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0-11 10:10
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財聯社10月11日訊(記者 夏淑媛) 新一期財聯社「C50風向指數」結果顯示,10月假期因素影響下,現金需求季節性抬升,市場機構普遍預計10月流動性缺口可能較大。在20家參與調查的市場機構中,17家判斷均衡偏緊,流動性缺口在2萬億元左右;3家預計收斂趨緊,流動性缺口或超過3萬億元規模。但考慮1.1萬億買斷式逆回購已經續作,多家市場機構預計整體資金缺口壓力相對有限,接近季節性水平,資金中樞大概率維持1.5%附近。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國家發改委在新聞發佈會上宣佈將推出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雖然當前官方並未給出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明確的使用範圍,但業內人士判斷,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將重點聚焦數字經濟、人工智能、低空經濟、消費領域基礎設施、綠色低碳轉型、農業農村、交通和物流以及市政和產業園區等重點領域,相較於以往更加強調新質生產力與技術改造升級。隨着5000億元政策性金融工具在四季度漸次落地,有望在一定程度上對衝當前投資端的壓力。
「C50風向指數調查」是由財聯社發起,由市場中的各類研究機構參與完成,結果能夠較為全面地反映市場機構對於宏觀經濟走勢、貨幣政策感受以及金融數據的預期。共有近20家機構參與本期調查。
10月資金面或先松后緊,MLF和買斷式逆回購有望延續超額續作
回顧9月,資金面波動加大但中樞平穩,DR001與DR007均值仍略低於1.4%和1.5%,與7-8月大致相當。
公開市場方面,9月央行質押式逆回購淨投放3902億元,買斷式逆回購淨投放3000億元,MLF淨投放3000億元。據悉,三季度以來,央行所使用的政策工具從期限偏短的OMO向更長期限的買斷式逆回購與MLF傾斜,二者三季度合計淨投放規模已達1.5萬億元。
進入10月,資金面將會如何演繹?財聯社C50風向指數調查顯示,10月資金面或延續「先松后緊」。
在20家參與調查的市場機構中,17家判斷均衡偏緊,流動性缺口在2萬億元左右;3家認為收斂趨緊,流動性缺口超過3萬億元規模,整體處於季節性偏大水平。
國金證券固收首席分析師尹睿哲表示:「雖然10月貨幣發行、繳準對資金面略有支撐,但是季初繳税大月對流動性消耗較大,10月流動性缺口可能較9月明顯下降。」
在天風證券固收首席分析師譚逸鳴看來,央行流動性操作的節奏與力度,特別是對中長期工具的續作與投放,或成為10月平衡資金供求的關鍵因素。
據悉,自去年10月啟用以來,央行持續開展買斷式逆回購操作補充中長期資金缺口。為進一步提高買斷式操作信息披露的時效性,央行在今年6月起調整為操作前發佈招標公告,明確操作日期和操作量等信息,穩定市場預期。
目前,央行基礎貨幣投放渠道已較為豐富,MLF、買斷式逆回購操作以及各類結構性工具均可以投放中期流動性。截至今年9月,央行買斷式逆回購已連續4個月加量續作,MLF已連續第7個月加量續作。
整體來看,10月資金面擾動主要來自税期和政策工具的大量到期。市場人士預計,10月MLF和買斷式逆回購將延續超額續作。
華創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周冠南表示,10月税期規模較大,政府債發行或在0.8萬億元附近,略低於2024年水平。綜合考慮繳款迴流、税收、財政支出等因素,預計10月政府存款或凍結流動性接近萬億元左右。
工具到期方面,1.3萬億的買斷式逆回購到期,其中3M為8000億元,6M為5000億元,其中3M期限已宣佈10月9日操作1.1萬億。從6月以來,單月買斷式逆回購淨投放延續在3000億元附近,3M淨投放后6M買斷式逆回購大幅加碼的概率有限。
「假設10月末質押式逆回購余額降至2萬億,對應淨回籠逆回購約6600億元,儘管10月政府債淨供給壓力下降,但繳税大月税期不確定性仍存,在保持流動性充裕的立場下,央行可能繼續通過MLF、買斷式逆回購等工具釋放中長期流動性。」信達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李一爽表示,在部分提升債券市場流動性的措施落地后,10月央行國債買賣操作可能重啟。
5000億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漸次落地,或重點聚焦新質生產力與技術改造升級
近期,國家發改委在新聞發佈會上宣佈將推出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規模5000 億元。國家發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超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將全部用於補充項目資本金。國家發改委將抓緊把新工具資金投放到具體項目,后續將督促各地方推動項目加快開工建設。
在業內人士看來,政策性金融工具有望在一定程度上對衝當前投資端的下行壓力,為全年「5%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保駕護航。
「相信在政策支持下,基建投資增速或開始回升,成為穩整體投資增速的關鍵所在,儘管成效顯現可能存在一定時滯。」浦銀國際首席宏觀分析師金曉雯表示。
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表示:「根據時間軸來看,從4月定調到9月底官宣,給予地方4-5個月時間完成項目清單梳理與資金匹配。項目有望在10-12月密集落地,預計能形成2-3倍槓桿,對應新增投資規模約1萬-1.7萬億,對於提振四季度總需求與穩定信貸增速將發揮積極作用,也為明年實現經濟開門紅保駕護航。」
在李超看來,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屬於「穩增長+調結構」二合一的準財政抓手。
據悉,雖然當前官方並未給出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明確的使用範圍,但是今年5月以來,廣東、江蘇、河北、湖南等多個省份的地市級發改委及部分行業主管部門,組織開展了2025年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專題培訓暨項目申報培訓會議。
「從各地公開信息來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將重點聚焦數字經濟、人工智能、低空經濟、消費領域基礎設施、綠色低碳轉型、農業農村、交通和物流以及市政和產業園區等重點領域,相較於以往更加強調新質生產力與技術改造升級。」李超表示,與此前相比,本輪工具具有如下新特點。
其一,資本金直達且規模明確,一次性明確5000億且100%用於資本金,減少口徑不確定性,有助於地方政府與銀行進行資金調度與安排。
其二,投向更精準,戰略性更強,前兩輪側重於補短板式傳統基建,本輪明顯加大對科技創新和戰略新興產業的傾斜力度。
其三,與政策組合更協同,本次與超長期特別國債、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環境與政策性銀行淨融資節奏同向共振,對比之下2015年更側重通過PSL與政策性金融債擴表,2022年更側重通過資本金與專項債化解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