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11 10:57
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中國工業報 吳晨 王珊珊
近日,一隻由美國鋭聯投資研究發行的中國科技股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在納斯達克上市,其前十大重倉股囊括了從阿里巴巴、騰訊控股、小米集團到寧德時代、寒武紀等中國科技股巨頭。這並非孤例——多位華爾街知名投資人大舉增持中概股,多隻相關ETF資產規模飆升,其中KraneShares旗下中國海外互聯網ETF規模更是突破100億美元大關,較上半年末激增近60%。
一場由華爾街主導的做多中國科技股浪潮正撲面而來。在這場資本盛宴的背后,驅動力不再是簡單的「估值窪地」邏輯,而是一場更為深刻的認知革命。鋭聯集團創始人許仲翔表示,在當前時點發行一隻專注於中國科技股的ETF,其核心契機正是市場所熱議的「DeepSeek時刻」。這一時刻讓全球投資者意識到,中國科技產業已經超越了傳統的硬件代工角色,在多個領域與全球頭部「玩家」並行甚至實現了局部領先,這種認知上的轉變促使國際投資者重新審視中國科技公司的定位。
「範式轉變」:從「硬件代工」到「創新並行」
這場投資風向的轉變,根植於一場靜水深流的「範式轉變」。過去,國際資本視野中的中國科技公司,更多與「世界工廠」「供應鏈」和「模式創新」等標籤緊密相連。然而,「DeepSeek時刻」如同一道分水嶺,它並非單一的技術突破,而是一個標誌性的認知信號,讓全球頂尖投資者清晰地看到,中國科技產業已經完成了從「跟隨者」到「並行者」,甚至在部分領域成為「引領者」的角色蜕變。
前金融從業者、現深圳東風環境有限公司副總裁胡雙對中國工業報表示,許仲翔將當下稱為「DeepSeek時刻」,核心在於資本與科技界對中國在AI、大模型領域「從跟跑到並跑」這一階段性躍遷的覺察與確認。這個命名有「裂點感」,在許仲翔看來,DeepSeek具有「標誌性意義」,代表市場意識到中國科技產業不再僅僅是代工或複製的角色,而正向原創、底層推理、算法突破等方向進軍。
胡雙認為,這個「時刻」更多是一個「節點式認知觸發」,而非簡單技術打破。它的力量在於——在資本市場、產業界與外部(國際投資者、輿論界)三方面同時發生「認知共振」,即技術界和科研界看見底層算法、訓練路線有顛覆潛力;產業界看到應用與降本路徑變現實;國際資本看到估值空間、信心修復的可能。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青年研究員石少卿告訴中國工業報,許仲翔提出的「DeepSeek時刻」,標誌着全球對中國科技產業從「硬件代工」向「創新引領」角色轉變的深刻認知。除了AI領域的突破,支撐這一轉變的具體技術創新和產業成就包括:
5G通信。華為等企業在5G基站、核心網及標準制定上全球領先,中國擁有全球最大規模5G網絡,推動智慧城市、工業互聯網等廣泛應用。
新能源汽車與電池。比亞迪、寧德時代等在動力電池、整車製造領域實現技術突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量居世界首位,掌控全球關鍵材料加工鏈。
高端製造與半導體。國產芯片(如寒武紀、昇騰系列)、大飛機C919、高端數控機牀、量子通信等關鍵技術取得突破,國產替代加速,產業鏈自主性顯著增強。
數字新基建與北斗系統。中國建成全球最大5G和光纖網絡,北斗導航系統全球覆蓋,精度與通信能力國際領先,賦能千行百業。
綠色能源與航天。光伏、風電、特高壓輸電、核聚變、月球採樣等清潔能源與深空探測技術屢創世界紀錄,彰顯多領域並跑甚至領跑實力。
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高政揚進一步對中國工業報指出,具體來看,在人形機器人領域,我國企業持續突破核心零部件研發與整機集成能力,部分產品已逐步實現商業化落地,推動行業從「實驗室階段邁向實際應用」;在光伏領域,根據國家能源局數據,我國佔據全球超80%的光伏組件產量份額,且在高效電池技術迭代方面領跑全球;在汽車領域,我國汽車電動化、智能化水平已具備領先地位,新能源汽車出口量持續增加,在全球市場的影響力不斷提升;在動力電池領域,我國已形成絕對競爭優勢,2025年1-7月,我國6家動力電池廠商合計佔據全球68.8%的市場份額;在創新葯領域,我國創新葯企業完成從「仿創結合」到「源頭創新」的關鍵轉型,多項藥物通過國際多中心臨牀試驗併成功在歐美市場獲批上市,打破跨國藥企在創新葯領域的長期主導格局。這些領域的成就,共同標誌着中國科技產業正從技術追隨者逐步向標準制定者轉變。
「這種轉變是結構性的。它並非短期政策刺激或周期性波動,而是由長期研發投入、產業鏈完善、創新生態建設共同驅動,且已深入基礎研究、核心技術、國際標準制定等層面,具有不可逆和長期性特徵。全球投資者對中國科技公司的重新定位,正是基於這種系統性和深層次的結構變遷。」石少卿説道。
高政揚還分析道,從支撐因素來看,首先,政策端持續加碼,我國不斷加大對科技領域的支持力度,相關政策密集出臺,既推動科技研發投入穩步提升,也助力技術持續突破。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4年我國研發經費投入達3.63萬億元,同比增長8.9%,研發投入佔GDP比重升至2.69%,為技術創新提供堅實的政策與資金支撐。其次,我國擁有全球最完整的工業體系,具備從核心零部件到終端產品的全產業鏈配套能力。這種體系支撐下的快速迭代能力,能加速技術從研發環節向實際落地的轉化效率。同時,我國具備完善的產業鏈配套和龐大的應用場景,為技術創新提供最佳試驗場,讓創新技術能在實際應用中不斷優化。
邏輯重塑:華爾街如何計算風險與回報的新等式?
當認知的基石被重新奠定,華爾街的投資算盤也隨之刷新。面對地緣政治和監管環境等不確定性,華爾街投資者在積極配置中國科技股時,其核心的投資邏輯是什麼?
胡雙認為核心的投資邏輯基本可以拆解為以下幾條:
一是估值修復+折價期望。許多中國科技、互聯網公司在過去幾年,因監管、審查、信心危機等被市場嚴重摺價。隨着中國加強科技自立、政策信號改善、創新突破出現,國際資本預期會有估值重估空間。例如,貝萊德就認為中國科技股具備「估值差距+AI驅動增長邏輯」雙重吸引力。
二是成長性+技術紅利。中國在AI、雲計算、數字基礎設施、智能製造、能源變革等方向存在廣闊成長空間;而科技公司有可能成為這些趨勢的直接受益者。相對於傳統行業,科技股更能放大槓桿。
三是分散配置、對衝組合屬性。
部分國際投資機構希望通過配置與美國科技股不同類型或地域的科技資產以降低單一市場風險、捕捉新興市場機會。中國科技公司在某些細分領域可以成為與美股科技的補充或對衝。
四是政策與外部信號改善預期。如果中國在資本市場開放、外資准入、監管穩定、知識產權保護、創新激勵方面釋放積極信號,則資本更願意提前佈局。
五是內生創新能力的「確認性信號」。當像DeepSeek這樣的技術突破被國際社會廣泛認可,就成為一種認知錨定:資本擔心錯過「技術拐點」而加速進入,這是搶佔先機型資金行為。
在石少卿看來,核心的投資邏輯是以「結構性創新突破+估值修復+全球稀缺性」為主線,聚焦內生創新能力與長期增長潛力,同時兼顧風險對衝。投資者認為,中國科技企業已從「硬件代工」轉向「創新引領」,AI、芯片、新能源、高端製造等領域具備全球競爭力,疊加估值相對美股科技巨頭更具吸引力,帶來長期戰略配置價值。外資更看重「業績牛」而非「水牛」,即盈利修復和產業突破驅動股價。
「具體來看,華爾街投資者更加關注中國科技股在關鍵財務指標與增長潛力領域的表現。」石少卿表示,第一,盈利修正廣度。MSCI中國指數相關指標轉正,代表全市場分析師上調盈利預期的公司數量超過下調,盈利「造血能力」實質性修復。第二、研發投入與營收增速。如寒武紀收入暴增43倍、阿里巴巴宣佈3800億元AI基礎設施投入,代表行業景氣度與企業成長性。第三、估值優勢。中國科技龍頭相比美國同類公司估值顯著折價,且盈利增長預期更高,具備「戴維斯雙擊」空間。第四、風險對衝價值。中國科技股與美股科技巨頭相關性較低,可作為全球資產配置的多元化工具;且部分企業(如寧德時代、AI數據中心)在能源轉型、算力基建等全球趨勢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對衝地緣風險能力較強。第五、投資熱情性質。當前熱情更多基於長期戰略看好,而非短期估值修復。外資持續加倉科技賽道、ETF規模激增、機構調研頻繁,且多家頂級投行將中國科技視為「新核心資產」,強調其長期結構性機遇。可見,華爾街對中國科技股的佈局,是以「技術壁壘+業績修復+全球稀缺性」為錨點的長期戰略行為,短期波動不改長期看好趨勢。
高政揚表示,從發展邏輯來看,我國科技企業的定位正發生轉變,以港股互聯網企業為例,其已逐步脱離傳統發展路徑,向科技驅動型企業轉型,藉助AI、雲計算等技術,打開新的增長空間,高成長性特徵日益凸顯。從估值角度看,當前恆生科技估值處於歷史低位,具備明顯的估值提升空間,估值優勢成為吸引外資的重要因素。
高政揚分析認為,當前的投資熱情兼具短期估值修復與長期戰略看好的特徵。從短期來看,美聯儲降息周期帶來的非美元資產利好,疊加我國科技股的低估值現狀,推動外資進行短期配置以獲取估值修復收益。另外,從長期來看,在AI、新能源等顛覆性技術變革中,我國企業的創新突破與快速迭代能力正形成獨特優勢,這種優勢具備長期可持續性,讓外資對我國科技股的長期價值形成認可,進而進行戰略配置。
賽道聚焦:資本湧入AI、新能源與雲計算
資本的選擇從未像今天這般具體而挑剔。仔細梳理資金流向,常信科技CEO葛林波對中國工業報表示,國際資本最青睞的三大細分領域:一是新能源與智能汽車,寧德時代獲北向資金重倉,地平線芯片裝車量可觀,車路協同場景具先發優勢;二是AI與算力,寒武紀、海光信息因國產替代受捧,光模塊企業受益算力需求;三是雲計算,阿里雲全球份額9.8%,WPS海外訂閲收入佔比達60%。
這清晰地表明,國際投資者押注的不僅是一家家公司,更是其背后所代表的、正在重塑全球競爭格局的硬核科技與未來生活範式。
「從細分領域來看,雲計算、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成為國際資本最青睞的方向,背后是我國在這些領域的獨特優勢。」高政揚指出,一是龐大的市場與數據基礎,我國擁有海量用户與豐富的應用場景,能為雲計算、人工智能技術提供充足的數據支撐與落地空間,加速技術迭代。二是快速迭代能力,依託完整的產業體系與高效的產業鏈協同,我國科技企業能快速響應市場需求,推動技術與產品的迭代升級。三是強大的工業製造基礎與全產業鏈協同能力,從核心零部件到終端產品,全鏈條配套能降低生產成本、縮短生產周期,讓技術快速轉化為商業化產品,支撐產業規模化發展。
與全球其他市場科技公司相比,石少卿表示,我國科技公司的獨特吸引力集中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全產業鏈+大市場」優勢,從芯片到應用、從製造到消費形成閉環;二是「創新迭代+成本控制」能力,能快速將技術轉化為產品並規模化;三是估值相對摺價,盈利增速更高,具備長期成長空間。此外,中國企業在AI、新能源、機器人等前沿領域已局部領先,形成「全球稀缺性」投資標的。
胡雙進一步指出,中國科技公司目前具備的差異化或潛在優勢還包括:政策、制度支持和產業紅利傾斜。中國政府長期強調科技自主、創新驅動、雙碳目標、數字經濟戰略,給予專項資金、税收激勵、產業基金、人才政策等多個支撐。只要市場環境穩定,這些傾斜紅利可能成為「隱形補貼」。
「國際資本對中國科技股的配置,已從單一‘消費互聯網’轉向‘硬科技+AI+新能源’多主線佈局,看重的是中國科技產業的全球競爭力和長期戰略價值。」石少卿説。
未來展望:如何將「熱度」轉化為「持久信心」?
熱潮已然湧起,但市場更關心的是,它能否從一波「估值修復」演變為可持續的「長牛」行情。業內分析人士指出,將當前的「投資熱度」轉化為長期的「國際資本信心」,關鍵在於中國企業能否持續證明其「內生創新能力」的可迭代性與商業轉化效率。這不僅關乎技術本身的領先,更關乎創新生態的健康度、全球市場的開拓能力以及對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性。
胡雙指出,將當前的「投資熱度」轉化為長久、穩定的國際資本信心支撐,需要關注以下幾個關鍵因素及可能的風險。
一是政策、監管環境的穩定性與可預測性。若政策持續搖擺、監管方向頻繁變動(尤其在數據安全、算法監管、外資准入、行業限檻方面),將極大壓制資本信心。中國若能在相關領域(AI算法監管、數據跨境、知識產權保護、外資政策)釋放穩定、透明、可預期信號,將顯著提升吸引力。
二是創新兑現和業績持續性。技術突破必須轉化為業務落地、收入與利潤。若很多公司只是「科技故事」而難以形成可持續現金流,資金很可能在短期潮汐中撤退。因此,標的公司要在模型迭代、商業模式、客户拓展、成本控制、國際化等維度不斷兑現。
三是國際環境和地緣政治干擾。中美關係、出口管制、芯片禁運、制裁風險、科技「脱鈎」政策、海外政策干預等,都可能成為壓垮或遏制資本熱情的變量。尤其在AI、大模型、芯片這些高敏感技術領域,若遇到外部封鎖或限制,可能大幅挫傷國際資本信念。
四是全球貨幣環境。若全球資金拐點、利率上升、美元強勢,資本外流壓力增大。這對新興市場科技資產是風險之一。此外,若其他資產(如美國科技股、歐美市場)吸引力提升,也可能分流資本。
五是市場競爭、技術門檻被突破。就像在AI領域,如果其他國家或機構推出更極端突破技術,或算法、硬件架構重新洗牌,中國公司可能在某些方向被趕超。此外,行業內競爭加劇(低價競爭、複製者湧入)也可能壓縮利潤空間。
六是企業治理、透明度、信任機制。國際資本對公司治理、財務透明度、信息披露、獨立性、股東權益保護、合規性極其敏感。如果這些基礎存在問題,即使技術再好也難以撬動長期信心。
對此,石少卿建議中國企業可在四方面持續證明「內生創新能力」。一是基礎研究與原創技術。加大基礎科學投入,在芯片、操作系統、大模型、量子計算等「硬核科技」領域取得源頭性突破,減少對外部依賴。二是商業化與全球落地。推動AI、新能源、智能硬件等創新產品在全球市場的規模化應用,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和生態。三是產業鏈自主與開放合作。構建安全可控的產業鏈,同時保持開放合作,以「自主可控+全球協同」提升抗風險能力和產業話語權。四是公司治理與透明度。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提高財務透明度和信息披露質量,增強國際投資者的信任和長期持有意願。
「我國科技股當前的熱度是產業升級與全球認知轉變的結果,若我國企業能持續在覈心技術、商業化落地、供應鏈協同等方面發力,有望推動‘中國科技股熱’從短期機遇轉向長期趨勢,實現從‘中國機會’到‘中國價值’的跨越。」高政揚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