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燃油車「回暖」 90.2萬輛車背后的復甦邏輯與市場新局

2025-10-11 04:31

轉自:中國經營網

中經記者 陳燕南 北京報道

「感覺現在燃油車的‘煥然一新’。搭載了輔助駕駛,也可以像新能源汽車一樣有自動跟車、記憶泊車等功能,還能聽懂方言,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智能體驗。」 近日,在北京的一家汽車4S店,一名關注燃油車的消費者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

據瞭解,近幾個月來中國車市出現了一個轉折 —— 傳統燃油乘用車銷量達到 90.2 萬輛,同比激增 13.5%。這並非孤立的月度波動,乘聯會數據顯示,6 — 8 月燃油車銷量已連續實現同比增長,漲幅分別達 9.7%、9.5% 和 13.5%,並拉動 1—8 月累計銷量回升至 714 萬輛,同比增長 1.1%。在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已達 55.2%的市場中,燃油車的逆勢回暖引發行業對動力格局的重新審視。

「這輪燃油車復甦是多重因素共振的結果,並非趨勢逆轉。」 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祕書長、中經傳媒智庫專家袁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市場理性迴歸讓燃油車的固有優勢重新凸顯,而智能化升級與場景適配能力的提升成為關鍵推手。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燃油車出現「回暖」跡象,不過長期來看,新能源汽車的增長動能並未衰減。里斯戰略諮詢中國區合夥人何松松對記者表示,可以大膽斷言2025年將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歷史性轉折點,預計全年銷量將達1500萬—1600萬輛,同比增長40%—50%,首次超越傳統燃油車銷量。

政策、價格與技術的協同發力

目前,燃油車正在釋放出積極的信號。數據顯示,乘用車內銷方面,8月乘用車國內銷量200.7萬輛,環比增長12.3%,同比增長15.1%。其中,傳統燃料乘用車國內銷量90.2萬輛,比上年同期增加10.7萬輛,環比增長10.9%,同比增長13.5%;1—8月,乘用車國內銷量1474.7萬輛,同比增長13.6%。其中,傳統燃料乘用車國內銷量714萬輛,比上年同期增加7.5萬輛,同比增長1.1%。

記者注意到,政策託底正在激活換購需求。目前,國家 「以舊換新」 政策的持續發力成為重要推手。「2025 年以舊換新政策在拉動大量家庭換購需求,燃油車作為傳統主力車型受益明顯。」 一位業內人士對記者強調。

同時,價格優惠成為燃油車最直接的破局武器。此前,不少車企推出「一口價」模式。這一策略通過全國統一售價、大幅降價燃油車吸引消費者,試圖在新能源浪潮中奪回主動權。

「部分車企通過降價策略推動終端售價下探,有效激發了消費潛力。」 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高政揚對記者分析道。

此外,燃油車正通過技術升級打破 「智能落后」 的刻板印象。「在智能座艙、輔助駕駛等領域的持續優化,讓燃油車與新能源汽車的智能化差距不斷縮短。」 高政揚指出。南北大眾、豐田、奧迪、長城汽車等中外品牌加速 「油電同智」 戰略,形成多維度技術突破。

其中,合資品牌的智能化反攻尤為迅猛。例如大眾速騰打出 「智能升級 + 價格讓利」 組合拳,終端售價下探至 12 萬元區間,8 月銷量達 1.9 萬輛,同比增長 12%。

一汽-大眾於9月啟動大規模 OTA 升級,覆蓋邁騰 B9、高爾夫、探岳 L 等主力燃油車型,帶來超過 400 項功能優化。升級后的車型終結 「出廠即定型」 的歷史,智能座艙支持複雜語音指令識別(如 「打開車窗並調低空調至 22℃」),6 種情景模式一鍵切換(含通勤、長途、雨雪等場景),還新增車載 KTV 與音樂星球個性化推薦功能。輔助駕駛方面,有部分燃油車配合端到端高速 NOA 功能,可自動完成跟車、變道與避障。奧迪則以交互系統升級鞏固優勢,燃油車全系搭載新一代 MMI 智能交互系統,語音喚醒速度提升至 0.3 秒,支持 OTA 持續迭代。

「燃油車在長途出行、低温環境等場景的優勢仍是新能源汽車短期內無法企及的,如今智能化短板的補齊更強化了這種競爭力。」 袁帥強調,加油便捷性、續航穩定性與智能體驗的結合,成為燃油車吸引用户的核心邏輯。

新能源汽車市場轉向高質量發展

「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熱情降温,本質是市場從高速擴張轉向高質量發展的必然。」 高政揚認為,這並非新能源汽車本身吸引力下降,而是 「邊際效應」 與燃油車升級形成的雙重影響。

記者注意到,基礎設施短板仍在制約新能源汽車的使用體驗,充電焦慮仍是核心梗阻。「儘管充電樁數量增長,但在中西部和三四線城市佈局仍不完善,老舊小區安裝難問題突出。」 一位業內人士指出。

袁帥補充道:「充電時間長、極端天氣續航衰減等問題,讓新能源汽車在長途場景中難以替代燃油車。」 這一痛點在北方市場尤為顯著,J.D. Power 2025 年東北區域調研顯示,冬季純電車實際續航較標稱值衰減達 40%,導致燃油車在該區域市場份額環比提升 8 個百分點。

技術迭代引發的保值焦慮同樣不容忽視。「新能源汽車技術更新太快,消費者擔心剛買車就過時,加上二手車貶值率高,自然會持觀望態度。」 高政揚解釋道。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 2025 年 9 月發佈的《2025 年上半年中國汽車流通行業報告》,新能源二手車三年平均保值率為 43%,燃油車為 62%。

此外,產品同質化正削弱新能源汽車競爭力。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內卷」正在引發部分消費者審美疲勞。「部分車型在續航、智能化上趨於雷同,缺乏突破性創新。」 一位業內人士指出。

新能源主導增長 燃油車堅守基盤

那麼未來汽車行業的動力格局是什麼呢?不少業內人士認為,中國車市將進入「多元並存、逐步過渡」的新階段。

儘管燃油車短期「回暖」,但新能源汽車的主導地位已確立。有數據顯示,8 月新能源汽車零售滲透率達 55.2%,連續5個月超 50%。1—8 月新能源汽車銷量達 139.5 萬輛,同比增長 26.8%,仍保持高速增長。

有不少業內人士認為,燃油車仍然有一定的發展空間。有分析指出,在長途、重載、低温等場景仍具不可替代性,智能化升級更拉長了其生命周期。

長城汽車首席技術官吳會肖曾表示,由於要考慮全球市場,以及國內還有一部分燃油車用户,長城汽車會繼續在燃油車領域進行投入。

值得關注的是,混動正在成為關鍵過渡形態。插電混動(PHEV)與增程式車型正成為市場折中選擇。「這類車型兼具油電優勢,在自主品牌中增速迅猛。」 一位業內人士指出。

乘聯會 8 月數據顯示,混動車型銷量同比增長 42%,佔新能源汽車銷量的 38%,成為連接燃油與純電的重要橋樑。同時,部分車企已開始將燃油車的智能化技術遷移至混動車型,進一步強化產品競爭力。

「燃油車的短期復甦是市場結構調整的階段性表現,新能源汽車的長期趨勢不會改變,但燃油車通過智能化、場景化升級,已在特定市場形成不可替代的優勢。」 一位業內人士總結道。

此前,一汽-大眾(商務)副總經理、一汽-大眾銷售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吳迎凱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坦言,客觀地説,燃油車整體市場下滑是不可逆的大趨勢,但是從階段性來看,當前消費者對安全、用車成本和用車體驗的關注點均在發生變化,燃油車在中國市場會長期存在,並且會有1000萬輛以上的規模。「1000萬輛是什麼概念?除了美國市場,全球還沒有其他任何一個單一市場能達到1000萬輛。」

燃油車「回暖」既是技術迭代與場景適配能力的證明,也折射出中國車市從 「非此即彼」 到 「多元共生」 的成熟轉變。

同濟大學汽車學院教授韓志玉的預判頗具代表性:「到2030年,中國市場60%的新車仍需內燃機。」他進一步拆解這一結構:純電動車將佔據40%市場份額,而插混、增程式與非插電混動產品合計佔據60%份額,其中增程式與插混滲透率有望突破40%,形成千萬輛級市場規模。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