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梅州繪就教育高質量發展新圖景——數字賦能育新機 改革破局開新篇

2025-10-11 10:05

轉自:梅州發佈

陽光漫過窗臺,灑在梅州市實驗小學一年級教室的課桌上。數學教師輕觸電子屏,國家智慧教育平臺的名師授課畫面即刻鋪滿黑板,「20以內進位加法」專題課教學就此展開。「看動畫里的淘氣,洗完的盤子怎麼數最快?」雲端名師的聲音傳來,屏幕同步播放生活化動畫——淘氣先洗6個盤子,又洗7個。在名師引導下,孩子們緊盯屏幕,有人小聲嘀咕算法,有人舉手想分享。畫面切換后,教室教師接過接力棒:「咱們用平臺工具試‘湊十法’!」她點開「木棒動畫」功能,隨機點名學生上臺操作,抽象算法變成具象的木棒遊戲,不少孩子興奮地喊道:「我懂啦!」

這生動的課堂場景,正是梅州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微觀縮影。如今,從基礎教育的課堂革新到職業教育的產教融合,再到高等教育的擴容提質,梅州以數字化為筆、以改革創新為墨,在教育振興的畫卷上書寫着全新篇章。

01

智慧驅動促均衡 師資強校育新人

「我們學校學科教研組藉助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開啟了教學智慧化的大門,全校95%以上教師都能熟練運用平臺開展教學,課堂互動率、作業正確率等顯著提升。」梅州市實驗小學教師李艷芳口中的變化,是梅州智慧教育深度滲透的真實寫照。

梅州市實驗小學數學課組在全市小學學科主題教學研討暨學科教研基地送教梅江區活動中,以「融合智慧平臺,展多彩數學教學」為主題作關於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應用的經驗分享。

近年來,梅州積極探索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國家智慧教育平臺應用成效顯著。據統計,國家智慧教育平臺在梅州3年總訪問量達3.9億次,師均訪問量2650次,備課授課使用近300萬次,核心應用指標位居全省前列。此外,梅州通過「市級統籌+縣級協同+校本創新」三級聯動,讓全市616所學校實現平臺深度應用全覆蓋;同時培育了4所省級應用標杆校和7個名師團,每月開展全市性大教研活動,推動智慧教育與常態化教學深度融合。

在數字化賦能的同時,梅州更以師資建設為核心,為基礎教育注入長效動能。2024年,梅州市中小學正高級教師評審通過率達94.12%,實現中職正高級教師「零的突破」,全市正高級教師人數居粵東西北地區前列。「從‘春蠶工程’引進青年教師,到‘全鏈條’培育機制,我們讓教師成長有路徑、發展有空間。」梅州市教師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去年,梅州有1個教育集體、5名個人獲全國表彰,今年又有81人獲評特級教師、南粵優秀教師(教育工作者),一支高素質教師隊伍正成為山區教育發展的「硬核支撐」。

優質教育的根基,還在於資源配置的均衡優化。「十四五」期間,我市新增公辦學位超9萬個,超額完成省定任務;通過組建60個基礎教育集團、77個城鄉教育共同體,推動優質資源跨區域流動。與此同時,蕉嶺縣穩步推進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創建工作,平遠縣紮實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創建工作,城鄉教育資源配置持續優化,羣眾「上好學」需求得到進一步滿足。

02

產教融合築通路 技能提質助就業

「作為‘中本貫通’培養的學生,未來3年我在市職校學計算機專業,轉段考覈通過就能去嘉應學院讀本科。」梅州市職業技術學校2025級新生林俊宇的期待,折射出梅州職業教育為學子搭建的成長新路徑。

近年來,梅州從夯實中職教育基礎入手,推進中職學校辦學條件達標工程,成功創建2所省高水平中職學校。在此基礎上,創新培養模式,開展「3+4」中本貫通、「三二分段」中高職貫通試點,讓越來越多職校生實現「技能提升+學歷進階」的雙重目標。

中職教育的突破,為高職教育發展奠定了基礎。2021年,廣東梅州職業技術學院正式招生,一舉填補梅州高職教育的空白;2024年10月,該校廣梅園校區啟用,成為全省高職院校中唯一將分校區設在產業園區的院校——這一佈局並非偶然,而是梅州推動「職業教育跟着產業走、專業圍着需求轉」的關鍵舉措。該校區聚焦產業需求打造現代產業學院,與行業龍頭企業的合作從早期的「資源共建」,逐步升級為「人才共育」的深度融合,通過「雙導師制」「訂單班」等模式,讓學生在校期間就能接觸行業前沿技術、積累實戰經驗,為畢業后職業發展鋪好「快車道」。

廣東梅州職業技術學院農業工程學院學生在上「動物微生物接種與培養」實訓課。

為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廣東梅州職業技術學院主動對接地方產業佈局,與多家企業共建數智產業學院、智能製造產業學院、小鵬汽車產業學院、低空經濟產業學院等實踐基地。「我們會根據企業崗位需求動態調整課程內容,各二級學院近年已累計與189家企業建立合作關係。」該校對外合作處負責人表示,隨着梅州大力發展綠色工業、文旅康養等產業,本地就業崗位需求持續增長,去年該校畢業生本地就業率達42%,既解決了學子就業難題,也為地方產業發展輸送了急需的技能人才。

03

擴容升級謀突破 高校發展強服務

今年9月,嘉應學院豐順校區(紫琳學院)正式啟用並迎來1518名新生,嶄新的校園內,教學樓、實驗室、圖書館等設施一應俱全。同期,教育部批准設立的廣東省首個文化遺產本科專業,也在嘉應學院校本部迎來首批新生,填補了廣東文化遺產保護領域本科教育的空白。

9月9日上午,嘉應學院豐順校區(紫琳學院)正式交接啟用。

「我從小就特別喜歡歷史,能在家門口讀本科還能學喜歡的文化遺產保護專業,我感到特別幸運。」嘉應學院蕉嶺籍新生張梓懿的心聲,道出了梅州高等教育的民生温度。作為本地高等教育的「領頭羊」,嘉應學院近年深化內涵發展,秉承「勤儉誠信、立己樹人」校訓,累計培養30多萬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持。此外,嘉應學院首屆碩士研究生招生工作於近日啟動,擬招收教育、農業、體育3個專業全日制研究生,該校辦學層次實現重大跨越。

如今,梅州已形成「本科院校引領、高職院校支撐」的高等教育格局,為全市輸送大批專業人才,成為推動「百千萬工程」發展的重要智力引擎。

從智慧教育破解資源不均,到職業教育打通成才通道,再到高等教育擴容提質,梅州正以教育高質量發展爲抓手,在粵北山區勾勒出「人人有機會成才、人人能出彩圓夢」的生動圖景。記者從市教育局獲悉,下一步,該局將持續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加快以數字化驅動教育系統性變革,為教育強國、教育強省建設貢獻梅州力量。

來源:梅州日報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