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12 10:36
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半導體行業觀察 作者:L晨光
近期,全球存儲芯片市場持續釋放積極信號。
三星、美光、SK海力士等行業巨頭相繼宣佈提價,DRAM產品漲幅普遍達15%-30%,NAND閃存價格亦上調5%-10%,部分廠商甚至暫停報價以應對供應緊張;從市場端看,DDR4內存半年累計漲幅超200%,HDD、SSD、HBM等產品因AI需求爆發陷入供不應求。
與此同時,資本市場反應熱烈,美光近一個月股價漲約60%,鎧俠、閃迪漲幅超100%,A股相關概念股也隨之拉昇,展現出市場對存儲板塊的強烈信心。
在此背景下,摩根士丹利研報指出,AI驅動下存儲行業供需失衡加劇,預計將開啟持續數年的「超級周期」,到2027年全球存儲市場規模有望向3000億美元邁進,存儲芯片行業或正迎來新一輪產業周期的起點。
存儲芯片作為半導體行業的「風向標」,其周期性波動始終是觀察產業景氣度的關鍵窗口。
覆盤近十年來三輪核心周期可見,存儲行業的典型周期時長約為3-4年,且每一輪周期都由不同需求與技術變革驅動:
圖源:野村證券
2016-2019年,DDR4技術迭代疊加手機遊戲需求爆發,推動存儲價格累計漲幅超100%;
2020-2023年,全球疫情催生的遠程辦公與數據中心需求先拉動價格上漲,后又因需求疲軟與產能過剩陷入調整,累計跌幅超50%;
2024年至今,AI算力基建與HBM技術革命成為新引擎,直接改寫了傳統周期邏輯。
需要注意的是,與前兩輪周期不同,本輪上行不再依賴個人消費端需求,而是以企業級AI資本開支為核心——HBM價格年內暴漲500%,DDR4價格漲幅超50%,高端存儲產品「量價齊升」的同時,利基市場國產替代也在加速。
更關鍵的是,AI數據中心對存儲產能的「吞噬式需求」,讓全產業鏈呈現罕見的全品類普漲態勢:從消費級NVMe SSD、DDR4內存條,到企業級存儲系統與大容量HDD,價格同步攀升。
這種結構性變化正在重塑存儲產業的傳統周期模型。據CFM閃存市場預測,2025年全球存儲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932億美元,將創下歷史最高記錄。存儲芯片行業,似乎開啟了由AI驅動的全新產業周期。
AI技術的爆發式演進不僅是存儲需求的「超級引擎」,更在深層次重構全球存儲芯片市場的「供需新規則」,推動行業邁入前所未有的變革周期。
從市場供需邏輯來看,AI正以顛覆性力量催生結構性存儲缺口。這種缺口並非簡單的數量增長,而是由性能與容量雙重訴求驅動的質的飛躍。據美光數據顯示,AI服務器的DRAM容量需求是普通服務器的8倍,NAND 容量需求則達到3倍,單台AI服務器存儲需求更是高達2TB,遠超傳統服務器的配置標準。
更關鍵的是,AI大模型「訓練-推理-再訓練」的正循環,使得數據存儲需求呈現持續放大的態勢,一個GPU節點就可能消耗數百GB DRAM和數TB閃存,超大規模數據中心的需求規模更是呈指數級擴張。
這種需求爆發在覈心項目上體現得尤為極致,以OpenAI的「星際之門」(Stargate)項目為例,該項目與三星、SK海力士達成合作,每月需採購90萬片DRAM晶圓,這一數字相當於全球DRAM總產量的近40%,這種規模的單一訂單,徹底改變了原有的市場平衡。而四家雲巨頭對AI相關NAND的訂單也已達200EB,遠超2026年150EB的原預期。
全球存儲市場已然清晰感知到:人工智能正在重構行業運行的底層邏輯。
與此同時,需求激增直接推高了存儲芯片在AI基建中的成本佔比,尤其是高性能存儲成為成本核心。以HBM為例,其單顆價格突破5000美元,是傳統DDR5內存的20倍,而毛利率卻高達50%-60%,遠超傳統DRAM 30%左右的水平。由於每一塊HBM都需針對特定AI GPU定製,客户需提前一年下單鎖定產能,這種「定製化+長周期」的訂貨模式,進一步凸顯了其戰略價值。
同時,NAND閃存的成本權重也在上升,隨着HDD供應短缺導致近線存儲加速向QLC SSD遷移,多家超大規模雲廠商的大額追加訂單,使得企業級SSD成為數據中心建設的剛需,存儲芯片已從原來的輔助組件升級為成本核心,成為左右廠商利潤的關鍵變量。
在此背景下,HBM、DRAM與NAND等高性能存儲資源成為行業必爭的戰略資源。從市場規模看,摩根士丹利預測全球HBM市場將從2023年的30億美元飆升至2027年的530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超100%;而NAND市場雖起步更早,但AI推理需求的爆發使其煥發新生,從上述提到的四家雲巨頭訂單預測變動能看到,供需缺口顯著。
產能端的稀缺性更顯突出:美光2026年底前的HBM產能已全部預售完畢,SK海力士12層堆疊HBM3e產品即便良率僅75%,2026年產能也被英偉達、AMD等企業鎖定,三星下一代V9 NAND未發佈便訂單滿額,供需緊張態勢可見一斑。
供需規則的重構,迅速傳導為行業層面的劇烈變革,存儲價格飆升成為最直觀的市場信號。
從2025年9月以來,全球存儲巨頭密集發佈漲價通知,形成「集體提價潮」:三星宣佈第四季度DRAM價格上調15%-30%,NAND價格上調5%-10%;美光更是將存儲產品價格拉高20%-30%,並暫停報價一周以消化漲幅;閃迪對全渠道NAND產品提價10%以上,羣聯恢復報價后漲幅約10%,被視為NAND漲價的明確信號。
此外,現貨市場反應更為激烈,DDR4芯片半年累計漲幅超200%,2025年Q2單月漲幅一度達53%,出現與DDR5價格倒掛的罕見現象;NAND晶圓現貨價格在10月環比上漲9%-11%,服務器eSSD價格預計四季度漲幅將超10%。
高盛與TrendForce等機構預測,這種漲勢將持續至2026年,DRAM四季度環比漲幅或達8%-13%,NAND則為5%-10%,若計入HBM,漲幅將進一步擴大。
進一步來看,價格飆升的背后,是全球存儲巨頭的產能戰略性傾斜。
三星、SK海力士、美光三大寡頭摒棄了過去「規模優先」的策略,轉向「利潤優先」,將先進製程產能集中投向高附加值產品。DRAM領域,三星率先停止DDR4生產,SK海力士計劃將DDR4產能壓縮至20%,美光與SK海力士年底便停止接收LPDDR4X新訂單,所有資源向DDR5與HBM傾斜;NAND市場,廠商紛紛縮減消費級產能,將產能轉向企業級3D QLC產品。
這種結構性傾斜導致了市場「冰火兩重天」:高端HBM與DDR5供不應求,中低端DDR4因減產速度超過需求下降速度,出現嚴重供需錯配。對此,羣聯電子CEO直言,這種資本支出轉向將導致NAND未來十年供應持續緊張,2026年便將面臨嚴重短缺。
產能傾斜與需求倒逼共同推動了存儲技術的加速突破,成為行業變革的核心動力。其中,HBM領域的技術迭代最為迅猛,據瞭解,2025年全球HBM總產能已增至54萬片,同比激增105%,但仍難以填補AI帶來的需求缺口。SK海力士已建成HBM4量產體系,預計將佔據HBM4市場60%以上份額,三星、美光等廠商也在加緊籌備HBM4量產,力爭搶佔英偉達、AMD認證先機,而國內相關廠商也在加速突破,國產替代窗口期持續擴大。
總的來看,這場由AI引發的產業新變革,徹底打破了存儲行業傳統的「供需博弈」周期邏輯,形成了「AI需求牽引-產能高端傾斜-技術迭代加速-價格結構性上漲」的新閉環。從HBM的一芯難求到NAND的從白菜價到緊俏貨,從巨頭的產能重構到國產廠商的突圍,存儲芯片市場正經歷着新一輪的深度重塑,將存儲芯片從標準化大宗商品,重塑為影響算力發展的戰略性資源,標誌着產業已進入一個由技術迭代與需求爆發共同定義的全新時代。
當前存儲產業的變革不僅體現在市場供需層面,更在技術維度展開着一場深刻的「三維革命」。HBM的帶寬競賽進入白熱化階段,3D NAND的堆疊層數不斷刷新上限,HBF技術的橫空出世則點燃了新賽道的競爭火種。
這場圍繞垂直堆疊、高速互聯與架構創新的技術深耕,正重塑全球存儲產業的競爭格局,巨頭們的每一步佈局都關乎未來數年的行業話語權。
HBM作為AI算力的關鍵核心,其核心突破在於2.5D/3D堆疊和硅通孔(TSV)技術的創新應用。通過將多個DRAM芯片垂直堆疊並與GPU/CPU通過中介層互聯,HBM成功突破了傳統封裝技術的限制。以英偉達H200搭載的HBM3E為例,其帶寬高達4.8TB/s,完美解決了AI芯片面臨的「內存牆」瓶頸。
然而,HBM的技術迭代速度與競爭激烈程度遠超傳統存儲領域。
2025年4月,JEDEC固態技術協會正式發佈HBM4標準(JESD270-4),將這一賽道的技術門檻推向新高度——採用2048位超寬接口,傳輸速率達8GB/s,總帶寬突破2TB/s,較此前SK海力士宣稱的1.5TB/s再提升33%。
更關鍵的是,HBM4將獨立通道數量從16個翻倍至32個,同時引入0.7V-0.9V的低電壓選項,在性能躍升的同時實現了能效優化,完美適配下一代生成式AI與高性能計算需求。
標準確立背后,是國際巨頭的貼身博弈。
從市場格局來看,SK海力士憑藉在HBM3和HBM3E領域的領先優勢,目前佔據全球HBM市場約60%的份額,成為英偉達H100/H200芯片的獨家供應商。憑藉先發優勢持續領跑,SK海力士在2025年3月率先發布12層堆疊的HBM4樣品,採用Advanced MR-MUF封裝技術,單堆棧容量可達64GB,且已啟動與英偉達下一代GPU的適配測試,試圖延續其獨家供應優勢。
三星則依託垂直整合能力加速追趕,計劃2025年下半年啟動HBM4量產,採用4nm邏輯芯片工藝與10nm DRAM製程,目標在良率與成本控制上形成突破,奪回被侵蝕的市場份額。美光雖暫未公開HBM4進展,但通過聚焦汽車與邊緣計算領域的HBM3E變體產品,正構建差異化競爭壁壘。其1β工藝LPDDR5X芯片已通過特斯拉認證,在該細分領域市佔率達35%。
摩根大通指出,技術突破使得HBM在2027年佔DRAM總產值比重將達43%,AI相關應用佔DRAM市場規模更是高達53%,技術紅利正成為超級周期的核心支撐。
三大巨頭角力的同時,國產力量的崛起也在為這場競爭注入新變量,引領着中國在高端存儲領域從「技術跟隨」向「自主創新」跨越。
如果説HBM的核心是「速度革命」,3D NAND的突破則聚焦於「空間革命」。
堆疊層數的持續提升成為廠商比拼的核心指標,這一技術突破意味着在單位面積內可容納的存儲容量再創新高,為AI數據中心需要的大容量存儲需求提供了保障。
TechInsights展示了各大廠商在 3D NAND位密度(bit density) 上的演進趨勢,橫軸是堆疊層數,縱軸是單位面積的存儲密度。可以看到,層數越高,代表技術越先進,也能帶來更高的存儲密度。
能看到,三星、美光、SK海力士、鎧俠/WD、Solidigm等存儲巨頭都在穩步提升3D NAND閃存堆疊層數,整體趨勢非常明顯:從200層到300層的跨越,將帶來更高的容量和更強的競爭力。
誰能把層數和密度拉滿,誰就能在NAND這場「堆積木比賽」中領先。未來幾年,276層、300層甚至更高層數的NAND將陸續登場,存儲市場的競爭只會越來越激烈。
但從產業實際現狀來看,在DRAM/HBM需求高漲的聚光燈下,NAND產業的生存空間正被擠壓,迫使各大廠商紛紛調整航向,將戰略重心轉向更具潛力的賽道。
三星的V10 NAND本是技術皇冠上的明珠,在技術層面,三星的V10 NAND計劃在2026年10月正式量產,這款產品被視為技術上的重大飛躍,它將具備400層以上的活性層(據悉為430層),接口速度提升至5.6GT/s,旨在與PCIe Gen6主控協同發力數據中心市場。此外,為應對AI應用對高性能存儲的需求,三星已重啟專為AI優化的Z-NAND開發,目標性能提升最高15倍,功耗降低80%。
儘管技術上高歌猛進,但三星在NAND的產能投資和先進技術導入上顯得頗為謹慎,這與其在HBM領域的激進投入形成對比。
據報道,三星與SK海力士計劃放緩2025年對先進NAND的投資步伐,將企業資金更多集中於DRAM和HBM領域。例如,三星在西安工廠的第9代NAND轉換投資規模很小,並且推迟了在V9 NAND中導入混合鍵合技術的計劃。
耐人尋味的是,三星將混合鍵合技術在NAND的應用計劃擱置,卻將同類型技術全力押注HBM量產——資源傾斜背后的戰略優先級不言而喻。
而SK海力士憑藉對英偉達HBM的近乎壟斷,正採取一種 「精耕細作」 的策略發展其NAND業務:在NAND尖端技術研發上持續投入以保持競爭力,但在產能分配和資源傾斜上,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HBM和DRAM業務的擠壓。
SK海力士已在NAND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開始量產全球首款321層2Tb QLC NAND閃存。與之前的產品相比,這款新閃存不僅容量翻倍,還通過架構優化實現了傳輸速度翻倍和顯著的能效提升。公司計劃將其首先應用於PC SSD,隨后逐步推廣至數據中心的企業級SSD和智能手機存儲,並明確瞄準了AI數據中心市場。此外,SK海力士也已着手開發400層以上的NAND技術,計劃在2025年末完成量產準備。
儘管技術上高歌猛進,但SK海士在產能和資源分配上確實向HBM和DRAM有所傾斜。爲了滿足AI巨頭對HBM的爆炸性需求,SK海力士正在全力擴充HBM產能。
產能轉換:由於新建晶圓廠周期長,SK海力士選擇通過改造部分現有的NAND產線來增加HBM的后工序產能。這直接表明,在有限的工廠空間內,NAND產能為更高利潤的HBM讓了路。
戰略傾向:SK海力士對NAND的資本支出態度相對保守。這主要是因為當前DRAM(尤其是HBM)的利潤率遠高於NAND,且消費電子市場對NAND的需求相對疲軟。因此,公司將寶貴的資源優先投入到了DRAM和HBM的擴產中。
總而言之,SK海力士並未放棄在NAND領域的競爭,而是選擇通過技術突破來維持其市場地位。但在資源的天平上,當前無疑更傾向於將產能和資本分配給正處於風口、利潤也更豐厚的HBM業務。
此外,美日存儲廠商的NAND業務也在收縮戰線與被動承壓。其中,美光退出移動NAND市場的決策震動業界。「我們必須在AI內存浪潮中搶佔制高點。」其CEO桑傑·梅赫羅特拉在財報會議中的表態,揭開了殘酷的算術題:同等資本投入DRAM/HBM的回報率已是NAND的2.3倍。而日本廠商,鎧俠與西部數據合併案的反覆拉鋸,使其在層數競賽中逐漸掉隊,200層以上產能佔比稍顯不足。
綜合來看,各家存儲廠商不僅在「層數」上拼命卷,還在架構設計上分出流派。未來,廠商需在技術突破與市場需求間精準把控,同時探索3D NAND與HBM、AI存儲的協同應用,推動存儲行業向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方向發展。
面對HBM在DRAM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功,NAND廠商正在積極尋求技術突破,高帶寬閃存(HBF)技術應運而生,被視為NAND產業的「HBM時刻」,正點燃NAND行業的「第二增長曲線」競爭。
據瞭解,HBF的技術原理與HBM類似,旨在通過顛覆性架構設計打破了傳統NAND的性能瓶頸——採用16顆核心芯片垂直堆疊,通過硅通孔(TSV)技術互連,併疊加專用邏輯芯片實現多子陣列並行訪問,使單堆疊單元容量達到512GB,是8-Hi HBM3E的21倍。其底層基於SanDisk的BICS 3D NAND架構,並採用CMOS直接鍵合技術,將存儲陣列與邏輯芯片緊密集成,為帶寬提升奠定硬件基礎。儘管HBF的單比特訪問延迟仍無法與DRAM相比,但其主要面向高吞吐量、讀取密集型的AI推理任務。
HBF的技術定位精準填補了市場空白。針對AI推理場景對「高帶寬、大容量、低成本」的需求,SanDisk提出「匹配HBM帶寬、提供8-16倍容量」的目標,雖未公開具體帶寬數據,但通過並行訪問架構,有望將延迟降至傳統SSD的1/5以下,成為HBM在推理場景的理想補充。同時,為降低客户遷移成本,HBF採用與HBM相似的機械與電氣接口,僅需小幅協議調整即可適配現有GPU平臺,這種「兼容創新」策略顯著提升了技術落地效率。
從行業現狀來看,一場圍繞HBF的生態卡位戰已悄然打響。
作為SanDisk的母公司,西部數據正將HBF與自身的Ultrastar SSD產品線整合,計劃2026年推出首款搭載HBF的企業級存儲解決方案,目標拿下北美雲服務商30%以上的推理節點存儲訂單。三星與鎧俠也加速跟進,分別啟動「High-Bandwidth NAND」與「Flash-IO Accelerator」項目,前者側重與HBM的協同調度,后者聚焦低功耗優化,試圖在技術路線上形成差異化。SanDisk則通過聯手SK海力士推動HBF成為開放標準,組建包含雲服務商與芯片廠商的技術顧問委員會,試圖以生態主導權壓制競爭對手。
在NAND技術紅利消退與需求代際更迭的疊加背景下,當HBF技術嘗試打通「存算邊界」,這場NAND的生存遊戲再次印證了這個更深刻的產業變局——存儲芯片的戰場,終將從層數競賽升維至架構革命。
從HBM的帶寬競速到3D NAND的層數突破,再到HBF的架構創新,存儲產業的「三維革命」本質是一場技術深耕的持久戰。國際巨頭憑藉多年技術積累仍佔據主導地位——三星的垂直整合能力、SK海力士的HBM市佔優勢、美光的汽車存儲佈局,共同構成了現有產業格局的基石。
未來,技術話語權將成為競爭的核心。HBM4標準的落地將引發新一輪產能競賽,3D NAND的混合鍵合技術可能成為400層以上產品的標配,HBF則需要在寫入壽命與延迟控制上實現突破。
對於廠商而言,單純的層數或帶寬比拼已不足夠,只有將技術創新與生態綁定、場景適配相結合,才能在AI驅動的存儲新周期中站穩腳跟。而每一次技術突破,都在重新定義存儲與算力的邊界。
當前存儲芯片市場的強勁漲勢,尤其是HBM的爆發性增長,讓「超級周期」成為熱議焦點。
對於存儲行業的周期走向,分析機構與巨頭的預判共同指向「非典型復甦」,即這並非傳統3-5年庫存周期的簡單重複,而是AI驅動的結構性增長與行業固有周期屬性交織的新格局,但「超級周期」的成色仍取決於多項因素的考量與博弈。
首先,驅動此次周期的核心「定數」在於AI需求引發的產業邏輯重構。這不僅是需求的擴張,更是需求的結構性變革。存儲巨頭們的戰略重心已清晰地向HBM、高速DDR5等高附加值產品傾斜。同時,AI服務器和數據中心的需求激增,也推動了存儲芯片市場的發展。為滿足AI巨頭們如OpenAI「星際之門」項目的龐大需求,全球HBM產能正被加速構建。這種產能的「戰略轉移」導致傳統存儲類別如DDR4面臨供給緊張,價格出現異常上行。
Yole Group數據顯示,2025年全球存儲收入有望達2000億美元,同比增長18%,AI服務器的eSSD、服務器DRAM與HBM需求構成核心拉動力。而摩根士丹利指出,「帶寬決定性能」的技術範式轉移,使企業級資本開支的剛性遠超消費端波動,為周期長度與強度提供了關鍵支撐。
其次,原廠策略調整與周期屬性,構成了平衡周期節奏的核心「變數」。經歷過2023年庫存危機后,三星、SK海力士、美光等巨頭轉向「精準減產+高端傾斜」策略,DDR4等傳統產能收縮與AI存儲需求擴張形成結構性失衡,推動四季度DDR5 RDIMM價格上漲10%-15%。這種供需調節使行業從全面過剩轉向緊平衡,但消費端疲軟仍存,智能手機存儲升級放緩可能壓制中低端產品漲幅,限制周期的全面爆發。
另外,地緣政治與供應鏈風險,則為周期增添了最大不確定性。國際巨頭在HBM與先進封裝領域的技術壟斷,疊加供應鏈限制,使國產企業雖獲導入窗口,卻難以快速突破高端環節。國產替代雖加速,但HBM領域的技術代差仍可能分流周期紅利。
更關鍵的是,稀土禁運、先進設備和材料出口管制、關税提升等制裁措施或將為存儲芯片產業周期注入顯著不確定性,既可能延緩復甦節奏,也可能加速結構性變革。貿易制裁在短期內可能擾亂正常的市場供需和庫存消化節奏,甚至引發囤貨潮,給產業周期的判斷帶來變數。從中長期看,地緣政治因素已成為影響存儲芯片產業格局的重要變量,傳統的周期模型需要納入制裁等政策性風險。
整體來看,斷言單一的「超級周期」或許過於樂觀,存儲市場更可能步入一個「結構性超級周期」,其特點是AI驅動的高性能存儲芯片領域持續高熱,而傳統市場則在其漣漪效應中波動前行。
短期來看,由AI需求和高附加值產品產能擠佔帶來的漲價動力依然強勁。但長期而言,行業最終會走向新的供需平衡。此次復甦的最終形態,將取決於AI需求的持久力、全球產能分配的調整,以及地緣政治等多重變量的複雜互動。
對於行業參與者而言,競爭的核心已不再是簡單的產能擴張,而是在這場由AI引領的變革中,能否精準把握技術演進與市場格局重構的節奏,做出前瞻性的戰略佈局。於全球巨頭而言,這是鞏固技術溢價的機遇;對國產企業來講,這也是縮小差距的關鍵窗口,存儲周期的最終形態,將由技術突破速度、需求持久力與供應鏈博弈結果共同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