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德銀預測:各國央行2030年前或持有大量比特幣與黃金

2025-10-11 21:56

財聯社10月11日訊(編輯 趙昊)德意志銀行表示,隨着機構投資者的熱情上升以及美元走弱,到2030年,各國央行可能將持有大量比特幣與黃金。

德銀倫敦高級經濟學家Marion Laboure與分析師Camilla Siazon在最新報告中指出,對央行而言,配置比特幣可能代表一種新的、現代版的「金融安全基石」,其作用類似於20世紀黃金的角色。

近期,現貨黃金和比特幣價格整體走強,並在本周一度創下歷史新高,因為美國政策帶來的不確定性與地緣政治風險促使投資者尋求通脹對衝,併爲一個法定貨幣影響力下降的未來做準備——市場將這一現象成為「貨幣貶值交易」(debasement trade)。

image

黃金歷來被視為避險資產,目前價格已歷史性地突破每盎司4000美元。研究指出,黃金成為央行儲備核心資產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自2008年金融危機后,央行資產負債表上的黃金需求明顯增強。

這種「避險潮」由機構投資者推動,使得央行在2010年起轉為黃金淨買入方。如今,受貿易不確定性與市場波動加劇推動,「黃金回來了」,Laboure寫道,全球央行儲備中的黃金總量已超過3.6萬噸。

黃金行情的上漲主要受「去美元化」(即降低對美元的依賴)推動,而這一趨勢可能同樣利好比特幣。

德銀分析指出,「美元在全球儲備中的佔比已從2000年的60%下降至2025年的41%。」 這種下滑刺激了資金創紀錄地流入黃金與比特幣ETF——截至6月,兩者的資金淨流入分別達到50億美元與47億美元的歷史新高。

「我們在20世紀看到央行對黃金的態度,與如今政策制定者圍繞比特幣的討論有明顯相似之處。」Laboure表示,比特幣正在成為另一種表現強勁、受到越來越多關注的潛在儲備資產,「儘管仍存在高度爭議。」

周五(10月10日)紐約時段,比特幣價格大幅回落,一度跌破11萬美元關口。截至發稿,比特幣略微反彈至11.2萬美元上方。

image

不過,並非所有機構都認同德銀的觀點。摩根大通近期報告指出,穩定幣可能為美元帶來新的需求。

小摩分析師預計,若海外投資規模增長,穩定幣市場擴張可能在2027年前為美元帶來1.4萬億美元的額外需求——這與德銀關於黃金與比特幣成為戰略儲備資產的設想相悖。

Laboure在報告中承認:「無論是比特幣還是黃金,都不可能完全取代美元。」 她認為,在央行儲備策略中,數字資產應作為對國家貨幣的「互補資產」存在。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