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從泡麪到文創雪糕 一節車廂 濃縮二十年食品飲料消費變遷

2025-10-11 10:02

氣味是立體的,它總能輕易喚起被封存許久的記憶。

擁擠悶熱的車廂,五湖四海的口音。此時,泡麪的水要比往常少,最好沒過麪餅就收手,如果放了榨菜和火腿腸,那可以適當再增加一點。但,水稍多一點,這一路上就得更加小心慢慢挪動。

捧着泡麪碗,從車廂有熱水供應的這頭挪到自己的位置,是一項高難度的挑戰:人多、空間小,熱水還不能撒。

「啤酒飲料礦泉水。」

「花生瓜子八寶粥。」

「來,腿收一下。」

有經驗的,往往會挑準時機,默默推算小推車折返的時間,藉機緊跟開出的「大道」,用較為輕松的方式回到自己的位置。但無論如何,一路上,那碗被端在手里的泡麪,隨着步伐搖晃出的香味,提醒着大家可以吃點什麼了。

於是,嗑瓜子的咔咔聲、啃泡椒鳳爪的嘶哈聲、吃泡麪的吸溜聲以及向列車員的詢價聲,與各種香味融合,在某節車廂里濃縮爲了數代人的記憶。

1999年,中國國務院公佈了新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決定將春節、「五一」「十一」的休息時間與前后的雙休日拼接,從而形成7天的長假。同年的國慶,成為第一個「黃金周」。中國旅遊研究院數據顯示,這一年「黃金周」全國出遊人數達280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141億元,假日旅遊熱潮席捲全國。[1]

之后的26年,社會高速發展,消費水平也不斷提高。2024年國慶假期,全國國內出遊人數已經達到7.65億次,國內遊客出遊總花費,則達到7008.17億元。而今年,「China Travel」熱度不減。據去哪兒旅行數據,「雞排哥」帶動下江西景德鎮酒店10月1日入住量同比增加30%,北京升旗儀式的搜索熱度則環比增長12倍。[2]

26年間,很多都變了。綠皮火車成了復興號,哪怕是上海到北京的1200多公里,也從動輒十幾個小時縮短到四五個小時。

而隨着旅遊邊界不斷拓寬,出遊場景不斷豐富,出行方式不斷革新,曾經如花生、瓜子、八寶粥、泡麪這樣的「出行搭子」,也發生了轉變。

什麼值得買電商運營中心負責人張宇昂告訴FBIF,消費者對食品飲料的需求已超越簡單的解渴與飽腹,更多人在旅途中傾向於選擇好看好拍、有儀式感、能帶來情緒愉悦的產品,把它們視為旅途中的「情緒搭子」。

於是,人們旅途中的新「搭子」,變成了停車間隙送到座位的一杯經停地特色奶茶、精緻男孩女孩們品茶的小型茶具、或是一支高鐵版文創雪糕。

「食品飲料消費正從單一功能性補給向場景化、體驗型消費躍遷,預計今年十一期間相關品類熱度有望超過去年同期。」張宇昂表示。

車廂內食品飲料產品消費的變遷,正是一部微型的二十年中國食品飲料行業發展史。

泡麪榨菜火腿腸稱霸車廂

1999年前后,正是中國食品飲料行業的創新「黃金期」。多款日后的「國民產品」在這一時期上市,豐富了消費者的選擇。

如1997年,農夫山泉推出天然水,並於2000年全面轉向天然水;1997和1995年,康師傅和統一分別推出冰紅茶產品,並開始動搖旭日升在冰茶品類的壟斷地位;1996年娃哈哈推出AD鈣奶,上市首年產值便達到6.85億元。[3]

食品飲料消費選擇的豐富,也滲透進火車車廂。從這一時期火車推銷員的「順口溜」從「香菸可樂魚片干礦泉水」,變成「啤酒飲料礦泉水、花生瓜子八寶粥」便可窺見一二。

但要從眾多食品中選出一個最能代表這一時期的火車車廂的,那隻能是泡麪。

在那些展示綠皮火車車廂百態的歷史影像中,總是會有一碗又一碗的泡麪入鏡。雖然車上的乘客來自五湖四海,但「吃泡麪」成了大家共同的默契。

泡麪是怎麼盛行於火車車廂的?這就不得不提到康師傅早期的大單品,紅燒牛肉麪。

1992年8月,康師傅紅燒牛肉麪上市。雖然康師傅並未在當時明確將這款產品定位於火車場景,但是現在再看,其初代產品的幾點創新,都很好地迎合了火車上乘客的需求。

首先,是康師傅為紅燒牛肉麪推出了一款紙碗包裝,並在碗中配有塑料叉子。而在此之前,市面上多數方便麪產品提供的是塑料袋的包裝,這使得一些在火車上吃泡麪的消費者,不得不用自帶的水杯泡麪。

2000年,即使已經完成第三次火車提速,但從北京到上海的用時仍然達到十多個小時。碗麪的設計,滿足了消費者在路上快速充飢的剛需。

其次,康師傅在紅燒牛肉麪內增加了一個牛肉醬料包,而當時,多數方便麪產品內只附贈一包混合味精、鹽、香料的調味粉包。增加的醬料包,是紅燒牛肉麪可以在車廂內「一傳十、十傳百」的關鍵。[4]

據公開報道,最初推出紅燒牛肉麪,正是因為四大創始人之一的魏應行在開往北京的火車上,食用從中國臺灣帶來的方便麪,因散發出的香味吸引了乘客的注意,使其注意到了市場需求。[4]

最后,是定價親民。初代康師傅紅燒牛肉麪定價1.98元,雖然比當時多數國產方便麪稍貴,但是相比於進口方便麪5、6元的價格便宜不少。更重要的是,這個價格遠低於當時火車上餐食的價格。曾有在鐵路系統工作20年的工作人員回憶,2000年左右,火車上一個菜通常售價達到10多元,因此多數旅客還是以吃泡麪為主。[5]

康師傅紅燒牛肉麪的出現,則帶動了國內方便麪市場,對方便麪口味本土化的創新。

在此之后,統一老壇酸菜牛肉麪、康師傅小雞燉蘑菇面等中國風味的產品推出,豐富了消費者們在泡麪上的選擇,也使泡麪在車廂里進一步普及。

鐵打的泡麪,流水的零食。

2000年之后,在泡麪稱霸火車車廂的同時,各式各樣市面上熱銷的零食,被人們帶進車廂,或登上了火車售貨員的手推車。

其中,一些零食有着天然的「火車基因」。

比如來自重慶的有友泡椒鳳爪,將一隻完整的雞爪剁成多個小塊裝袋,這樣的設計天然適合分享。加上泡椒鳳爪的辣味很容易「點燃情緒」,使其成了擁擠的車廂里,人們跟鄰座乘客之間的「破冰神器」。

比如娃哈哈八寶粥,開蓋即飲的設計,即使在顛簸的車廂里,也能保持喝粥的「從容」。而其使用的糯米、谷物、豆類等原料,則在滿足飽腹需求的基礎上,還多了一些養生價值。

而在那個對奶茶的要求還很簡單的時代,一杯香飄飄成了很多人正餐過后的「下午茶」。跟泡麪一樣,只需要揹着一隻輕便的杯裝上車,剩下的只需要交給車廂里的熱開水。

食品工業快速發展,消費者的選擇也在增多。但在那個列車速度較慢、人民消費水平較低的年代,「頂飽」「打發時間」仍然是人們對火車食品主要的訴求。

便捷高效健康,乘客有了「新寵」

無論是方便麪、鳳爪還是八寶粥,能在火車場景流行,都與其便攜性密不可分。

但隨着消費者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更好地平衡新鮮口感與便攜性的食品,漸漸成為乘客們的「新寵」。在這些食品的背后,則是中國食品工業保鮮技術的發展。

滷味就是「新寵」們的代表。

其實在火車上吃滷味,是中國乘客們的「傳統」。上世紀90年代,當火車停站時,人們就會通過車窗,向站臺擺攤的小販買燒雞、醬鴨等滷味食品。從當時的歷史影像中就可以看到,這些滷味食品通常被白色油紙包着,遞給車上的乘客。

后來,各種滷味品牌出現,讓人們更容易買到滷味食品。不過很長一段時間里,滷味都採用散裝稱重的形式,並主要用塑料袋包裝。而塑料袋包裝容易滲油等缺點,使其不夠便攜,再加上密封性欠佳,氧氣容易進入,影響滷味熟食的新鮮口感。

2012年,周黑鴨引入的「氣調鎖鮮包裝」是一個轉折點。簡單地説,「氣調鎖鮮包裝」就是將滷味熟食裝進塑料盒內,並用一定比例的保鮮氣體(二氧化碳和氮氣)替換包裝內的自然空氣,從而保留熟食的新鮮口感。

引入「氣調鎖鮮包裝」后,周黑鴨滷味食品的保質期延長到3至5天[6]。2014年,周黑鴨將門店散裝食品下架,全部升級為氣調鎖鮮包裝。

引入新包裝的周黑鴨,更便攜、口感更新鮮,使其漸漸地在火車場景滲透。

據周黑鴨2023年財報顯示,2023年,周黑鴨在機場、火車站在內的交通樞紐渠道的門店總數淨增141家,達到319家。[7]不僅如此,周黑鴨的滷味熟食,還出現在多輛高鐵的商品菜單中。

如今你可能經常會在高鐵上看到這樣的場景,乘客上車后,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打開書包拿出平板電腦,一邊播放緩存好的「下飯劇」,一邊拿出一盒周黑鴨鴨脖。雖然鴨脖是出發前一天晚上就買好的,但是撕開封口,仍然散發出剛滷好時的香氣。

除了「吃」,「喝」也在便攜的基礎上追求新鮮。

根什麼值得買的數據,今年國慶假期準備階段的9月20日至9月27日,「凍干咖啡」關鍵詞下,商品GMV同比增長271.49%。

三頓半2018年推出的即溶咖啡小罐裝,就是凍干咖啡的代表。通過凍干技術,三頓半將現萃取的咖啡液提取為咖啡粉,並通過小包裝分裝。這樣的設計下,乘客在火車上只需要打開小包裝的蓋子、倒出咖啡粉,並搭配水或奶,就可以自己DIY接近現磨口感的咖啡。

而在產品宣傳中,三頓半也將「隨時隨地,快手可得」作為產品的主要賣點。

同類「飲品」,還包括以水獺噸噸為代表的凍乾果茶,產品採用獨立塑料袋裝的小包裝設計,在火車上撕開,將果茶塊扔進水中,幾秒鍾后一杯「現制」果茶就做好了。

當前電商平臺熱銷的檸檬液,採用細條袋裝設計,撕開包裝袋,檸檬液倒進水中,就是一杯新鮮檸檬水。

除此之外,據什麼值得買的數據,9月20日至9月27日,「每日堅果」關鍵詞下商品GMV同比增長68.13%,其中「沃隆」品牌相關商品GMV同比提升170.17%;酸奶品牌「安慕希」關鍵詞下產品GMV則同比增長78.09%。

看以看出,便攜、即食即飲的特性,疊加健康、好看等附加價值,就是新時代下,消費者對於「火車食品」的新需求。

車廂,成了文旅必爭之地

在各大景點流行的文創雪糕,如今正在擠進火車車廂。

今年8月,廣西鐵路推出了火車主題文創雪糕,並在南寧站、桂林站、柳州站、貴港站的寧鐵驛站自營超市出售。

據國鐵南寧局文旅公司的介紹,該系列雪糕有4種口味,每一種口味對應不同的顏色,以及蒸汽機車、內燃機車、電力機車和動車組4代車型的車頭造型,體現中國火車的發展歷程。

其實2022年,武漢火車站就曾推出一款以武漢站為造型的文創雪糕。這隻雪糕的設計以武漢站外立面為主體,加入黃鶴、櫻花等武漢元素,並標明瞭武漢站的開站年份「2009」。

文創雪糕在火車場景的出現,反映出旅途中的飲食,正越來越注重一種在地性的體驗。

消費者對這種體驗的渴望,同樣體現在地域特色食品在車廂內的流行。

如今社交媒體上,網友曬出自己在火車上買到的食品中,西梅、奶酪、牛肉乾這三樣的存在感極高,甚至有人將其稱為「新火車三件套」。

在火車上,這些食品會被推銷員們從一個大包裝中拆分成一袋袋小包裝,哪位乘客伸手,就把零食塞到哪位的手中。仔細一看,它們包裝上沒有知名品牌的商標,但很有可能印着地域風情的圖案,以及那些直接與地域關聯的商品介紹:內蒙古大草原的手撕牛肉、來自新疆喀什的西梅、伊犁藍莓…

各地區品牌,也藉着「文旅熱」,在火車上刷了一波存在感。比如有網友就曬出,一輛從青島始發的火車上,就向乘客發放了青島老字號的高粱飴,和山東老品牌青援的鈣奶餅乾。

南昌客運段商務座的贈品零食,則基本上被江西的品牌「刷屏」:煌上煌五香牛肉乾、江中猴菇、甘源果仁。

來自全國各地的特色預包裝食品,也登上各列車的菜單。來自武漢的蔡林記盒裝牛肉熱乾麪、來自哈爾濱的秋林哈爾濱紅腸、來自青島的瓷瓶老酸奶...只要坐得夠久,完全可以把列車吃成「全國流水席」。

其實對地域特色食品,「在路上」的人們有着不變的的渴望。上世紀九十年代,那些等待綠皮火車停站,向站臺小販上買上一隻德州扒雞的乘客們,就是這種渴望的縮影。只是食品工業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以及消費水平的提升,讓這份渴望變得更加唾手可得。

這個假期你坐火車出行了嗎?在火車上你吃了什麼?歡迎在評論區分享~

注:文/Pride,文章來源:FBIF食品飲料創新(公眾號ID:FoodInnovation),本文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億邦動力立場。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