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交通物流降本提質增效交通強國專項試點經驗做法(第三期)

2025-10-11 10:47

2024年11月13日,交通運輸部在安徽蕪湖召開了全國交通物流降本提質增效現場推進會,發佈了首批交通物流降本提質增效交通強國專項試點任務。如今各試點任務成效如何?本公眾號開設《交通物流降本提質增效交通強國專項試點經驗做法》專欄,總結推廣各地創新做法和典型經驗。本期發佈江蘇、浙江、河南、廣東「構建交通物流通道,加強數字信息應用,推進降本提質增效」方面的階段進展情況和典型經驗做法,敬請關注。

01

基於AI的數字物流與供應鏈集成平臺

助力降本提質增效

由江蘇省交通運輸廳牽頭、聯合中儲智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實施的「基於AI的數字物流與供應鏈集成平臺」專項試點任務,充分集成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技術,實現運輸資源高效配置,持續推動交通物流降本提質增效。

主要做法

(一)創新升級數字物流平臺,持續助力行業降本增效。平臺通過兩大核心舉措服務能力:一是構建覆蓋全品類、全鏈條的物流服務生態。立足大宗商品供應鏈核心優勢,通過精細化市場深耕與資源整合,不斷優化物流業務結構,現已整合公路貨車運力超305萬輛、船舶超3.2萬艘,網絡覆蓋6萬條公路運輸線路及4400余條水運線路,服務以生產製造、商貿企業為主的貨主企業超5萬家,業務覆蓋煤炭、鋼鐵、礦石、化工、有色金屬、糧食、新能源等重點產業領域。二是推動「人工智能+物流」的深度融合應用。通過科技研發與場景落地雙輪驅動,構建貫通物流全鏈條的AI智能體系,實現車貨匹配、多式聯運、路徑規劃以及智能客服等場景的應用。運用智能配對算法模型將貨源精準推薦給返程線路、時間、車型等最契合的司機/船東,實現貨源與運力的高效匹配與線上交易,為貨主降低綜合成本,提升物流效率,為司機/船東縮短找貨鏈條,增加運費收入。AI智能配對將物流決策升級為「AI賦能的智能決策生態」,使智能匹配成交率提升10%、覆蓋率提升至95%、匹配時間縮短30%;AI智能客服則涵蓋智能外呼(日均外呼量10000+通)、在線客服(自動化解決率超70%)、方言與小語種識別以及AI質檢(效率提升53%)等業務場景,大幅提升了業務效率與客户體驗,有力驅動了物流行業智能化轉型升級。

(二)不斷革新智慧多式聯運系統,加速構建多式聯運服務體系。中儲智運智慧多式聯運系統依託AI智慧組網路由能力,提供「時效優先」「價格優先」等多維度智慧多式聯運方案,實現物流方案的「一鍵生成」,助力客户平均降低運輸成本約5%,提升運輸時效10%。系統核心能力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拓展全場景業務支持。不斷完善中儲智運多式聯運系統功能,全面支持鐵水航全業務場景的內貿與國際班列貨運業務。通過優化貨物裝載交接、安全管理、支付結算等規則,全面實現內貿公鐵水聯運和國際班列業務全流程線上運作,充分發揮綜合運輸的比較優勢和組合效率。二是構建多式聯運供應商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搭建供應商管理系統,匯聚千余家涵蓋公路、水路、鐵路等多元運輸方式的供應商資源,並整合關務、場站、港口碼頭等運輸節點的專業服務能力,實現多式聯運供應商從准入、合作到評估的全流程數字化管理。三是實現多式聯運業務全程可視化管控。集成北斗定位及物聯網技術,提供精準定位、電子圍欄、軌跡跟蹤、場站門禁、視頻監控、異常預警等多元化功能,確保公鐵水全程軌跡實時監控和多式聯運各節點狀態可視化。

公鐵水聯運軌跡圖

(三)升級打造數字供應鏈平臺,賦能行業高質量發展。中儲智運持續升級數字供應鏈平臺,以「平臺+數字化產品」為核心模式,為企業提供商貿交易、運輸配送、倉儲服務、供應鏈金融等於一體的一站式、定製化解決方案,實現物流與供應鏈的閉環管理與高效協同,有力驅動產業數智化轉型和行業高質量發展。平臺核心能力的創新體現在:一是不斷完善全場景數字化產品矩陣。聚焦物流及數字供應鏈各類核心場景,集成前沿技術,自主研發涵蓋運輸管理系統TMS、商貿管理系統CMS、倉儲管理系統WMS、園區管理系統YMS等一系列賦能物流及供應鏈各場景的數字化產品矩陣,為數千家客户企業提供定製化解決方案,助力客户數字化轉型及降本增效。二是創新研發「鏈魔方」風控決策引擎。基於物流管控能力及數據增信能力,推動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業務數據」向可信的「數字存證」升級,實現多方「鏈上共識」。此舉為銀行供應鏈融資授信提供可靠依據,併爲供應鏈上下游企業提供基於數字信用的產品服務,有效破解「銀行風控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行業痛點。三是釋放數據要素乘數價值。一方面,通過數字化產品與客户系統互聯互通,匯聚採購、生產、銷售、運輸、倉儲、金融等全鏈路數據,運用各類場景化、智能化分析模型,促進精準供需匹配與資源優化,賦能客户科學決策。另一方面,基於平臺積累的海量真實一手業務數據,構建物流大數據產品「物流指數網」,全方位洞察行業發展趨勢,為企業智能預測與敏捷運營提供支撐,同時為政府掌握物流運行水平、研判經濟運行、制定物流降本增效政策提供關鍵數據依據。

物流指數網

02

浙江加快海河聯運發展 

助推交通物流降本提質增效

浙江省依託「航運浙江」建設,充分發揮海河一體優勢,大力發展海河聯運,助推交通物流降本提質增效。2025年1—8月,完成江海河聯運33397.4萬噸,同比增長6.8%。

主要做法

(一)強化頂層設計。一是建立工作機制體系。由省交通強省建設領導小組統籌推進「航運浙江」建設,建立4項工作機制,成立海河聯運攻堅小組,大力推進海河聯運建設。二是健全政策保障體系。出臺高水平建設「航運浙江」實施意見、交通物流降本提質增效行動計劃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延續集裝箱海河聯運支持政策。三是積極開展創新試點。杭州下沙港區創新「綠色能源+多式聯運+數字化綠色運輸」模式,單箱運輸成本降低20—23%。應用「浙閘通」,三堡船閘平均待閘時間從2023年的19小時下降至目前的6小時,用户滿意度由86%提升到99.5%。錢塘江中上游4座船閘單航次時長從26小時下降至10小時。

杭州下沙港區「綠色能源+多式聯運+數字化綠色運輸」模式

杭州下沙港區「綠色能源+多式聯運+數字化綠色運輸」模式

(二)打通堵點卡點。一是暢通浙北海河聯運通道。加快浙北集裝箱主通道建設,全面拆除礙航橋樑,已實現三層集裝箱船舶通達嘉興港的條件。二是提升浙東海河聯運能力。建成新壩二線船閘,並開展杭甬運河寧波段通行能力提升論證,持續提升聯運能力。三是打通浙南海河聯運堵點。重點推動甌江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功能區調整,同步加快推進甌江口A級航區劃分調整,全力疏通關鍵堵點。

(三)優化航運組織。一是完善海河聯運服務網絡。新增下沙—太倉—重慶、乍浦—淮安、蘭溪—太倉等內河集裝箱航線4條,腹地聯通範圍翻番。湖州港啟動「CAA長興」模式,實現船務、關務、港務一體化,通關效率提升40%以上。二是整合內河航運資源。省海港集團統籌內河航運資源,掛牌成立浙江海港內河航運公司,推動「散改集」、內貿區間貨物運輸,預計幫助企業節省物流成本約1587萬元。三是創新海河聯運服務模式。推行「浙江e港通」便利化模式,累計覆蓋3個內河港區,貨物進出口時間、費用支出下降10%以上。常態化運行温麗海河聯運航線,推廣實行「同港同價」政策,温麗兩港中轉「零運費」,當地企業到七里港碼頭集運成本節約50%。

浙江e港通長興站,實現船務、關務、港務「三務一體化」

03

通江達海 構建中部多式聯運物流通道

河南聯合山西、內蒙古、浙江、安徽、湖北、陝西六省(區),持續深化合作,加快推進體制機制協調聯動、省際通道互聯互通、聯運組織創新優化、臨港產業互融發展,為打造中部多式聯運物流通道,實現中西部地區通江達海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主要做法

(一)加強跨省聯動,共建多方聯動合作機制。會同聯合申報省份持續建立健全協調機制,多層級跨區域的合作機制基本建立。一是河南與安徽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同加快省際航道建設;與湖北、湖南建立漢湘桂水運大通道項目聯合推進機制,爭取同步規劃、統籌實施。二是協同建立豫皖蘇三省政協協商聯動機制,聚焦制約水運建設和發展的省際間堵點卡點,推動區域內河水運高質量發展。

(二)暢通省際通道,共建內河水運聯通體系。聯動上下游省份加快推進跨省水運基礎設施聯通,推動暢通沙潁河、淮河、唐白河等中部航道。一是加速推進沙潁河周口段,淮河固始段、息縣段,唐河省界至馬店段等在建項目,推進實施漢江興隆樞紐、杭甬運河新壩等關鍵瓶頸打通工程,力爭年底前建成淮河固始段、唐河省界至馬店段。二是強化省際通道內港口樞紐建設,全面開工建設周口港中心港區一期,確保年底前建成投用;加快推進周口港中心港區二期工程,範營作業區、漯河港、淮濱港擴容提質工程等前期工作。三是系統推動疏港鐵路建設,開工建設周口港中心港區鐵路專用線,加速推進信陽港淮濱港區鐵路專用線,推進襄陽港小河港區鐵路專用線前期工作,構建對外高效便捷的港口集疏運體系。

周口港中心港區範營作業區繁忙景象

(三)創新聯運組織,共提通道物流組織水平。一是圍繞煤炭、礦建、汽車、食品加工、化工等重點領域,重點培育鐵水聯運精品線路,做優「北糧南運」「外礦西輸」等特色品牌。目前,「中歐班列-內河港口」鐵水聯運線路已實現常態化發運,「外礦西輸」海河聯運物流通道已打通。二是以河南交投集團、中豫港務集團、浙江海港集團、湖北港口集團等為主體,在航道建設協同、港口運營管理等領域深化務實合作,提升港航企業供應鏈一體化服務能力、多式聯運專業化服務水平,開通鄭州至寧波舟山港集裝箱鐵海精品快線、周口港至寧波舟山港等港口航線,構建西接晉陝蒙,北通京津冀,連接長三角等區域的通江達海物流網絡。

信陽港淮濱中心港區正在進行集裝箱裝卸作業

(四)強化流域聯動,共推樞紐產業互融發展。一是依託省際通道沿線重要港口,積極發展臨港產業,周口千萬噸鋼鐵基地、益海嘉里現代食品產業園等一批臨港偏好型項目已建成投產,周口臨港開發區、馬鞍山鄭蒲港區、淮南壽縣江淮運河新橋作業區等一批臨港產業集羣初步形成;二是強化周口、鄭州、馬鞍山、合肥等通道沿線關聯港口互聯互通,通過構建立體化集疏運體系,完善多式聯運通道網絡,初步形成以中部多式聯運物流通道為軸線的「北糧南運、西煤東輸、南糖北進、外礦西輸」等產業協作通道。

04

廣東省拓展沿海主要港口內陸出海物流

通道 推動交通物流降本提質增效

廣東省着力提升沿海主要港口內陸出海物流通道能級,加快建設「內外暢聯、港鐵一體、交產融合」的集裝箱海鐵聯運體系,推動交通物流降本提質增效。2025年1—6月,累計完成集裝箱海鐵聯運量31.6萬TEU,同比增長23.5%。

主要做法

(一)強化工作協同聯動,多位一體推進實施。一是健全工作推進機制。由省交通運輸廳主要領導負責成立省級交通強國建設辦公室,統籌推進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工作,建立省、市、企業三級聯動的交通物流降本提質增效交通強國專項試點工作聯繫機制,確保試點工作取得實效。二是強化政策制度保障。以省政府名義印發《廣東省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將交通物流降本提質增效交通強國試點列為重點建設項目統籌推進。三是推動建立長效推進機制。聯合省發展改革委、省郵政管理局、民航中南地區管理局、廣州鐵路監管局、中國鐵路廣州局集團制定《廣東省交通物流降本提質增效實施方案》,系統謀劃海鐵聯運高質量發展。

(二)拓展聯運班列規模,打造輻射內地、聯通海外的海鐵聯運通道。一是港鐵聯動健全內陸港體系。廣州港集團和廣鐵集團共同選取貨源充足、站場條件較好的站場建設內陸港,拓展鐵水聯運腹地輻射範圍,內陸港累計數量增至37個,覆蓋雲、貴、川、湘、贛、鄂等地區。二是打造精品聯運班列品牌。依託內陸港大力拓展西南和中南地區貨源,廣州港常態化開行「廣州港—株洲」等10條鐵水聯運班列和典型線路。其中,「粵港澳大灣區—湛江港—海南自貿港」海鐵聯運班列有效提升了粵港澳大灣區與海南自由貿易港之間的貿易通道效率。三是推進中歐班列與海鐵聯運班列聯動發展。依託中歐班列發班站點廣州東部公鐵聯運樞紐和海鐵聯運線路主要節點南沙鐵路南站、南沙港區,開行「廣州增城西—南沙港南站—海外國家」的聯運班列,全程採取集裝箱「點對點」運輸,減少二次開箱作業,物流成本較傳統模式減少20%。

廣州增城西-南沙港南站-海外國家聯運班列

(三)推動港鐵一體運營,提升海鐵聯運組織效率。一是推動鐵路貨站與港區一體化運營。廣鐵集團已將南沙港站、南沙港南站貨運業務統一委託廣州港運營管理,一體化編制海鐵聯運生產計劃,有效實現南沙港站、南沙港南站整體作業效率顯著提升。二是推動海鐵聯運信息平臺互聯互通。廣鐵集團和廣州港集團推動廣州港多式聯運系統、南沙港南站TOS系統(碼頭操作系統)與廣鐵雲平臺系統對接,有效實現港口與鐵路生產調度一體化、無紙化、系統化,推動海鐵聯運運輸單證和數據標準統一、業務高效協同,實現「一個客户、一次對接、一站下單、集成辦理」。三是推動大灣區多式聯運物流公共信息樞紐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數據交換平臺已完成訂艙、辦單、提櫃等8項核心業務數據的標準化採集設計,有序推進整合聯運全流程數據信息資源;粵港澳大灣區多式聯運平臺一站式綜合服務平臺建設穩步推進,全面整合海運出口EIR辦單、網絡貨運、無紙化、關税票融等多項功能,助力提升海鐵聯運進出口貨物流通時效。

廣鐵集團多式聯運一體化平臺

(四)促進交產融合發展,賦能產業物流提質增效。一是深化「路、港、企」合作。廣鐵集團、廣州港集團與奧馬冰箱共同簽訂《海鐵聯運框架協議》,推進海鐵聯運平臺與奧馬冰箱公司ERP(企業資源計劃)系統數據對接,深度融入製造企業供應鏈物流,為產品出口提供快速便捷的海鐵聯運物流通道。今年以來,產品鐵水聯運運量同比增長27%。二是加快培育樞紐經濟。廣州東部公鐵聯運樞紐聚焦粵港澳大灣區先進製造業產業鏈,配套國際智慧公路港、高標準倉庫集聚區、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公鐵聯運綜合作業區等多種功能區,逐步建立完善的供應鏈服務體系,開行中歐、中亞、中老、中越方向班列,通達17個國家34個城市。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