可稱為綠色甲醇。考慮到脱碳進程、成本控制等現實因素,歐盟擴大綠色甲醇的認定範圍,除了生物質制甲醇和電解水制甲醇外,從工業及火力發電捕集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不超過每兆焦 28.2 克的不可再生二氧化碳製備的甲醇也被認定為綠色甲醇。
在性能上,綠色甲醇常温常壓下為液態,儲運安全便捷;含氧量高(50%),燃燒充分,熱效率高;其燃燒產物主要為二氧化碳和水,幾乎不排放硫氧化物(SOx)和顆粒物(PM),氮氧化物(NOx)排放也顯著低於傳統燃料。作為燃料,它與傳統燃料相比優劣勢明顯:環保性極佳(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在理想情況下可接近零甚至負值),且能有效解決氫能儲運難題;但能量密度低於柴油和液化天然氣(LNG),目前生產成本較高,且加註基礎設施尚不完善。
1.2 航運業減排壓力較大,綠色甲醇有望成為可行性較高的低碳燃料方案
IMO 提出淨零排放框架草案,有望在 10 月獲得通過。航運業是全球經濟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國際海事組織(IMO)的數據,該行業每年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接近 10 億噸,約佔全球總排放量的 3%,其碳減排行動刻不容緩。隨着國際社會對碳減排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航運業的碳減排也成爲了關注焦點。為此,國際海事組織制定了嚴格的航運業減排目標,推動航運業綠色轉型——國際海事組織(IMO)在 2025 年 4 月通過淨零排放框架草案,草案要求航運業 2030 年碳排放比 2008 年減少至少 20%,2050 年左右實現淨零排放,並可能對未達標船舶徵收罰金(如 100-380 美元/噸 CO₂eq),該方案有望在 2025 年 10 月舉行的海洋環境保護委員會特別會議上得到通過。
此外,歐盟也積極推動航運業綠色轉型。從 2024 年 1 月起,航運業將被納入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ETS),所有進入歐盟港口的 5000t 級以上的客運和貨運船舶需監測和匯報碳排放量,併爲其排放的每噸 CO2 當量繳納一定的碳配額,需支付的排放量百分比從 40%(2024 年)、70%(2025 年)、100%(2026 年)逐年提升。另外,未來航運業被納入到 ETS 的温室氣體將不僅包括二氧化碳,甲烷和氮氧化物都將從 2026 年起被納入 ETS 之中。
IMO 推動的淨零排放框架和歐盟的碳配額制度將對航運業減排提出切實目標,一方面要求船東提高能效技術,包括碳捕集、空氣潤滑系統、減摩塗料、船體清潔系統、風力推進技術以及船艏、船體和螺旋槳節能改造方面增加預算,但更長遠更迫切的是,需要船東用綠色燃料替換傳統燃料,獲得長期的減排效果。
當前航運業減排的最重要手段來自於使用零碳或近零碳燃料,主要有四種技術路徑,分別為生物柴油、生物 LNG、綠色甲醇和綠氨。生物柴油優勢在於與傳統柴油兼容性高,可直接用於現有船舶發動機或摻混使用(混合比例通常≤30%),船舶改裝成本低,缺點在於受原料供應限制,產量有限。傳統 LNG 雖然有較低的碳排放,但其生產和使用過程中存在的甲烷泄漏問題,甲烷的温室效應較二氧化碳更強,因此僅作為過渡方案,而生物 LNG 與現有 LNG 燃料的動力船舶完全兼容,但存在原料收集和處理成本高、規模化供應難度大等問題。綠氨的儲存壓力低,適合長距離航線(如遠洋貨輪),但其毒性強、排放氮氧化物、燃燒特性差,需添加引燃燃料或採用催化燃燒技術,相關發動機預計 2030 年后商業化,且生產成本高昂。而綠色甲醇便於儲存和運輸,能量密度較高,現有港口改造難度小。馬士基的全球首艘甲醇集裝箱船「Laura Maersk」號已於 2023 年交付,證明了其技術可行性。現有船舶改裝為甲醇雙燃料系統相對簡便,僅需 300 萬~500 萬美元,全球已有 50 多個主要港口具備甲醇加註能力。
採用甲醇燃料系統船舶訂單已成為新型系統主流。由於綠色甲醇在雙燃料主機改造方面具有優勢,目前綠色甲醇在添加新燃料船舶的佔比僅次於 LNG,提供了良好的推廣條件。當前,已有手持訂單中,新建船舶採用可替代燃料系統的比例仍不到 10%,其中,LNG 佔比 4.52%、甲醇燃料佔比 0.47%、氨燃料佔比 0.02%、氫燃料佔比 0.05%。已交付的甲醇動力船以雙燃料為主。
根據 DNV 統計,截至 2025 年 2 月,全球現有訂單及已運營的甲醇燃料動力
船舶共有 390 艘,其中甲醇燃料動力集裝箱船舶 228 艘。一艘中歐航線
16000TEU 集裝箱船年甲醇消耗量約 3.5-4 萬噸,若到 2030 年甲醇燃料動力集裝
箱船舶 228 艘,綠色甲醇年用量將達到 900 萬噸以上。根據羅蘭貝格管理諮詢公
司預測,到 2030 年,我國綠色甲醇需求約 1200 萬噸,佔全球市場近 50%;
2040 年前,我國超過 90% 的綠色甲醇需求將由船舶燃料應用驅動;到 2050 年,
將進一步增長至約 1.2 億噸。
1.3 我國積極推廣綠色甲醇應用,港口加註業務配套加速
為推動我國航運業加快實現「雙碳」戰略目標,我國先后印發《船舶大氣污染物排放控制區實施方案》《2030 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綠色交通「十四五」發展規劃》等文件,加快推動航運業綠色低碳轉型,深入貫徹綠色發展理念。2025年交通運輸等十部門聯合發佈《關於推動交通運輸與能源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到 2035 年「基本建成交通運輸綠色燃料供應體系」的目標。
標準方面,中國船級社正式發佈《船舶應用甲醇/乙醇燃料指南》;中國船舶燃料公司正式發佈船用甲醇燃料、船用甲醇燃料水上加註規程兩個團體標準;首艘7800 噸級綠色甲醇加註船獲得中國、法國兩個船級社原則性認可證書,標誌着中國船用綠色甲醇燃料及加註技術鏈基本建成。
發展綠色甲醇加註的另一個關鍵要素是港口需要具備甲醇船舶加註作業能力,包括專用設備、儲運體系、安全標準等建設。上海港走在國內前列。2023 年 4 月,上港集團與中遠海運、法國達飛集團共同簽署《綠色甲醇供應合作的備忘錄》,明確三方在綠色甲醇生產、運輸與加註領域的協作框架,為后續應用奠定基礎。同年 11 月,上海市出臺《上海港國際航行船舶綠色甲醇燃料加註業務試點方案》,為國內綠色甲醇船用燃料加註試點工作提供規範和依據。在技術標準層面,上海海事局印發《水上甲醇燃料加註作業安全管理辦法》,自 2024 年 3 月 1 日起實施,填補國內船用水上甲醇燃料加註作業管理制度空白。與此同時,上海港投資購買二手化學品運輸船改造成甲醇加註船「海港致遠」號,完善升級基礎設施保障甲醇加註試點應用。2024 年 4 月,「海港致遠」輪在洋山港搭靠「阿斯特麗德馬士基」集裝箱輪,完成國內首單綠色甲醇船對船加註作業。后續,青島、深圳港、寧波港等均積極推進甲醇船用燃料加註事宜,為甲醇加註業務順暢落地打通路徑。
2
綠色甲醇產業化方興未艾,先投企業佔據先發優勢
2.1 全球綠色甲醇生產處於起步階段,生物質和電制路線是主流
2023 年,綠色甲醇年產能僅為 60 萬噸,佔全球甲醇產能佔比不足 1%,但在建規劃綠色甲醇項目規模龐大。根據全球甲醇行業協會(MI)與芬蘭 GENASolutions Oy 合作開發的生物甲醇和電制甲醇項目數據庫,截至 2025 年 8 月,該數據庫跟蹤全球 255 個可再生甲醇項目,包含 134 個電制甲醇項目和 104 個生物甲醇項目。預計 2030 年綠色甲醇年產能將快速擴張至 4190 萬噸,高概率項目產能達到 1360 萬噸。
中國是未來最重要的產能來源地。從區域產能來看,根據 MI 和 GENA 數據庫,截至 2025 年 8 月統計,2030 年以前中國可再生甲醇規劃項目佔比為 55%,歐洲佔 26%的份額。北美排名第三,約佔全球的 11%。未來成本競爭力會對區域平衡格局變化產生重大影響。
綠色甲醇主要生產工藝包括電制甲醇和生物質甲醇。
生物質甲醇主要有 2 種生產途徑:生物質氣化-合成氣路線;生物質發酵-甲烷路線。生物質氣化路線具備熱化學效率較高、對土地面積要求低的優點,但同時面臨原料適應性差、產氣效率低、焦油難以處理、氣化爐大型化較難等問題,制約了生物質制甲醇項目產業化發展,目前建成的商業化裝置很少。生物質發酵-甲烷工藝過程的關鍵是高效穩定的厭氧發酵技術,其優點是自然發酵過程相對温和,耗能強度低,但同時面臨厭氧發酵過程中附帶的多種產物會影響甲醇的產量和質量,以及自然發酵過程緩慢、沼氣規模化處理可行性低、對土地面積要求高等問題。電制甲醇工藝主要是可再生能源提供綠氫,碳源來自於空氣直捕或生物質,二氧化碳加氫合成工藝十分成熟,主要難度來自於綠氫和碳源的獲取。隨着綠電成本的下降,綠氫成本有望持續走低,碳源獲取技術或將成為該路線是否能夠商業化成熟的關鍵因素。
2.2 生物質甲醇和電制甲醇兩種路線齊頭並進,成本下降可期
生物質甲醇當前成本較低,未來通過改進工藝流程、提高氣化效率等方法可實現未來降本。生物甲醇路線初期在綠色甲醇需求量不大的情況下,規模化門檻相對較低,因此我國早期項目較多采用生物質路線。但是由於生物質來源和生產過程的侷限性,生物質路線的長足發展依賴於技術改進,否則規模化和降本將遇到瓶頸。生物質氣化工藝面臨原料收集成本較高、氣化過程中焦油處理困難等問題。因此,未來技術發展應着重於氣化爐結構的優化設計、焦油去除、高效催化劑的開發以及系統集成度的提升等方面。
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推動了電制甲醇的發展。電解水制氫成本主要取決於電力成本,電解水制氫中電力成本佔制氫成本的 80%左右。在我國,當前風電、光伏已經成為最便宜的電力,西北地區的度電成本可以低至 0.1~0.2 元/kWh。電制甲醇的另一大關鍵原料是 CO2,根據 IRENA 的劃分,只有生物質(BEC)與直接碳捕(DAC)所得 CO2 製取的甲醇纔可認定為綠醇。通過生物質獲取 CO2 的方法涉及環保、用地面積大及產量受環境影響波動大等問題。直接碳捕可以實現大規模的穩定碳源供給,並且無場地限制,但是能耗巨大,成本過高。目前直接碳捕的成本約為 200~250 美元/噸,遠高於煤化工、天然氣等集中碳源 20~40 美元/噸的水平。但直接碳捕的高成本也一定程度上由於其技術成熟度不高,吸附材料和工藝尚未成熟,若相關技術解決,DAC 應用潛力較大。從應用實例來看,目前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海洋石油富島有相應技術儲備,化物所技術已有多個工業化裝置。
2.3 我國綠色甲醇產業化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
政策鼓勵綠色甲醇產業化推進。2023 年 12 月,國家發改委修訂發佈《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明確將「電解水制氫和二氧化碳催化合成綠色甲醇」納入新能源鼓勵類產業。國家能源局於 2025 年 8 月公示第一批綠色液體燃料技術攻關和產業化試點項目,9 個入選項目中,8 個聚焦綠色甲醇和綠氨方向,包括吉林洮南風電耦合生物質制甲醇、內蒙古金風科技綠氫制 50 萬噸綠色甲醇(一期 25 萬噸/年)、安達市天楹風光儲氫氨醇一體化等示範項目,標誌着我國綠色液體燃料產業化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
中國目前在綠色甲醇產能規劃和建設方面佔據領先。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甲醇製造市場,目前國內已有超過 60 個綠色甲醇項目正在推進,產能規模超過 800萬噸/年。以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能源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吉林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等為代表的企業都在大力推進綠氫制甲醇項目的簽約、獲批、開工、投產等,僅 2024 年以來,已有多個綠色甲醇項目簽約、備案。根據 GENA 統計,樂觀情形下,2026-2027 年中國綠色甲醇產能可能佔全球產能的 80%左右,到 2030 年可能佔全球產能的 60%左右。
中國綠色甲醇產業發展還面臨着歐盟認定標準較高的挑戰。儘管歐盟 2023 年將綠色甲醇定義範圍進行了放寬,但認定標準仍然很高,中國現有大多數以「灰碳+部分/完全綠氫」為主要路線的甲醇製備工藝仍需進一步降碳以滿足該認定標準。當前,如果生物甲醇進入歐盟市場需要獲得 ISCC 強制性認證,當前僅上海電氣、大慶煉化、上海華誼、中國海油化學、易高等少數幾家獲得該認證。
3
相關上市公司
目前綠色甲醇行業正處於從示範走向商業化的關鍵階段。隨着更多項目投產、綠電成本下降以及工藝優化,綠色甲醇的經濟性有望持續提升,從而刺激需求提升。
我們建議關注:
擁有綠醇產能或技術儲備企業【復潔環保】、【金風科技】、【嘉澤新能】、【中集安瑞科】、【吉電股份】、【華誼集團】等。相關工程及設備企業【東華科技】、【中國化學】、【航天工程】等。
3.1 復潔環保
上海復潔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 2011 年,2020 年在科創板上市。作為一家高新技術企業,它專注於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核心業務是為城鎮和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提供污泥脱水乾化及廢氣淨化技術裝備和服務。公司擁有低温真空脱水乾化一體化等核心技術,並致力於成為綜合環境服務商。
公司依託與華東理工大學共建的「綠色能源化工聯合實驗室」,啟動了「沼氣制綠色甲醇關鍵技術開發和工程應用」的合作研究開發,並在臨港新片區建成「化學工程與低碳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臨港基地」,開展綠色燃料變革性技術創新、中試驗證、成果轉化與產業化應用。公司已獲得發明專利的高熵金屬間化合物催化劑具有催化效率高、甲醇選擇性強、壽命長等特點,可為綠色甲醇的高效低碳製備提供關鍵技術支撐,相關成果未來有望在國內外城鎮環境基礎設施領域進行產業化應用推廣。
3.2 金風科技
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清潔能源戰略合作伙伴,業務深度聚焦能源開發、裝備、服務和應用四大領域。作為在深交所、港交所兩地上市的公司,其業務遍及全球 6 大洲、38 個國家,致力於推動能源變革,構建「可持續更美好」的未來。
金風科技較早佈局綠色甲醇項目。2024 年 4 月,金風科技位於興安盟的 50 萬噸綠色甲醇項目開始建設,項目預計於 2025 年實現中交,該項目也被列入國家能源局公示的全國首批綠色液體燃料技術攻關和產業化試點項目之一。此項目是國內首批大規模綠色甲醇項目,引起了國際航運公司的關注。2023 年 7 月,航運巨頭馬士基與中國金風科技達成航運業首個大規模協議,每年將向其購買 50 萬噸綠色甲醇。2024 年 11 月,金風科技與德國赫伯羅特船舶公司再籤年交付量 25 萬噸的綠色甲醇供應長期合同。此外,公司還計劃在內蒙古投資風電制氫氨醇項目,一期規劃年產 60 萬噸綠色甲醇,利用風電電解水製取的綠氫進行合成,現已取得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備案;二期建設年產 40 萬噸合成氨。目前項目前期工作正在加速推進。
3.3 東華科技
東華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以原化工部第三設計院為主發起人設立的現代科技型工程公司,2007 年在深交所上市。公司擁有工程設計綜合甲級等多項頂級資質,專業從事化工、環保等多領域工程建設的全過程服務,在煤化工、天然氣化工等領域具有技術專長。
公司在甲醇行業深耕多年,不斷研發新技術,先后在新疆、內蒙古、貴州、河北、安徽等區域完成多個以煤、天然氣、焦爐氣為原料的甲醇項目。公司也成立綠色能化組,積極為綠色甲醇等項目提供技術方案和工程建設服務,負責多個綠色甲醇總體設計和總包服務工作。2025 年 7 月,東華科技生物質氣化中試開發項目獲得積極進展,生物質氣化爐一次吊裝成功,助力生物質甲醇氣化工藝技術優化。
3.4 嘉澤新能
嘉澤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是 2010 年成立、2017 年在上交所上市的高新技術企業,專業從事風電、光伏等新能源電站的投資建設與運營。公司業務還拓展至儲能電池製造等領域,形成了多元化的業務架構。
公司通過子公司寧夏嘉澤集團有限公司於黑龍江雞西佈局以生物質秸稈為原料的綠氫醇航油化工聯產項目,項目總投資 80 億元,規劃年產綠色甲醇 45 萬噸、綠色乙醇 15 萬噸、綠色航煤 12 萬噸。該項目於 2025 年 4 月 15 日開工。同時,子公司吉林嘉益榮源綠色化工有限公司投資 20 億,計劃在延邊敦化經濟開發區建設,以非糧生物質秸稈為原料,經發酵生產 4 萬噸/年乙醇。乙醇發酵產生的漿料經氣流牀加壓氣化后生產合成氣,合成氣經變換、脱硫脱碳、甲醇合成等工序生產15 萬噸/年綠色甲醇。2025 年 8 月 1 日,該項目獲備案,計劃 2026 年 4 月開工,2027 年 12 月竣工。
3.5 中集安瑞科(HK)
中集安瑞科投資控股(深圳)有限公司是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成員企業,是能源、化工、食品裝備行業的集成業務服務商與關鍵設備製造商。公司在全球擁有多個製造基地和研發中心,其高壓氣體儲運裝備和低温裝備業務規模位居世界或全國前列。
中集安瑞科在廣東湛江建設一期 5 萬噸綠色甲醇項目,預計 2025 年四季度投運,並與航運公司合作拓展船用燃料市場,第二期項目產能視發展情況而定,兩期投產完成后綠色甲醇年產量有望增至 25 萬噸。此前,2022 年 3 月,馬士基已與中集安瑞科(03899.HK)簽署諒解備忘錄,雙方將依託中集安瑞科的關鍵裝備和核心工藝,實現生物質綠色甲醇的行業示範。2025 年 8 月 20 日,中集安瑞科旗下中集綠能低碳科技(廣東)有限公司與中國航油集團南方儲運有限責任公司簽署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在湛江共同建設華南地區首個覆蓋生產、倉儲、報關、交割、運輸、提貨等綠色甲醇全鏈條供應網絡,打造綠色能源示範基地。
3.6 吉電股份
吉林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控制的上市公司。公司主營業務包括新能源、綜合智慧能源、氫能、儲能及火電等。以清潔能源為主線,公司在國內打造了多個區域新能源基地,並致力於開創氫基綠色能源新業態。
2025 年 6 月 20 日,公司公告孫公司吉遠 (四平)綠色能源有限公司將在吉林投資建設梨樹綠色甲醇創新示範項目,規劃年產 20 萬噸,配套風電裝機 40 萬千瓦,利用綠電制氫合成甲醇,項目總投資 49.20 億元,建設工期預計 27 個月。
3.7 華誼集團
上海華誼(集團)公司是由上海國資委授權建立的大型企業集團,前身為上海市化學工業局。集團主營業務涵蓋「煤基多聯產及清潔能源產品製造」、「精細化學品製造」等五大領域,產品種類近萬種,擁有多家子公司,其中包括三家上市公司。
公司在上海化工區建設 10 萬噸/年綠色甲醇項目,利用城市濕垃圾、畜禽糞污產生的生物天然氣為原料,項目於 2025 年 1 月 2 日在上海化工區開工,預計2025 年 12 月底實現中交。項目與上海市屬各國企深度合作,根據上海市國資委官網,由申能集團、上海城投集團、華誼集團和上港集團等四家市屬國企共同推進的上海 10 萬噸級綠色甲醇項目取得了原料供應、甲醇生產和貿易儲運加註 ISCC EU與 PLUS 全流程雙認證證書,平均碳排放強度相比化石燃料製備甲醇碳排放強度94 gCO2eq/MJ 平均減碳率 80%以上,能夠滿足上海港國際航運船舶對綠色燃料的加註需求,有力地推動和支撐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項目計劃於 2026 年春節前完成上海本地綠色甲醇的上海港首單加註。
3.8 航天工程
航天長征化學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隸屬於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高新技術企業,其核心優勢在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航天粉煤加壓氣化技術」,公司專業從事煤氣化技術及關鍵設備的研發、工程設計、工程總承包等業務,技術廣泛應用於傳統煤化工領域。
在綠色甲醇這一新興領域,公司正積極將其先進的氣化技術向生物質原料延伸,其生物質氣化爐技術是綠色甲醇生產中的關鍵設備環節,正進入商業化階段。9 月 24 日,航天生物質氣化技術成果發佈會在河北滄州召開。由航天長征化學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航天生物質炭化制粉氣化一體化技術」於近日通過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科技成果評價,為行業綠色轉型提供了具備產業化前景的航天方案。
3.9 中國化學
中國化學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 2008 年,2010 年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是集研發、投資、勘察、設計、施工於一體的工程建設企業,業務覆蓋建築工程、環境治理、工藝工程技術開發等,是我國化學工程領域的領先企業。
中國化學工程集團旗下的華陸工程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原化工部第六設計院)在綠色甲醇領域進行了深入佈局,該公司與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等科研機構緊密合作,成功將二氧化碳加氫制甲醇的創新技術實現工程化應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煤鄂能化 10 萬噸/年液態陽光示範項目,作為國內首個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全流程工業化項目,華陸公司承擔了關鍵技術開發和 EPC 總承包工作,通過利用綠氫轉化二氧化碳生產綠色甲醇,為高碳排放行業提供了可行的碳資源化利用方案。華陸公司還積極拓展生物質氣化制甲醇等多元化路徑。在金風科技 50 萬噸綠色甲醇項目中,華陸公司負責生物質加工及合成氣製備等關鍵裝置的 EPC 總承包。
「
風險提示
IMO 淨零排放法案未得到通過;
綠色甲醇生產成本下降不及預期;
綠色甲醇價格劇烈波動;
行業競爭加劇。
「
重要提示
本報告摘自華安證券2025年9月30日已發佈的《【華安證券·基礎化工】行業專題:航運減排大勢所趨,綠色甲醇大有可為》,具體分析內容請詳見報告。若因對報告的摘編等產生歧義,應以報告發布當日的完整內容爲準。
「
分析師介紹
分析師:王強峰 執業證書號:S0010522110002
分析師:潘寧馨 執業證書號:S001052407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