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11 21:35
轉自:新華財經
新華財經杭州10月11日電(於青)數字經濟浪潮奔湧,以網絡文學、網絡影視劇、網絡遊戲為代表的文化「新三樣」正在加快出海步伐,中國文化在全球文化舞臺中呈現出更多的吸睛亮點與更強的市場競爭力。
「文化+科技」帶來了數字技術驅動下的內容生產方式和傳播方式變革,「積極推進文化與經濟的互促共進」在當下有哪些新實踐?
聚焦9月底的杭州,9月25日至29日,第四屆全球數字貿易博覽會(以下簡稱「數貿會」)在錢塘江畔舉行,專門設立數字文娛展區,集聚218家文化「新三樣」參展單位;9月26日至29日,2025中國國際網絡文學周(以下簡稱「網絡文學周」)在杭州白馬湖畔舉辦,探討人工智能技術賦能、網文出海的趨勢和挑戰。從上述兩場先后啟幕、同天閉幕的展會活動中,可以窺見文化「新三樣」乘「數」出海的生動樣貌。
數字技術提供引擎
近年來,數字文化新業態不斷涌現,中國文化出海成效顯著。據商務部統計,2024年我國文化貿易總額達1.4萬億元,其中網絡遊戲、網絡視聽等數字元素富集的貿易領域表現亮眼,規模超3700億元,佔比超過四分之一,增速也顯著高於傳統貿易。
在網絡文學周期間,中國作協發佈的《中國網絡文學國際傳播報告(2025)》顯示,當前,中國網絡文學海外活躍用户約2億人,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024年海外市場營收達48.15億元。
「數字技術對網文出海最大的改變是在翻譯領域,之前網文翻譯全流程都需要通過人工實現,現在轉變為由AI完成初翻並輔助審覈、人工進行最終校對的模式,實現了倍數級的降本增效。」中文在線首席執行官楊銳志説,AI也在改變動態漫的生產工作流,技術進步將加快推動AI生成文娛內容的發展。
華策影視自主研發「有風」「國色」大模型,讓劇本創作、本地化翻譯效率提升50%以上;阜博集團運用VideoDNA技術,為全球數字內容構建保護網,下架盜版內容過億條……走進數貿會的數字文娛展區,映入眼簾的是以華策集團、阜博集團和浙江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三家代表性企業為參展主體的「文化‘新三樣’出海新力量」組合展臺。
知識產權保護是文化「新三樣」出海的必答題。阜博集團展臺工作人員介紹,其自主研發的「影視基因」指紋核心專利技術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擁有全球最大的影視音樂內容指紋庫,已成為影視數字版權保護領域的行業事實技術標準。
在數貿會「數字文娛羣英會‘智辯 123’」活動上,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副院長趙瑜佩介紹,網遊領域AI在美術創作、劇情生成、玩法設計等環節的應用不僅提升了開發效率,也增強了產品的本土化適應能力。
政策支持牽引方向
從國家到地方相關政策的出臺,為文化「新三樣」堅定出海信心鼓起了「數字風帆」。
2025年4月,商務部印發《關於加快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工作方案》,明確提出「發展遊戲出海業務,佈局從IP打造到遊戲製作、發行、海外運營的整個產業鏈佈局」。
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遊戲出版工作委員會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自主研發遊戲在海外市場的實際銷售收入為185.57億美元,同比增長13.39%;2025年上半年,我國自主研發遊戲海外收入達95.01億美元,同比增長超11%。
在網絡文學周的網絡文學出海洽談會暨IP直通車活動上,杭州高新區(濱江)發佈推動文化「新三樣」出海「改革10條」和推動文化「新三樣」發展「政策40條」(徵求意見稿),以「政策+服務+改革」組合拳,加快形成文化出海的全產業鏈,助力更多文化「新三樣」企業、平臺發展壯大。
產業生態集聚資源
產業生態所提供的研發環境、測試場景與資源對接等服務,也是數字技術突破、數字文化蓬勃發展的關鍵支撐。
在數貿會數字文娛展區的產業活動區,軒曄科技聯合國家(杭州)短視頻基地AI生產實驗車間運營中心首次演示「Deep Emotion」AI影視大模型——該模型能夠對網劇進行「換臉、換聲、換口型、換語言」的全流程「AI四換」,可將網劇製作周期縮短80%以上。
「我們希望通過AI技術,特別是AI角色重建(換臉)影視垂類大模型和AI視頻4k/8K生成大模型助力中國文化出海,讓更多優質的影視內容和中國故事能高效、高質量在海外傳播,積極探索中國文化產品出海新路徑。」軒曄科技董事長許博宇説。
國家(杭州)短視頻基地AI生產實驗車間運營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實驗車間孵化了「求索映社」AI短視頻聯盟,鏈接全國100多家優質內容創作團隊。運營中心已入駐軒曄科技、傲雪睿視等一批大視聽技術研發平臺型企業、大視聽技術裝備型企業等。未來將在內容共創、技術共享、場景融合等方面,更好幫助文化「新三樣」出海。
「文化‘新三樣’的出海成功反映了數字時代文化傳播的新特點和新規律。它們以數字化、網絡化的形式,通過共享、共鳴、共通的實踐路徑,打破了傳統文化傳播的時空限制。」趙瑜佩認為,隨着數字技術深度發展,文化「新三樣」出海正在經歷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的轉變,技術創新將繼續推動產業發展,AI技術將從翻譯、創作工具向全鏈路生產力演進。(完)
版權聲明:未經新華財經書面授權許可,嚴禁任何個人或機構以任何形式複製、引用本文內容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